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过程中的认识盲点
自经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裁员、失业等词成了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关键词,众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了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议话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湖南省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为29万人,加上之前没有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总的基数可能不会低于2009年的36万人。调查显示,从目前情况看全国能够提供的总的就业岗位数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很多,湖南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现在成为了就业难省。湖南本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历年来都要借助珠三角、长三角等省市解决,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湖南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人才市场反馈的情况看,每期人才招聘会都是应聘者云集,而岗位紧缺,为此毕业生不禁感叹一职难求。
就业难已是目前不争的客观事实,在此情况下除了依赖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努力联动外,大学生也要更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难就业也有毕业生主观方面的一些原因。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上还存在一些盲点,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颇有微词。
1.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分数门槛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在校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够科学
一方面不少毕业生要求专业要对口,收入要高、福利待遇要好、工作环境要优越,愿意到外企、大型企业做职员,也不愿到中小企业做骨干的思想在大学毕业生中仍然很流行。可是,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收入有差距是必然的,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一味盯住大中城市、热点地区、热门行业和企业,也造成大学生和企业之间要的“人招不到,招到的不满意”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因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等原因而竞相报考公务员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学生把择业目标锁定在了公务员岗位,为准备公务员考试而放弃了到其他岗位就业的机会,一旦考试失利再去求职时已错过求职黄金时期,不得不在家待业。
3.大学生求职途径把握不准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路是采取参加人才交流会全面撒网的方法,或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精心推销自己,缺少创业的信心和理想,不愿意从最基层和最基础干起。
4.专业的就业情况差距较大
学生报考大学时一味地跟风赶潮,还有不少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走捷径,往艺术、体育等专业上挤;有些高校也不负责任地投其所好,大量开办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文科类短线专业,人为造成人文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不少市场较紧缺的专业却找不到人的情况。其实,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5.大学生诚信出现危机
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证书、简历造假,或夸大其辞欺骗用人单位;违约、离职现象比较普遍,或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在这个企业做两天,明天又跑到那个企业干几天,甚至不辞而别,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这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必须转变择业与就业观念
1.先就业,再择业
先就业后择业,就算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要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不能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一岗定终身。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将随机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一定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如果现在的职业岗位不理想,不妨先“猫着”熬过“寒冬”。学会韬光养晦和蓄势待发,从来都只有厚积薄发,而没有薄积久发的。有了丰富的就业经历和经验,当机会来临就有了重新择业的本钱,可以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岗位或职业领域一展身手。
2.是职业选择了我
目前的就业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毕业生能通过激烈竞争获取一个岗位已属不易,如果还要斤斤计较于眼前职业岗位的优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弯道超车”固然重要,但之前的“起跑抢道”也很重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因此大学生不能总是抱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求职过程中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观望游移,尽早抢占就业先机,让职业选择自己,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就要尽量争取、尽快确定、提前签约。无论什么时候,大学生都要保持良好心态,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
3.让专业服从职业需要,把职业当作事业经营
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大学生就业就会步入死胡同。统计数据显示,历年来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做到专业对口的只有10%左右,工作后调整到对口专业工作的也只有不到30%,而一生从事自己大学所学专业的比率只有6%多一点。虽然欧美国家稍高一点,但也只有40%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专业不对口并不意味着大学白学了,学一技之长,并能学以致用,这是就业的理想状态。现实需要与个人理想是有一定差距的,即使专业对口,大学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去的也只有8%~10%。一个人一生98%以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在工作当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的(包括专业知识)。大多数人一生会从事多个职业和岗位,这必然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大学里一次学会、学全。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本身的应用局限性也越来越大,所以拥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接受教育越多、从事职业和岗位越多的人,自身的迁移性和适应能力也越强。初次就业如果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不妨换个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一试,这样可能还会给自己今后知识迁移和岗位变迁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职业需要有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就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就要去谋求相应的岗位,大学生绝不能抱定专业不放,否则就有可能永久待业。
其实在大学除了学专业,大学生重点要学习的是思维的方式、科学的精神、学习的方法。有了这些学习和生存的最基本能力,然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力争出类拔萃,在职业岗位上做出成绩,成为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人生的价值就实现了。
三、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1.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知识广博且结构合理,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创新精神。
2.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直面竞争的勇气
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是择业与就业成功的保证。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寻找能够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的职业,改变认定一个目标,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择业心态,特别是对暂时没有岗位,出现待业的情况,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注重能力培养
能力是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培养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人与资源、社会关系的处理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基本素养能力。这些能力是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综合能力,决定是否录用人才的关键因素。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了解职业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实习,树立科学就业观念。
4.加强社会实践
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大型企业的商业宣传等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学生团体和组织工作、做义工等也是社会实践,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去做,以便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准备。
5.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就业渠道,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并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四、着眼长远,拓展人生发展空间
1.发现自身潜能,再次确立人生发展方向
虽然大学生的就业有一定困难,但在择业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既然一次就业不能决定终身,大学生完全可以进行再次选择。大学生姑且把眼前的就业叫做“试业”,如果在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受到局限,或者曾经的热门专业毕业时成了冷门,大学生就可以在“试业”过程中努力发掘和发现自身潜能,重新选择人生的发展方向。
2.创造条件,设计人生发展道路
选择的专业方向或者职业领域对人生事业的成功来说只是一个前提,对大学生而言,拥有的资源和抓到的机遇很重要。就资源而言,除了前面提到的个人素质、能力之外,还有社会资源、环境资源等,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寻找自身发展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避免求职时的盲目。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领域,大学生就必须做好职业规划,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不管现在干什么,但必须知道自己30岁时应该是什么样,40岁时应该成为什么。
3.即使离岗也不离业,坚持就是胜利
上述“试业”是在严峻的就业背景下提出来的,并不是说大学生都应该经常性频繁更换职业。不管什么样的职业都可以把它经营成事业,而事业最大的敌人是在职业选择上三心二意。一旦职业一经选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如果离开职业岗位,最好也不要离开熟悉的行业领域,即使创业也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自经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裁员、失业等词成了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关键词,众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了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议话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湖南省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为29万人,加上之前没有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总的基数可能不会低于2009年的36万人。调查显示,从目前情况看全国能够提供的总的就业岗位数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很多,湖南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现在成为了就业难省。湖南本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历年来都要借助珠三角、长三角等省市解决,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湖南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人才市场反馈的情况看,每期人才招聘会都是应聘者云集,而岗位紧缺,为此毕业生不禁感叹一职难求。
就业难已是目前不争的客观事实,在此情况下除了依赖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努力联动外,大学生也要更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难就业也有毕业生主观方面的一些原因。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上还存在一些盲点,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颇有微词。
1.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分数门槛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在校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够科学
一方面不少毕业生要求专业要对口,收入要高、福利待遇要好、工作环境要优越,愿意到外企、大型企业做职员,也不愿到中小企业做骨干的思想在大学毕业生中仍然很流行。可是,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收入有差距是必然的,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一味盯住大中城市、热点地区、热门行业和企业,也造成大学生和企业之间要的“人招不到,招到的不满意”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因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等原因而竞相报考公务员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学生把择业目标锁定在了公务员岗位,为准备公务员考试而放弃了到其他岗位就业的机会,一旦考试失利再去求职时已错过求职黄金时期,不得不在家待业。
3.大学生求职途径把握不准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路是采取参加人才交流会全面撒网的方法,或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精心推销自己,缺少创业的信心和理想,不愿意从最基层和最基础干起。
4.专业的就业情况差距较大
学生报考大学时一味地跟风赶潮,还有不少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走捷径,往艺术、体育等专业上挤;有些高校也不负责任地投其所好,大量开办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文科类短线专业,人为造成人文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不少市场较紧缺的专业却找不到人的情况。其实,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5.大学生诚信出现危机
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证书、简历造假,或夸大其辞欺骗用人单位;违约、离职现象比较普遍,或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在这个企业做两天,明天又跑到那个企业干几天,甚至不辞而别,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这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必须转变择业与就业观念
1.先就业,再择业
先就业后择业,就算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要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不能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一岗定终身。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将随机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一定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如果现在的职业岗位不理想,不妨先“猫着”熬过“寒冬”。学会韬光养晦和蓄势待发,从来都只有厚积薄发,而没有薄积久发的。有了丰富的就业经历和经验,当机会来临就有了重新择业的本钱,可以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岗位或职业领域一展身手。
2.是职业选择了我
目前的就业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毕业生能通过激烈竞争获取一个岗位已属不易,如果还要斤斤计较于眼前职业岗位的优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弯道超车”固然重要,但之前的“起跑抢道”也很重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因此大学生不能总是抱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求职过程中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观望游移,尽早抢占就业先机,让职业选择自己,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就要尽量争取、尽快确定、提前签约。无论什么时候,大学生都要保持良好心态,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
3.让专业服从职业需要,把职业当作事业经营
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大学生就业就会步入死胡同。统计数据显示,历年来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做到专业对口的只有10%左右,工作后调整到对口专业工作的也只有不到30%,而一生从事自己大学所学专业的比率只有6%多一点。虽然欧美国家稍高一点,但也只有40%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专业不对口并不意味着大学白学了,学一技之长,并能学以致用,这是就业的理想状态。现实需要与个人理想是有一定差距的,即使专业对口,大学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去的也只有8%~10%。一个人一生98%以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在工作当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的(包括专业知识)。大多数人一生会从事多个职业和岗位,这必然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大学里一次学会、学全。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本身的应用局限性也越来越大,所以拥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接受教育越多、从事职业和岗位越多的人,自身的迁移性和适应能力也越强。初次就业如果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不妨换个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一试,这样可能还会给自己今后知识迁移和岗位变迁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职业需要有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就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就要去谋求相应的岗位,大学生绝不能抱定专业不放,否则就有可能永久待业。
其实在大学除了学专业,大学生重点要学习的是思维的方式、科学的精神、学习的方法。有了这些学习和生存的最基本能力,然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力争出类拔萃,在职业岗位上做出成绩,成为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人生的价值就实现了。
三、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1.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知识广博且结构合理,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创新精神。
2.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直面竞争的勇气
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是择业与就业成功的保证。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寻找能够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的职业,改变认定一个目标,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择业心态,特别是对暂时没有岗位,出现待业的情况,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注重能力培养
能力是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培养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人与资源、社会关系的处理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基本素养能力。这些能力是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综合能力,决定是否录用人才的关键因素。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了解职业基本信息,提前进行实习,树立科学就业观念。
4.加强社会实践
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大型企业的商业宣传等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学生团体和组织工作、做义工等也是社会实践,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去做,以便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准备。
5.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就业渠道,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并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四、着眼长远,拓展人生发展空间
1.发现自身潜能,再次确立人生发展方向
虽然大学生的就业有一定困难,但在择业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既然一次就业不能决定终身,大学生完全可以进行再次选择。大学生姑且把眼前的就业叫做“试业”,如果在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受到局限,或者曾经的热门专业毕业时成了冷门,大学生就可以在“试业”过程中努力发掘和发现自身潜能,重新选择人生的发展方向。
2.创造条件,设计人生发展道路
选择的专业方向或者职业领域对人生事业的成功来说只是一个前提,对大学生而言,拥有的资源和抓到的机遇很重要。就资源而言,除了前面提到的个人素质、能力之外,还有社会资源、环境资源等,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寻找自身发展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避免求职时的盲目。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领域,大学生就必须做好职业规划,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不管现在干什么,但必须知道自己30岁时应该是什么样,40岁时应该成为什么。
3.即使离岗也不离业,坚持就是胜利
上述“试业”是在严峻的就业背景下提出来的,并不是说大学生都应该经常性频繁更换职业。不管什么样的职业都可以把它经营成事业,而事业最大的敌人是在职业选择上三心二意。一旦职业一经选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如果离开职业岗位,最好也不要离开熟悉的行业领域,即使创业也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