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o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自画/
  我性格比较安静,平时喜欢阅读,爱好写作、画画、弹琴。写作于我而言,是一汪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灵,解放了我的天性。
  眼眸瞧向那灯火阑珊处,一晕幽黄,脸上皱纹悠长。哀叹,灯熄,微凉。只见那窗外万家灯火昼夜连绵不绝,栖息于此顾盼不归之人。你我皆为灯火,终为灯火。
  ——题记
  自幼起,常听着家里人讲曾祖父的故事,讲他抗美援朝的经历,讲他三次大难不死的传奇,讲他胸前挂满的勋章……我常听得热血沸腾,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曾祖父也心生敬仰,却奇怪从未见过他本人。长到记事的年纪,才第一次去见他——那张黑白照片上的他,黄坡烈士陵园里的他。与其他来祭奠的人不同,我放在墓碑前的是一捧万年青,而非白黄色菊花。那时的我已明白曾祖父在我出生后一个月就去世了,只留下曾祖母一人孤孤单单。大家怕她上了年纪生活上有困难,便常去陪着,曾祖母却说,自己身子骨还硬朗。她耄耋之年仍容光焕发,一头白发白得肃静,从来都是用那把用了几十年的木梳子蘸上水 ,理得整整齐齐,一丝凌乱都挑不出来。面颊上条条深邃的皱纹在轻轻讲述她饱经风霜一波三折的过往,凹陷的眼窝里,深褐色的眼眸却清澈如水,平静,没有波澜。我并不常去看她。一是因为她住的老房子离市区太远,二是因为她身上给人强烈的疏离感。不过那栋老房子里还是有一个新鲜玩意儿能吸引我去那里。那是一盏小灯,来头却不小,那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祖父从朝鲜带回来的。那灯小小的,走过了那么多年,竟还能用。我很喜欢那灯,有时甚至会为了见它而去看曾祖母。
  后来的日子过得很快,我也好久没有去见曾祖母,某一天跟祖母聊天时谈起了曾祖母,才晓得在过去沧桑的岁月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祖父参军在全国各地转战,在四川遇见刚参军年满十七岁的曾祖母。他们刚结婚一年,曾祖父奉命远赴朝鲜,曾祖母则带着刚出生的祖父跟着去了朝鲜。那里物资紧缺,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小窝棚里,好在朝鲜人民赠送的小灯陪伴着这恐慌的夜晚,那灯火渺小似尘埃,却是众人的希望,也是众人的慰藉。后来战争胜利后,他们一家人都活了下来,包括曾祖父,他带着胸前的勋章,连同那盏小灯平安归来。我曾想,一个正处豆蔻年华的少女是有多大的勇气,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跑到北方,跑去战场,我想,她不会害怕,是因为她身边有曾祖父吧,他就是她的光,她的依靠,她生命里的灯火。有灯火在,她便在。
  十四年前,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也是大喜大悲的一年。喜的是四世同堂,悲的是曾祖父的离世。曾祖父走后,曾祖母却是出乎意料的平静,她把那盏小灯放在最起眼的地方,无论晨曦氤氲,还是月明星稀,是朝阳升起时,或是万家灯火里,她待在那间老房子里,看着那盏灯,好像看着他。她陪他经历过太多太多。如今他已经向前走,留下她一人,儿孙满堂,可她又怎能让子女分忧。趁自己身子骨还硬朗,不让儿女们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分心。看破红尘,使眼中满是慈祥。如此一来,甚好。也是在那一年后,家里人开始为曾祖母过生日,切着蛋糕,吃着曾祖母家乡的川菜,看着蜡烛上闪烁的灯火,心生感慨。回忆的终是过去,人又怎能靠回忆来活下去?与其寻找温暖不如让自己强大,毕竟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盏灯火。她这样想着,吹灭了蜡烛。
  由于期末考试的缘故,曾祖母的八十四岁生日我并没有去。考完试后便想着去看她。无风的午后,跑了三家商场挑礼物,坐公交,倒车,再倒车,几经辗转,走在曾祖母家所在的那个老街上时,已是傍晚时分。路两边是破败又充满各种生活气息的小店,吃穿日用都有。店铺上面是低矮的小楼房。抬头便是杂乱的电线交错在一起。外墙都看不出本色。也不知是天色暗了,还是本来就这样。几户人家的窗口已有灯火在闪烁。我踏上水泥台阶,轻轻叩门,门没锁。曾祖母坐在木板凳上带着老花镜在做针线活,并不惊讶于我的到来,好像早知道我要来似的。我嗔怪曾祖母怎么不锁门呢,多危险。曾祖母只是对我笑笑,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眼窝旁。我随手把袋子放在沙发上。那么久没来了,这老房子还是那老样子。天色渐暗,黯然的天空下又亮起或隐约或明亮的灯火。屋子里没有开灯也渐渐暗了下去,只能看见曾祖母低头穿针引线的侧脸。我想去按开关,却被曾祖母制止了,“我眼神还好着呢。你帮我去把那小灯点着就好了。”我只能依她。打火机小小的火焰点燃了灯芯,小灯旁的针线,搪瓷杯,厚厚的一本歌谱,都被小小的灯光照亮。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屋里,火红的灯火跳动着,摇曳着,各种物件的影子也跟着晃动。看着细小的火焰,我猛然想起自己带过来的东西,忙去翻那个袋子,拿出来的是个藤球小夜灯。曾祖母取下手指上的顶针,盯着夜灯,看了会儿才发出孩童般的笑声,“我又不是你们小姑娘,这灯放在我这儿岂不是浪费了。”我把藤球灯放在小灯旁,对曾祖母说,“您老做这针线活又不欢喜开着大灯,那小灯是用火点着太危险。这藤球灯是装电池的,正合适。”见曾祖母眉头皱紧,我便按了电钮,点亮了灯。
  顷刻之间,柔和的淡黄色的光芒洒在了针线上,搪瓷杯上,歌谱上,阳台的绿萝上,曾祖父戴着勋章的照片上,洒满了屋子里每个角落,包容了小灯那小小的光圈。大的灯火笼罩了小的灯火,小的灯火点缀了大的灯火。他们融为一体,交相掩映。窗外居民楼的窗子里泛出明亮隐约的光,珍珠白,丁香紫,玫瑰红……各种明暗色调不同的光在昏蓝的天幕下融合而交织,显得旖旎而璀璨。屋外,万家灯火,齐聚盛放。屋内,昏黄灯火,灿若星光。曾祖母的眸子看着那两盏灯火显得深邃而悠远。我们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必要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柔和的浅黄色的光线从两盏灯间轻轻洒下,要慢慢散开,融合成一片,拂过我与曾祖母的面庞,好像有什么在心间流淌。“的确很合适呢。”曾祖母缓缓道。她说这话的时候,一朵桃花在她脸上娇艳地开着,像个小女孩一样。曾祖母干痩的手不知何时搂住我的肩膀,嘴角扬起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一抹弧度。眼前的灯火还在摇曳,旁边的灯光还在闪烁,远处几星灯火,连成密密浅浅的一片,朦胧,却很温暖。
  曾经,你是我的灯火,在远方沙场上,我们依偎取暖。
  现在,她是我的灯火,在明月清风里,赠我灿烂星光。
  以后,我是我的灯火,在灯火阑珊处,燃烧残余的灯芯,温暖自己。
  之后的某一天,我又来到曾祖母家,與上次不同的是,曾祖母站在门口,浅笑吟吟。“你来啦。”“我来看您。”不经意间一瞥,那藤球灯并不同我想的那样放在床头,而是与那小灯一同放在桌旁。灯火很美,灿若星光。愿你做一盏灯, 与他,与你,与我。
  (指导老师:席  琴)
  写作背后的故事
  我的曾祖父是一名退伍老兵,山西孝义人,参加过华北战役、西北战役、解放太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八年抗日战争等,复员后在山西汽修厂工作。
  年轻时曾祖父参军全国奔走,解放大西南时期在四川遇到了刚参军的十七岁的曾祖母。刚结婚一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曾祖父和曾祖母跟随部队共同走上了抗美援朝前线,联军的轰炸机疯狂轰炸,死伤无数。他们在惨烈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也带回了朝鲜百姓赠予的一盏小灯。之后的日子这盏小灯陪伴着他们养育了五个孩子,陪伴着他们度过了动荡艰难的岁月,迎来了伟大光明的时代。
  年老的曾祖父听力和视力都不好,人也日渐糊涂,但过年过节的时候总要把自己的奖章全部拿出来戴在身上,端端正正地敬个军礼。 如今这些奖章和资料,《将帅风云录》的史料史稿均有采用。
  曾祖父去世后,曾祖母一个人生活,到如今也十四个年头了。曾祖母生活极其俭朴,许多旧物跟随了她很多年,尤其是这盏当年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小灯,她一直用心珍藏。她身子骨硬朗,独自乘坐公交车穿梭于这个城市间,偶尔也会和老姐妹周边旅游。心态更是乐观,不纠结于生活中的琐事,满足于生活给予的点点幸福。
  我感慨万千,这就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永不磨灭的坚强乐观的精神吧!
其他文献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①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③疑无路,柳暗花明④又一村。  箫鼓⑤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⑦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②足鸡豚: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③山重水复:
期刊
是什么让“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所以,我想象这肯定是一个很美好的日子,天气好,心情好,没有诸多的烦忧。“应该是天高云淡/应该是层林尽染/这时候没有寂寞 没有失意/只有辽阔和高远/扑面而来的还有狂热的期待”写的就是这种心境。  苏轼的人生历程跌跌撞撞,但他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
期刊
应该是天高云淡  应该是层林尽染  这时候没有寂寞 没有失意  只有辽阔和高远  扑面而来的还有狂热的期待  你知道  一起一落是人生  一朝一夕是日子  人生如戲  但你从来不在悲伤的剧本里不能自拔  倾一生的时光  掬一缕明亮不刺眼的光辉  照耀跌跌撞撞的路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是洗刷了偏激的淡泊  是无须声张的厚实  人生定位报国立功  每一次出猎都能收获快意
期刊
(查阅完整获奖名单,请扫描封底二维码,关注新作文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特等奖★  ·毛姝蓓·山西省太原市五育中学287班/《灯火》  ·王旻轩·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706 班/《巴士决斗》  ·刘乙儒·山西省太原市师苑中学校C1809班/《门》  ·张锦彦·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141班/《爱的邮筒》  ·赵玮彤·山西省阳曲县第二中学校1710班/《门》  ·郝云开·山西省临汾市第
期刊
★A观点:教育部答复“在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  1.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显著。  关于简化汉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的问题,教育部介绍,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简化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汉字就有了简体形式;南北朝以来楷书、草书、行书中也不断有简体字产生。现行简化字即是遵循约定俗
期刊
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在《海波里昂》中说:“时间是什么?是日晷上的投影,是钟鸣,是沙漏,是日日夜夜,是春夏秋冬,是月,是年,是世纪——这些都只是时间的公断而可见的标志和尺度,不是时间本身。时间是人的生命。”时间是人最大的成本,同样也是每个人的资本和财富。时间无形亦有形,它贯穿了我們生命的每一刻,也烙印在我们心灵的每一隅。珍惜时间,亦是珍惜生命;聆听时间的声音,亦是感悟生命的足迹。
期刊
河北体育学院大学生因旷课多被退学。  复旦大学12名研究生被退学,原因为“学习年限届满未毕业或结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次性清退了52名研究生,其中包括42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清退原因是“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  中国人民大学一次性清退了16名本科生,其中包含留学生。  延边大学一次清退136名研究生:有人入学近15年没毕业。  以正学风:南京理工今年撤销多名学位论文
期刊
2019年11月24日,四川大學文新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在川大宣布成立。这是目前国内首家科幻研究院。  川大文新学院院长、学者李怡教授在成立仪式上提到,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普及,科幻文学可以与科学展开各种对话:可以是正面推进式的,也可以是自我反思式的。四川大学具有多学科的发展基础,比如文学人类学、多民族神话研究,当代文化创意与产业研究、这些都可以构成“大幻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最终共同打开科幻世界
期刊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②,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狂:豪情。②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
期刊
凛冽的寒风从耳边刮过,我感觉到阵阵寒意侵袭到身上,使我浑身打着哆嗦,双手甚至感觉到被冻得麻木。我急忙把双手来回搓个不停,把羽绒服的拉链拉到顶,并用帽子紧紧捂住耳朵,这样方使我感觉身上拥有暖意。我望着车水马龙的大街,翘首以待着公交车的到来。  看到公交车临近,我远远地挥手,当车子停靠站台,打开车门,我赶紧上了车,环视左右,看到还有空座,便急急走过去坐了下来。随着公交车的启动,我看向窗外的风景,车子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