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藻类“打印”柔韧光合材料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荷蘭代尔夫特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国际团队首次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将藻类打印成具有韧性和弹性的光合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相关研究发表于《高级功能材料》。盛夏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5月21日上午,由大同市科学技术协会、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市科学技术局、大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大同市第二届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博士大讲堂开幕式在大同大学举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姚鸿波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忠义,市政协副主席杨素卿出席,开幕式由市科协主席王正忠主持。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此次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旨在发挥大同大
期刊
数学建模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效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一、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教学建模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期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口增长减速并非中国独有,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趋势。根据联合国的测算,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上升至16%。面对现状,我们应该跳出“站在当下看当下”的思维,向调整发展思路求出路,告别
期刊
民间游戏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民族游戏的多样化,灵活化,已经慢慢地靠近幼儿的生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幼儿园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地发展。如果民间游戏走进幼儿教育,不但能推动民间游戏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到了很大的作用价值,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幼儿年龄课程  在幼儿阶段的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这种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每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提及“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又指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习总书记还指出:“在5000多年
期刊
5月25~26日,“太原理工大学国际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暨海创论坛——国际学生创业辅导研学会”在中国山西留学人员创业园举行。活动由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中国山西留学人员創业园、山西鑫华博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山西智创城NO.1、山西智创城NO.4协办,活动邀请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山西智创城NO.1主要企业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与本次活动。  “海创论坛”是中国山西留学人员创业园推出
期刊
罗茂盟摄  2021年5月15日7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当日,“祝融号”火星体验馆在湖南衡阳南岳区开馆,体验馆按照1:1等比还原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模型,采用“祝融号”发展历程科普、沉浸式火星場景体验、宇航服穿戴体验、播放火星题材户外电影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及游客宣传普及“祝融号”、火星以及祝融火文化的相关知识
期刊
“这里产的鸡蛋“不一般”。这里的鸡喝着山泉水、吃着天然草,智能化鸡舍被丰富的生态植被包围。”5月10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吕梁市方山县垚鑫生态养殖公司,负责人赵林平介绍说。   智能化鸡舍到底是什么样子?带着好奇,记者跟随赵林平来到养殖基地。一排排鸡棚呈现在眼前,13个鸡棚52万只鸡,却闻不到一点养殖业的异味。鸡舍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4层高的鸡笼,一排鸡笼长近百米,鸡蛋顺着传送带被慢慢转出,鸡的粪
期刊
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自主研发的我國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5月13日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时刻——首颗卫星下线。   据悉,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我国小卫星的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颗面积需求将减少70%以上,单星生产周期将缩短80%以上,人员生产效率将提升10倍以上。
期刊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胡喆 陈席元 徐鹏航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两千多年后,以屈原长诗命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精准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在太空中长途跋涉295天,天问一号一路走来经历了哪些激动人心的时刻?着陆火星后还有哪些使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