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雕龙题记香炉石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kycaro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或为熏香、熏衣、把玩、陈设的一般生活用具,或为祭祖、敬神、礼佛的宗教祭祀法器。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库藏文物中,有一件高浮雕双龙纹并镌刻铭文的石柱,从铭文内容分析,这是一件北宋时期石香炉的构件。虽非完整的香炉,但它却集精美的雕刻工艺和可资进一步解读的铭文于一体,此类文物并不多见。
  香炉石为青石质,圆柱形,高53.5厘米。上端面大致圆形,平顶,最宽处达28厘米。下端面亦大致圆形,最宽处约30厘米,平面中间作榫状凸起,现存榫高約0.6厘米。上、下两个端面均经过了糙化处理,表面坑凹不平。接近底部处向外出台,形成一圈突起带,带宽约5厘米。此上直到顶部,表面遍布高浮雕“二龙抢宝”图案。两龙相向,形态、面貌和动作相近,均以两爪支撑身躯,前爪共同抓举一颗烈焰升腾的火焰珠。两龙威严有力,双目圆睁,龙嘴大开,头顶、颈部、腋下生有浓密的鬣毛,须眉飘扬,皆历历可数,分毫毕现。龙躯干盘曲虬劲,四肢粗壮,利爪尖牙,长身表面遍布鳞片,一龙置尾于身体内侧,另一龙则置尾于外,皆回旋至前端身下。左侧一龙在脖颈处雕席纹,席纹交结处则饰珍珠,增加了贵气和。整件作品综合采用浮雕、圆雕和平雕的手法,其中龙的躯干等主体轮廓采用高浮雕和圆雕方式,龙鬣、龙鳞、火焰纹等细节则采用细线阴刻的平雕方式,构图平衡而对称,纹理清晰而有质感,粗犷不失细腻,刚猛不失优美。尤其是对于“双龙抢宝”的呈现,有别于常见的两龙绕珠盘旋追逐的图案,在表现龙的威严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吉祥的寓意。
  两龙之间在共托火焰珠的前爪下方,阴刻有发愿铭文一篇,正书,左向右纵读,部分字剥泐不清。正文12行,落款3行,满行9字,落款低于正文。15行铭文中,中间一列最上抬两格书“皇帝”二字。铭文抄录并标点如下:
  邢州安国军□□」县君子乡□厚□」□□□冯义奉祀」□考□□香炉两」坐,伏愿亡考乘斯」功德,早生于净土」。报愿已后上资」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州」县父母官僚禄位」常居。三界檀那,合」家清吉。水陆有情」,皆霑胜利」。
  咸平四年岁次」辛丑二月癸卯」朔三日乙巳建
  从铭文内容看,此件香炉石雕刻于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这件石雕刻连同香炉其他逸佚的部件,同属于发愿人于本年出资捐造之物,目的是超度父亲的亡灵。在宋代,此类超度水陆众鬼的道场十分流行。从铭文可看出,发愿人冯义,邢州人士,可能的情况是,冯义的父亲于咸平四年二月三日之前新逝,为了超度父亲亡灵,他延请僧人设水陆道场,并请石匠制作了两座石香炉用于法会。此类铭文类似于北魏时期的“造像记”,内容除了超度本人亲属等,亦有大而化之的发愿,如列为“龙门二十品”的《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铭文有“比丘惠感为亡父母敬造弥勒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旷劫师僧、父母、眷属与三涂永乘,福锺竟集,三有群生,咸同此愿”等语。唐代以降,水陆法会功能多样,除了超度亡魂,还“兼有对水陆有情和水陆众生的超度和其他多种护佑之功能”,如“疾病自然消除、风雨顺时、五谷丰登、万民欢乐、国界清平……”。具体到本题记,则显然发愿者最终祈求的是包括从皇帝以下的国家官员,到三界之内的一切“水陆有情,皆霑胜利”,这显然与北魏题记一脉相承,进一步说,又与大乘佛教的教义相一致,反映了佛教对于丧葬习俗乃至社会思想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铭文的语汇看,已经是一套成熟的程式化语言,反映了北宋时期这种水陆法会超度活动的社会化程度。




  存世的宋代香炉以单体式的铜、瓷质的文物为多,实为熏炉,而复合式的用于燃线香的香炉相对较少。这件石香炉构件从构造来看,推测应是三段式复合香炉的中间的部分,与之相连的,上端为圆钵形供插香之用的炉斗,下端为炉座。亦有可能是比三段式更为复杂的多段式构造。
  (作者均为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八角形遗址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集安市北2.5公里处高山上,利用自然山势围成的环形峰岭筑成山城,向南敞开门户,通沟河环绕山脚。其南2.5公里为国内城遗址,两者共为高句丽中期都城。丸都山城北部地势较高,城墙筑于东、西、北三面山脊处,南北最大落差440米,南部地势多见平缓台地,依照自然冲积沟分为东、西大坡。其宫殿位于南部东大坡台地上,东高西低,落差13米,由西向东分为连续的四层台基。宫殿整体呈周长332
期刊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立足江东并开始实际控制江南地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余年的六朝时期。苏州地区作为孙氏集团早期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直至公元280年,孙吴政权被西晋所灭,苏州一直都是其最重要的几个核心城市之一。20世纪后半叶开始,苏州地区发现了大量六朝早期墓葬。  从兴平二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前后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名义上这段时间属于东汉。曹魏黄初三年(222年
期刊
首题类型  墓志首题相当于墓志的“名字”,是一篇墓志的首要内容,一篇完整详实的墓志首题可以视为志主的“人物简介”。与文字冗长、信息丰富的男性士人墓志首题相比,士家女眷墓志首题在文字和信息上要简略很多,较完整的女眷墓志首题一般包括女性志主所处朝代、夫(子)姓氏、官职与爵位、女性诰命与姓氏、郡望等内容。依照其包含的人物信息,可分为三类:包含志主丈夫信息的附夫首题、包含志主儿子信息的附子首题、只有女性志
期刊
柳格庄墓群位于山东蓬莱柳格庄村西北,20世纪60年代因农田水利建设而陆续被发掘,目前9座墓葬已有发掘简报,时间跨度为春秋至战国。其中M6的规格很高,由于缺乏能证明墓主身份的实物和文字资料,无法确言墓主人是谁,但从其墓葬规格、随葬物品等可以揭示出该墓主人的社会阶层。  墓葬形制  柳格庄M6为竖穴土坑墓,墓圹东西长6米,南北宽4.4米,深6.2米。东周时期,齐鲁地区的墓葬有竖穴土坑墓、積石墓、洞室墓
期刊
一提到“印度”,中国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可能就是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了。可对大部分不熟悉古代“印度”文明史的人来说,这一故事里却暗藏着诸多“玄机”。首先,此“印度”并不是现在的印度;其次,此“印度”与中国的接触和交往也不是从唐代才开始;再次,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也不仅有“西去”一条路线;最后,此“印度”的文明史更为久远和丰富多彩,佛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借着参加印度河流域古代遗址考古发掘
期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发掘了四五百座东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墓葬,出土物中有几件难得的纸画,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其中有一件珍贵的习作纸画,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  纸画内容  该纸画可分为5个部分:图一为休憩图,位于图像上半部分,展现的是带冠贵族在室内行乐休憩的场面,上部为悬挂起的帷帐,有绶带自然下垂,一带髭男子跽坐在四足榻上,当为主
期刊
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拔昌墓以及厍狄回洛墓等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在这些墓葬随葬品中所占比例极大的陶俑为我们窥探北齐时期人们的衣冠服饰、风俗习惯提供了可能。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北齐政权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其上承北魏,下接隋唐,是华夷杂糅、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齐作为北魏的文化承接者,不仅继承了鲜卑民族豪放洒脱、兼容并蓄的
期刊
2019年3月,江苏连云港灌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当地教育工作者武红兵老师的介绍下,从新安镇陈庄村陈玉能老先生处征集到一块《仪制令》石碑(下称陈庄《仪制令》碑)。据陈老先生回忆,此碑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组织挑河时被他们一帮人从河边的淤泥里挖上来的,后来被他弄回家当普通石板用。博物馆工作人员第一次到陈老家时,此碑还砌在他家猪圈上。该碑无背文,正面碑文字迹模糊,犹可分辨,上半部竖刻“仪制令”3个大字
期刊
过去的人们在遗址上不只是生活、抛弃物品、建筑房舍,他们还与周边的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景观考古学就要研究遗址周围的情况。若只把遗址看作地图上有限的圆点,信息量有限,而结合景观考古学来思考则要有意义得多。考古学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理解景观:第一,景观是一系列经济资源,或是遗址资源域/利用区域分析;第二,景观是社会的反映,这与复杂社会及国家的形成理论相关联;第三,景观是文化意义系统的表达,“景观”有两
期刊
古代埃及留下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方尖碑,至今令世人神往。每年,世界各地前往埃及旅游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埃及旅游,有两座雕像是必须要看的,这就是著名的门农巨像(Clossi of Memnon)。  门农巨像的由来  所谓门农巨像,原本是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417—前1377年)葬祭庙前的两座雕像。由于自然和人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