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班的医院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n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听小三班老师说,她们在观察孩子游戏时发现,孩子们需要一个医院,因为娃娃生病了没地方看病,因此,她们教室里生成了一个医院。但是,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只有一个医生是像模像样地在玩医生游戏,开处方、打针等,其他好多孩子都想来当医生,但玩得并不好,总是争抢玩具,乱作一团,搞得不知所措。今天我便去班上看看。
  区域环境
  医院有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用高于孩子身高的木板隔着,分别摆着不同的医院设备。第一间有医生和护士的服装、帽子,有开处方的纸等;第二间的架子上摆了针筒等医疗器械;第三间有一个长凳、一张床、听筒等器械。三间摆设不一样。
  游戏过程
  游戏开始了,第一间去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分别装扮成了医生和护士;第二间去了两个男孩(红衣、褐衣); 第三间去了一个男孩(蓝衣)。
  孩子们开始玩了,娃娃家有些妈妈带孩子来看病,他们基本都奔着第一间去了,第二间、第三间基本无人问津。第二间的两个男孩大声吆喝:“来看病啊,快来看啊。”可是,仍然门可罗雀,因此,他们开始玩面前的医疗器械,并且为一个针筒而争抢起来。第三间则根本没人去,男孩站在病床上,从隔板上面用手中的听筒与第二间的两个男孩子打斗。
  游戏继续进行着,情况依然没有好转。第二间的红衣男孩开始争抢病人,他看到远处来了一个抱娃娃的妈妈,赶紧跑过去,将娃娃抢过来,给他打针。有的妈妈比较顺从就依了他,可有的妈妈不想给他看,想去找第一间的医生看,他们开始争夺娃娃,老师不得不介入协调。后来,红衣男孩干脆跑到娃娃家去给娃娃“看病”。第三间的蓝衣男孩则一会儿站在病床上与第二间的医生打斗,一会儿跑到其他区域去看一看再回来。
  游戏点评
  游戏点评活动开始了,老师跟孩子们聊“你今天和谁玩了,玩了什么”等话题,谈到医院时,说到第二间为什么没有人来看病,有妈妈说是因为他们打针太疼了,太重了,声音太响了。老师告诉他们:“以后说话要轻一些。”
  游戏后的交流与思考
  游戏后与老师交流,老师有很多困惑:医院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设立的,为什么玩不起来呢?不是说小班应该玩平行游戏吗?上次我们研讨时说孩子喜欢玩娃娃家,可以多设几个,这次我看好多孩子都想当医生,就开了3间诊室,可以容纳3~5个医生,可是,他们怎么还是争抢呢?由此我思考了几个问题。
  1. 满足“真需要”
  老师一直很困惑,医院是孩子需要的啊,为什么他们就玩不好呢?我们不妨细细思量一番:医院游戏真是孩子“需要”的吗?小班孩子在娃娃家玩的过程中会生发出宝宝看病的环节,但是,他们对宝宝看病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个地方可以给宝宝听一下、打下针就够了。老师按孩子的要求“生成”医院游戏,想法并没错,是在满足孩子的愿望,但是,她并不了解孩子对医院的真正需求,而是以成人的标准来准备医院的各种设施,像模像样地办起了医院,而且她内心希望孩子将医院游戏玩得风生水起。可是却事与愿违!面对那么多器械、那么多诊室,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关注的是材料而没法生发游戏情节,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不足以生发医院游戏。
  我在另一个小班观察时,他们并没有医院,但是,妈妈们照样很快乐地给娃娃看着病,他们抱着娃娃到教室卫生间去,给娃娃看下病就回来了,然后拿茶杯弄些水给宝宝喝一喝。因此说,孩子可能需要有医院给娃娃看病,但是,他们并不是一定要玩“医院”的游戏。对于小班刚入园才两个月的孩子,他们对医院的认知还没那么多,医院游戏也玩不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晰,老师要明辨孩子的“需要”,知道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错误的回应只能让事情适得其反。本案例中,孩子们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医院,而不是要玩医院的游戏。
  2. 做到“真平行”
  老师们都知道,小班孩子一般是玩平行游戏,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东西玩。在考虑孩子游戏时,尽量让所有孩子都能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于是增加了娃娃家,开设了3间医院诊室,但是,娃娃家的材料并没做改变,医院的器材就那么多。我们必须厘清,何为平行游戏?“平行”其实是针对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提出来的,小班早期的孩子还只会自顾自地玩游戏,别人玩的他也要玩。要做到真正让他们能平行玩游戏,就是要给同样的玩具。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玩具应该是种类不多而数量比较多的,能保证想玩的孩子都能玩到与同伴一样的玩具。由此看来,医院游戏中要避免孩子们争抢器械,就得每个医生都有全套的器材,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上别人的材料而爭抢了。
  3. 恰当“真指导”
  在指导孩子游戏方面老师们一直比较困惑,介入孩子们的游戏好,还是不介入好,何时介入?指导孩子们的游戏好,还是不指导好,如何指导?等等。笔者以为,老师在孩子的游戏中肯定是需要有指导作用的,但是,这样的指导不是现场不停地絮絮叨叨,而是静静观察,游戏后通过谈话来引导。
  孩子游戏时,老师可以在不远处看似不关注地关注着孩子,让孩子感觉老师在自由地做着老师的事情,我也可以自由地做着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孩子才会显出本真的自我,老师才能观察到孩子真正的状态,发现游戏中的问题。如果不是有伤害状况,可以不必介入,让孩子自行处理。老师发现游戏中的问题可以拍下照片,待游戏结束之后再讲评。这样的指导才是针对孩子游戏中的“真问题”的“真指导”,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