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组对学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原因,制定了对策,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社团文化建设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学生成长,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了学校的品牌特色。
关键词:初中;学生社团;社团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81-1
一、研究背景
在升学压力下,纵观身边兄弟学校及我校社团发展过程发现:社团活动处于停滞状态,社团文化建设严重缺失。其缺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团文化规章缺乏。众多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没有有效的组织者、安排者,规章等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活动的实效性不高。
2.社团文化布置缺失。社团活动场地疏于布置,文化布置缺失,个性不明显很难体现社团文化应有的作用。
3.社团文化管理缺位。社团文化缺乏有效管理,社团文化处于各自为主的小圈子状态。学校管理的触角还没有深入到社团中。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学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2.社团文化。在社团活动中,全体成员形成的,并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工作态度及精神风貌。
三、国内外现状、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现状。
国内外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颇多。如崇明县大公中学开设了“金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团,在活动中“一是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三是促进了学校课改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四是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社团文化建设也有初步的体现,但发展不足。
2.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1)探索社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有效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2)充分发挥学生、学校、家长及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社团文化建设。
四、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组织与指导”。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作用。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化的发展。二是显现社团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育人、创造、承载功能。
2.子课题设计内容与重点。本课题设立了艺术、体健、人文社团文化建设子课题,进行社团文化的研究,使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1)实地询看,了解现状。深入各个社团,实地查看文化布置及建设氛围;了解开展情况及每个成员对社团文化的认知及认同度。
(2)分析现状,查找原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社团成员构成等客观方面查找原因;从社团成员心理、意向、目的等主观方面查找原因。
(3)征询建议,制定规划。征求社团成员、辅导员建议并汇总;针对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各社团制定详尽的社团文化规划。
(4)文化建设,营造氛围。进行文化布置,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社团文化建设;开展成员交流文化、社团活动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
(5)形成特色,塑造品牌。推进落实“一社团一特色”活动,创立文化品牌。
(6)建制立规,推动发展。积极开展社团文化“选、推、评”活动,建立健全社团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展示成果,深化交流。
2.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分析了解学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现状。确立课题研究主题,建立相关制度。成立课题组,确定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
制定社团章程和活动方案,营造社团文化建设氛围。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3)总结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进一步完善社团文化建设的组织、指导工作。从灵活多样的角度,有效提炼、呈现研究成果。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借鉴:加强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
(2)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集思广益。
(3)行动研究:边培训、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边推广。
(4)经验总结:总结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七、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社团成员在自我管理中磨炼意志,在風采展示中彰显个性,在社团活动中锻炼才干。文学社团的成员作品发表于《小荷》;书法社团的学生作品获得各级奖项;乒乓社团的学生表现出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等。
2.提升了社团活动的层次。
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各社团的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活动形式、活动的创意、活动的质量等方面有了较大地提高。同时,社团活动也在品牌特色创建上向前迈出了步伐。
3.加强了规章制度的建设。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学校通过调查、走访,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规范了社团活动组织开展的要求,逐步完善了关于社团活动的规章制度。社团活动做到了“开展有计划,过程有记录,活动有实效。”
4.完善了社团文化的建设。
社团活动室的布置、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氛围的营造,人文环境的构造,营造了社团文化建设的氛围。成员之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各个社团的历史记忆再现,社团发展及管理的经验交流促进了社团文化的建设。
八、课题研究结论
社团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人成长,还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升。社团文化建设体现在活动室的布置上,体现在规章制度建立的制度文化上,体现在成员对社团本身历史沿革及未来发展的认同上。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随着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社团文化的建设也需不断完善,对学校社团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必将任重而道远。
(本课题为苏州市“十二五”规划办课题立项编号:130904467)
关键词:初中;学生社团;社团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81-1
一、研究背景
在升学压力下,纵观身边兄弟学校及我校社团发展过程发现:社团活动处于停滞状态,社团文化建设严重缺失。其缺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团文化规章缺乏。众多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没有有效的组织者、安排者,规章等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活动的实效性不高。
2.社团文化布置缺失。社团活动场地疏于布置,文化布置缺失,个性不明显很难体现社团文化应有的作用。
3.社团文化管理缺位。社团文化缺乏有效管理,社团文化处于各自为主的小圈子状态。学校管理的触角还没有深入到社团中。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学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2.社团文化。在社团活动中,全体成员形成的,并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工作态度及精神风貌。
三、国内外现状、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现状。
国内外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颇多。如崇明县大公中学开设了“金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团,在活动中“一是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三是促进了学校课改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四是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社团文化建设也有初步的体现,但发展不足。
2.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1)探索社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有效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2)充分发挥学生、学校、家长及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社团文化建设。
四、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组织与指导”。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作用。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化的发展。二是显现社团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育人、创造、承载功能。
2.子课题设计内容与重点。本课题设立了艺术、体健、人文社团文化建设子课题,进行社团文化的研究,使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1)实地询看,了解现状。深入各个社团,实地查看文化布置及建设氛围;了解开展情况及每个成员对社团文化的认知及认同度。
(2)分析现状,查找原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社团成员构成等客观方面查找原因;从社团成员心理、意向、目的等主观方面查找原因。
(3)征询建议,制定规划。征求社团成员、辅导员建议并汇总;针对初中学校实际情况,各社团制定详尽的社团文化规划。
(4)文化建设,营造氛围。进行文化布置,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社团文化建设;开展成员交流文化、社团活动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
(5)形成特色,塑造品牌。推进落实“一社团一特色”活动,创立文化品牌。
(6)建制立规,推动发展。积极开展社团文化“选、推、评”活动,建立健全社团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展示成果,深化交流。
2.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分析了解学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现状。确立课题研究主题,建立相关制度。成立课题组,确定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
制定社团章程和活动方案,营造社团文化建设氛围。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3)总结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进一步完善社团文化建设的组织、指导工作。从灵活多样的角度,有效提炼、呈现研究成果。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借鉴:加强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研究。
(2)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集思广益。
(3)行动研究:边培训、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边推广。
(4)经验总结:总结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七、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社团成员在自我管理中磨炼意志,在風采展示中彰显个性,在社团活动中锻炼才干。文学社团的成员作品发表于《小荷》;书法社团的学生作品获得各级奖项;乒乓社团的学生表现出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等。
2.提升了社团活动的层次。
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各社团的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活动形式、活动的创意、活动的质量等方面有了较大地提高。同时,社团活动也在品牌特色创建上向前迈出了步伐。
3.加强了规章制度的建设。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学校通过调查、走访,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规范了社团活动组织开展的要求,逐步完善了关于社团活动的规章制度。社团活动做到了“开展有计划,过程有记录,活动有实效。”
4.完善了社团文化的建设。
社团活动室的布置、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氛围的营造,人文环境的构造,营造了社团文化建设的氛围。成员之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各个社团的历史记忆再现,社团发展及管理的经验交流促进了社团文化的建设。
八、课题研究结论
社团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人成长,还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升。社团文化建设体现在活动室的布置上,体现在规章制度建立的制度文化上,体现在成员对社团本身历史沿革及未来发展的认同上。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随着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社团文化的建设也需不断完善,对学校社团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必将任重而道远。
(本课题为苏州市“十二五”规划办课题立项编号:1309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