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设计与应用研究

来源 :科技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fas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趋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如何以此为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是目前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以“管理学基础”为例,探究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笔者坚持多种路径协同教学的观点,结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组建模拟公司、企业沙盘,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相关课程教师联动教学,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进而完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他文献
首先阐述了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然后围绕着FDM技术、PolyJet技术、激光烧结、熔融沉积4个方面,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具体内容,最后探讨了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主要应用。
以晚熟品种‘唐山红小豆’为试验材料,设置短日照(10 h光/14 h暗)和长日照(16 h光/8 h暗)两种光周期处理,研究不同日照处理对小豆顶端花序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下,小豆分别于出苗后26 d和43 d开始和结束顶端花序分化,花序分化时间为17 d;长日照处理下,分别于出苗后42 d和53 d开始和结束顶端花序分化,花序分化时间为11 d。对长、短日照处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表明,长日照处理下,小豆单株荚数较短日照处理的单株荚数显著增多(增加162.81%),但单荚粒数和百粒重无显著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财经类创新创业仿真实验课程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成为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结合数字经济时代下高校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的现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产出为导向,从准备、实操、提升等教学阶段,分析了仿真实验教学需注重的教学策略,力求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建议。
本研究选用叶锈菌生理小种260,与小麦近等基因系Tc Lr26及其轮回亲本Thatcher (Tc)分别组成不亲和组合和亲和组合,在7日龄小麦叶片上接种叶锈菌,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对TaSnRK1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pSuper1300+-SnRK1表达载体对TaSnRK1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由RT-qPCR结果可知,该基因在不亲和组合中,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下降,且在12 h达到峰值;而在亲和组合中,表达量也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表达量远远低于不亲和组合。亚细胞定位结果表
为了解决某金属矿矿体赋存条件复杂、采矿方法靠人为经验难以确定的难题,提出使用模糊评判法对专家所提出的3种采矿方法进行优选。先构建采矿方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运用较为成熟的AHP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再通过模糊数学计算各采矿方法优越度,得出各采矿方法的综合优越度,并根据优越度对各个方案进行排序,依次为方法Ⅲ>Ⅰ>Ⅱ。即推荐最优采矿方法为侧向崩矿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以该结果对某金属矿现场生产进行指导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其他矿山采矿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简述了创意思维的内涵与意义及实验教学方法在创意思维中的应用,探讨了创意思维实验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应用,旨在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近些年,国内各大教学改革之风盛行,不仅仅是因为需求的转变,更是因为原有的教学体系渐渐与时代脱轨。因此,基于上述的现实考量,不得不思考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方向。以“煤矿地质学”课程为主,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来进行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数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车床作为现代数控设备的一份子,数控车床编程是数控编程从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求。子程序编程是数控车床手工编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如能正确合理地编写子程序,可以大大减少手工编程的工作量,提高数控加工的效率。主要从子程序在数控编程中地位、编程精髓、编程步骤以及编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作出详细的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建设目标要求,将“海绵校园”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中,根据南阳师范学院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特征,从屋面雨水收集、绿地系统、路面铺装、道路和人行道改造、建立雨水花园等方面提出“海绵校园”建设的途径和对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排水压力,促进生态校园建设。
输电线路中,耐张线夹将导线固定在杆塔的耐张绝缘子串上,实现杆塔与输电导线之间的连接,保证两段导线通流。在施工和检修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和运行工况等不可控因素,部分耐张线夹经压接或放线安装后会产生弯曲,持续弯曲工况下可能导致线夹断裂,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应用结构静力学计算模型,求得线夹弯曲矫正工具研发的可能性和实用性,基于理论计算结果,完成了矫正工具的结构和成品设计。该研究成果有效拓展了耐张线夹弯曲矫正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