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它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价值自觉,是应对信息社会的内在需要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遥相呼应。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思辨缺席症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5-0118-0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基于对国内教育缺陷的反思,掀起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近年来,美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于美国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是制约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阿喀琉斯之踵”,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也明显滞后,直到MBA、MPA入学考试兴起,才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从此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意义
对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目前采纳比较广泛的一个定义是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的观点: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它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精神体现为习惯性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善于联想,评价观点客观、公正等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解释、归纳、演绎、评价和自我调控等。勇于批判是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外在表现,善于批判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内在要求。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价值自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指出,哲学的迫切任务是“对王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二是应对信息社会的内在需要。面对汪洋大海般的信息世界,如果我们不进行鉴别与筛选,盲目地吸收信息,就会变成了别人的精神奴隶。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直指当前我国教育的弊端,即按照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没有批判性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四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遥相呼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生通过实践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倡导学生主动探讨知识,要求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生产者,从背诵者转变为思想者,这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呼应。
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201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从国内23所“985”高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问卷,比较了中国“985”高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发现2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美国大学生只有3%存在这一现象;同时,只有 10%的中国大学生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而美国却有63%的大学生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面对相差悬殊的调研数据,我们不禁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变成了记忆软件,只学不问呢?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
现在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片面追求大而全,基本上千校一面,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倾向于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专业过细的弊端暴露得日益明显。传统的教学计划没有将批判性思维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片面重视课堂教学,形成了适应其专业特点的思维定式,缺乏对知识的质疑与更新。
(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学什么、怎么办基本上都由教师控制,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收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学生不会去质疑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不敢向权威挑战。黄源深先生于1998 年把这一现象形象地称为“思辨缺席症”。
(三)单一的考试与评价制度
当前我国高校“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考试形式较为单一,以理论考试、闭卷考试居多,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来检测学生对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多限制在教材甚至教师划定的重点里,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性思维较少关注。教师阅卷后往往侧重统计分数,缺少对试卷结果的分析,考试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就孕育有批判性精神的萌芽,先秦时期的《礼记·中庸》曾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批判性精神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逐渐被扼杀,经学独断论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强调的是权威而不是科学理性。
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对策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全力配合。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导向,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是主要内容,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是根本保障。此外,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996年的“德洛尔报告”,即21世纪国际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教育要使每个人都能够形成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来更新和设计。要达到这个要求,人才培养计划就必须得到整体优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思辨缺席症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5-0118-0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基于对国内教育缺陷的反思,掀起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近年来,美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于美国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是制约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阿喀琉斯之踵”,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也明显滞后,直到MBA、MPA入学考试兴起,才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从此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意义
对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目前采纳比较广泛的一个定义是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的观点: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它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精神体现为习惯性质疑,善于反思,具有创造性,善于联想,评价观点客观、公正等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解释、归纳、演绎、评价和自我调控等。勇于批判是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外在表现,善于批判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内在要求。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价值自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指出,哲学的迫切任务是“对王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二是应对信息社会的内在需要。面对汪洋大海般的信息世界,如果我们不进行鉴别与筛选,盲目地吸收信息,就会变成了别人的精神奴隶。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直指当前我国教育的弊端,即按照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没有批判性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四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遥相呼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生通过实践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倡导学生主动探讨知识,要求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生产者,从背诵者转变为思想者,这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呼应。
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201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从国内23所“985”高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问卷,比较了中国“985”高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发现2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美国大学生只有3%存在这一现象;同时,只有 10%的中国大学生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而美国却有63%的大学生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面对相差悬殊的调研数据,我们不禁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变成了记忆软件,只学不问呢?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
现在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片面追求大而全,基本上千校一面,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倾向于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专业过细的弊端暴露得日益明显。传统的教学计划没有将批判性思维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片面重视课堂教学,形成了适应其专业特点的思维定式,缺乏对知识的质疑与更新。
(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学什么、怎么办基本上都由教师控制,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收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学生不会去质疑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不敢向权威挑战。黄源深先生于1998 年把这一现象形象地称为“思辨缺席症”。
(三)单一的考试与评价制度
当前我国高校“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考试形式较为单一,以理论考试、闭卷考试居多,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来检测学生对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多限制在教材甚至教师划定的重点里,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性思维较少关注。教师阅卷后往往侧重统计分数,缺少对试卷结果的分析,考试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就孕育有批判性精神的萌芽,先秦时期的《礼记·中庸》曾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批判性精神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逐渐被扼杀,经学独断论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强调的是权威而不是科学理性。
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对策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全力配合。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导向,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是主要内容,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是根本保障。此外,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996年的“德洛尔报告”,即21世纪国际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教育要使每个人都能够形成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来更新和设计。要达到这个要求,人才培养计划就必须得到整体优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