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大战:谁动了我的学生?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23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电影《天下无贼》让人们记住了黎叔这句名言。放眼身边的大事小事,我们不得不认同这个说法。一个C罗就创造了9500万欧元的天价转会费;在中国,“打工皇帝”唐骏10亿人民币的转会费再创人才市场的财富神话。如今,只要你是匹千里马,伯乐们哪怕拼抢厮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你。
  再把镜头拉近到我们周围:中考的火药味刚刚散去,招生战场上便硝烟四起。重庆、四川、河南……一时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可谓满山遍野摆战场,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
  而这一切都指向两个字_“掐尖”。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掐尖”二字究竟作何解释?
  顾名思义,“掐尖”是摘取顶部突出部分的意思,在这里引申开来,形容中学招生时,学校以提供奖学金、学费减免等举措提前招揽优秀学生。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市区与县城,重点与普高,各学校之间打起了“阵地战”“潜伏战”“冰封战”“肉搏战”“攻心战”……各种“掐尖”战术层出不穷。
  本是同根生,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重点中学却以花样百出的手段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中学挖走大量优秀生源。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而在这场争夺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故事?故事里哪方受益?这种做法有何利弊?编辑部就此展开了调查。
  
  明枪:“阵地战”
  人来人往的街道自然是招生力拼的主战场。各中学纷纷在其“根据地”设置琳琅满目的展板,展示本校的教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以狂轰滥炸式宣传吸引人群中的家长和学生。
  除了大街,他们利用“地毯式”战术不落下任何一个小角落。一小撮“游击队”挨家挨户地分发宣传资料。无论是贴墙还是塞门缝,他们都坚持“宁可错塞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原则。
  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公车上的移动电视总是滚动播放着某某中学的校长感言,天桥上挂着醒目的红色横幅——“热烈祝贺某某中学的20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就连市中心的商场大楼上也悬挂着大幅平面广告——“某某中学相信,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暗箭:“潜伏战”
  比起公开竞争,更可怕的是“潜伏哨”。重庆某重点中学的高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最担心的是其他学校采用非正常方式进行生源竞争。这种竞争方式是在生源质量不错的初中物色好“潜伏哨”,许以高额报酬,通过这些“潜伏哨”把印有学生个人成绩、住址、父母姓名及联系方式的信息拿到手,然后开展一对一的背后工作,逐个击破。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中学副校长介绍,对尖子生,每个学校都要抢,年年抢。“联招”考试一般在6月举行,而生源大战从前一年的10月或11月就开始了。有的学校还自己出考题,提前摸底。“一摸”“二摸”都有。该校长说:“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尖子生间谍’,到处收集‘情报’。越是重点学校,‘间谍’越多。”
  
  防御:“冰封战”
  在重庆彭水县,2009年普通高中联招第二批学校早已录取结束,但不少中考生在等到自己被录取后才知道成绩。原来考生的成绩被“冰封”了。等到7月1日该县的中考成绩才“解冻”。
  除了重庆,全国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的情况。2009年7月14日西安中考成绩公布之后,商洛市招办同样未向学生和家长公开总分成绩。
  湖北谷城某中学的陈老师接触招生工作多年,对于这些情况,点点滴滴他都看在眼里。
  陈老师表示,区县为保证生源质量,会采取压低学生分数,甚至隐瞒学生成绩等手段,如在作文上处理,比如50分的作文作40分处理。他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学校保护特优生的一种措施,在全国都相当普遍。
  
  对峙:“肉搏战”
  相比重庆,四川泸县的“战争”就更为激烈了。2009年8月,泸县一中5名教师前往合江县招生时,不慎暴露了行踪。合江中学10余名教师追到宾馆,破门而入,平日里温文儒雅的老师们一扫斯文、双方卷起袖子展开了真正的招生“肉搏战”。5名泸县教师均声称被殴打,最后慌忙逃离了合江县城。
  一名参与斗殴的合江中学教师向媒体诉说,当天出动的基本都是下学期将接收新生的教师,如果优质生源被其他学校抢走,3年后的高考排名将直接影响到任课教师的奖金收入、职称评定等多项具体利益。正因为优质生源成了维系“名师”“名校”的资本,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也就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不止合江如是。
  
  攻破:“攻心战”
  如果说以上四种情况都是属于流血的、有硝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战”,那么最厉害的还当属“软战”,即一击即中,直接攻破学生心理防线的“攻心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抓住学生的软肋,就像孙悟空受不了唐僧的唠叨一样,没人能敌过老师们的软磨硬泡。
  据知情的老师介绍。这些“攻心”的手段不外乎几种:一是告诉学生,那些所谓的重点中学优生很多,去那里当“凤尾”不如留在这里做“鸡头”:或者说市区离家太远,不方便……总之寻找一切突破口。该老师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最好做工作,因为钱对他们的诱惑太大了。
  
  小小的城镇 大大的无奈
  
  三十年改革开放对处于重庆市近郊的江津区的教育来说,是幸福的。以前破旧的教学楼变得宽敞明亮,以前简陋的教学设施也变得齐全了;这种变化,对于江津的教育来说。也是苦涩的,重重山水也阻挡不了外面的学校前来抢生源的决心。几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被主城区的重点中学挖走,一批又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被挖到了外面。就仿佛一批茁壮成长的苗子,眼瞅着要成熟结果了,却在一夜之间被一把镰刀狠狠割去。对于许多江津的老师和领导来说,这种感觉尤为深刻。
  重庆市江津区某人大代表介绍。主城区的7所名校在江津掐“豌豆尖”的情况是:2003年挖走65人,2004年74人,2005年93人。7所名校之外,主城区的其他学校也跑到江津“抢人”。2003年抢了77人,2004年189人,2005年98人。这些尖子生都是“联招”时被挖走的。3年间,江津一共有700余名尖子生外流到主城,对此老师们显得很无奈。
  望着外面“挖墙脚”的人愈来愈多,使用的手段也花样百出,很多领导和老师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不甘心自己一次又一次地为别人做嫁衣。于是,他们采取了行动。
  江津区于2006年曾获准自主招生,成为第一个退出联招考试的区县。由于种种外部因素,江津区在2007年重回联招怀抱,2008年却再次向市教委申请进行自主招生,最终获得批准。如此辗转往复。与“掐尖”和“被 掐尖”之间的战况不无关联,2009年也是自主考试招生,但仍有很多优秀学生自己拿着成绩单到重庆主城与各名校联系,哪怕花几万元的择校费。
  彭水,—个坐落在武陵山深处,地处乌江边的少数民族县城。张曼是彭水保家镇的初三毕业生,在2009年的中考中取得了70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前,她就是学校“重点照顾”的对象。老师几次三番地找她做思想工作,且许下了大约4000元的金钱奖励力劝她留在本地,就读本地的一所重点中学。然而,这一次她没有如往常一样当乖乖女。中考后,她被重庆市主城区的某重点中学挖走。当得知她被挖走后。她的班主任劈头盖脸第一句话就是:“你疯了吗?”
  “到外面更好的学校去,一直是我的梦想。”她说。彭水是她生长的地方,这里有养育她的父母和关心她的老师,按理说,她应该留下。然而,这样的情感始终也无法改变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今年,为了防止“掐尖”,当地采取了“冰封”成绩的措施。这段日子,也让她受尽煎熬。张曼好几次去问老师,可老师只是说要等到录取后才能知道成绩。无可奈何,为了知道成绩,好决定是否能够去外面,最后还是父母托了亲戚,才查到了自己的成绩。当得知自己考了700多分时,—颗悬着的心终于得以放下了。
  
  校长带队,四周搜寻尖子生
  
  每年暑假,各中学校长们都是加班加点,干什么呢?挖尖子。
  据几个重点中学的校长表示,一般主城重点中学的校长们都将寻找优质生源的目标锁定在非联招区县,因为这些地方的学生不太熟悉主城的重点学校,因此这些校长会在中考之前去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宣传,并列出一些入学的优惠政策。
  据了解,主城重点中学到区县寻找优质生源一般分两拨:第一拨是市教委直属学校,中考前一周或中考成绩公布后一周去“掐尖”;第二拨是市属重点中学,7月底8月初去。
  谢书曾是重庆市某县城中学初中部的一名学生。初二时他就被一所名校的“潜伏哨’’盯上了。该名校的校长及老师多次冒充学生家长,“潜入”学生宿舍,用他进行各种糖衣炮弹的“攻击”。根据协议,只要他愿意报考该校,一入校就能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当他母校的老师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从副校长到班主任再到各科老师,学校几乎出动了自上而下的一切力量对其进行“说服教育”。由于老师们的“轮番轰炸”占据了他的大量学习时间。他害怕真的会像老师说的一样,“如果发挥失常,不但考不上重点中学,你那时再想回头来读我们学校,没门儿!”最后只得败下阵来,举手投降,改填了本校的高中部。
  
  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平台
  
  教育资源如何均衡?落后地区的孩子怎样才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的考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面前。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课堂内外杂志社的教育专家聂荣。聂荣用四句话表达了他对当前“掐尖”现象的看法:
  选秀推优靠掐尖,
  一苗拔去百草蔫。
  名校莫当刽子手,
  弱者自强勇当先。
  聂荣指出,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根本责任在政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聂荣作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欠发达地区的优等生有权利去争取更好的教学资源。名校确实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当然,学生也必须有心理准备,因为名校的竞争相应也会更加激烈,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另外,自身的经济条件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中等生和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要接受现实但不能安于现状,教育环境和条件正在日益改善,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升学希望仍然很大。
  对于条件一般的学校,老师更辛苦,成绩更不易。希望各校不要主动去当“掐尖”的刽子手。同时,这些学校也要负重自强,通过自身的特色来吸引优生,留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其他文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用第一句话概括出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做一个对社会有担当的人,就是要随时彰显高尚的德行,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养以使我们的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就是《大学》所提倡的儒者精神。  明确了儒学的宗旨,《大学》接下来通篇阐述了要“止于至善”的总体方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所说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