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专业核心词汇确定标准的思考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s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学习中,核心词汇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较高层次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参照什么标准来确定外语教学中的核心词汇呢?在中国大学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要以什么词汇为主呢?本文参考核心词汇的界定,结合教育部教学大纲,以及国内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较为普遍使用的英语精读教材,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供执教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程的同行参考。
  【关键词】核心词汇 英语专业 词汇教学
  词海茫茫,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习期间要穷尽所有词汇。对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到专业八级的词汇量要求是达到10, 000-12, 000。光是课堂教学,哪怕就是单一的词汇教学,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也可能达不到这个目标。那在英语专业的课堂上,教师要教授哪些“核心”单词,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呢?
  一、核心词汇的界定
  核心词汇在某种程度上与高频词汇相当,但又不完全等同,因为词汇出现的频率只是确定核心词汇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用来表达“核心词汇”这个概念的术语也有不同,例如“nuclear vocabulary”,“core vocabulary”,“common vocabulary”等。 汪榕培(2000)认为,核心词汇就是“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词汇”。“最基本”,主要因为这些核心词汇可以基本满足日常生活的一般语言交际;“最简单”,主要因为这些核心词汇的形态简单,是最容易学、容易懂、容易记忆的短词。
  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词汇要求
  核心词汇可以满足初级阶段学习者基本的理解与交流目的,但对于较高层次的学习者来说,应该参照什么标准来确定外语教学中的核心词汇呢?比如,对一个中国的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入学的词汇量不少于2, 000。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千多个词基本上应该是核心词汇。那在随后的教学当中,教师当然无需花力气再讲解例如“hand”、“heart”或“run”等基础词汇了。那在大学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要以什么词汇为主呢?有所谓“较高一级”的核心词汇吗?要重点讲解的词汇选择是以本族语的核心词汇为主,还是根据我国学习者实际需要重新设定核心词汇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总编王彤福先生根据1989版在教委直接领导下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主编并出版了与其匹配的分级基础词汇表。他讲到,在单词的选择与分级的过程中,词频,即该单词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们日常生活及常见书报杂志上的出现频率,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但词频并不能代表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也不能代替词汇教学中其它一系列的因素,如单词的使用面,在语言中的结构功能,搭配能力等。因此,该词汇表编写组成员不仅参考了词频有关书籍,如Word Frequency Book(J. B. Carol 1971),还参考了单词在我国主要自编教材及引进教材中的出现频率,单词在教学上的难易程度,以及单词的语体特征。该分级词汇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核心词汇”提供了有力的参考。然而在其后的实用阶段,有学者(席仲恩,1998)发现该词汇表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收词的原则不够清楚,原则贯彻不够统一,没有充分考虑反映我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没有充分参照国际几个有影响的语料库词频分析结果,也没有充分考虑已进入日常生活的现代高科技词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规定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必须达到的词汇量约为12, 000个,而在基础阶段,即大一、二年级,须认知词汇5, 500-6, 500个,其中含大学入学基本词汇2, 000个。然而在教学大纲颁布不久,不少地区对中小学英语词汇的要求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词汇量的增大尤为明显。因此,《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工作组于2004年出版《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将收入的词汇量适当增大,扩至13, 000左右。该词汇表主要分两个等级,8, 000为基础阶段词汇,而其余5, 000属于高年级阶段词汇。2010年由徐中川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册》是根据2004年 《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进行词汇分级的(虽然两者收录的词也不尽相同)。《手册》将基础阶段的8, 000个词汇除去2, 000中学阶段需掌握的词汇后的6, 000单词分成六级,每级约1, 000词。也就是说,徐中川版本的词汇表不包括中学阶段的基础词汇,因而更符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的实际使用。《手册》以《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为蓝本,并参考国内外最新词频统计资料(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万词表》、美国的Brown词表、英国的COBUILD词表等),同时结合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说《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更权威的话,《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册》相对参考性更强,更具实用价值。
  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材中的词汇分级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词汇教学通常以精读课堂教学为主、围绕课本展开的,课本上的每篇课文后都是附有词汇表的。以我国英语专业使用率比较高的精读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总主编,第二版)为例。这套教材(基础阶段两个学年共四册)对词汇量的估计基本也是参照《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假定英语专业新生的入学词汇量为2, 000左右,第一学年结束,基本词汇量应再扩大2, 000词左右(其中1, 500)来自精读,第二学年结束,学生词汇量再增加2, 000左右,达到《大纲》要求的6, 000词左右的指标。但是每课的词汇表制定的依据是什么,编者并没有说明。该套教材第一版与第二版的课后选择的词汇有很大的不同,但编者也并没有具体说明词汇表变化的原因。
  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四册书为例。笔者随机从每册教材中挑选两个单元,将课文的词汇表与《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以下简称《词汇表》)和《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进行比对,发现大体上来说,从该教材的第一册到第四册,中学词汇以及第一级、第二级词汇在课后词汇中的比例是逐渐减少的,第五级、第六级有不明显的增长,而且在增长过程反复弹跳的趋势比较明显。高级词汇与未被两本词汇书收录词汇的增长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词汇级别的安排总体上基本符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对学生词汇等级的要求。   然而,笔者将这些词汇归类时,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第一册第三课中出现的“lust”一词,根据《词汇表》是属于高年级词汇,而其派生词“luster”则属于基础阶段词汇,但在实际运用中,“luster”并不比“lust”更常用。而根据《手册》,“luster”属于基础词汇中的六级词,“lust”则没有收录。《手册》编者是认为“lust”属于中学已知词汇呢?还是是高级词汇呢?我们则不得而知。再如第二册第九课中出现的“mutuality”没有被两本词汇书收录,很难被确定为哪级单词。其形容词形式“mutual”在《手册》中是基础阶段二级词汇,但仍不能确定“mutuality”的级别。因为在《手册》中,有些词的词性变化后或某些词的派生与原词仍属于同一级别,如“multiply与“multiple”,而有些词则不同,如“variation”与“variable”。因此,这课里的“varying”一词,我们就很难定夺应该被归在哪个级别。未被《词汇表》和《手册》收录的词汇包括专有名词如“Vietnam”,复合词如“high-minded”,派生词如“unidentified”,及低频词汇如“strew”。
  四、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对词汇的处理
  基于以上对核心词汇重要性研究,对照英语专业词汇量的要求考察,以及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本词汇分布的粗略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要确定精读课文中哪些是“核心词汇”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就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而言,对词汇的处理可以有以下的方法。
  首先,以课文为基础,给课后的词汇分级。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教材编者精挑细选的文章。课后词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课文服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琢磨和欣赏这些文章。因此,课后的词汇我们不能忽视。但我们也知道,不是课后所有的单词都是需要学生花同等的时间,相同的精力去对待的。笔者从对四册教材单词的不完全统计中已经发现,教材到了第三册和第四册,课后词汇中高级词汇与未被《词汇表》和《手册》收录的词汇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些词不应该是教师课堂教授与学生记忆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参考《词汇表》和《手册》,将课后的词汇分为三个级别。例如,一级词汇包括《词汇表》和《手册》都没有收录的低频词(如girdle,libertine,battalion),专有名词(如cyanide,Neanderthal,Methodist),和一些较为高级的,词形、词义都比较单一的词汇(如draught,traumatic,anthropology)。这个级别的词汇无论是在课文内容的范畴还是在学生专四大纲词汇范畴中都是较边缘词汇,因此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比较低,并不要求他们必须会拼写使用,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先暂时不与理会。二级词汇包括(根据《手册》)中学应已掌握的单词,属于较高于学生当前学习阶段的级别的词,词形与词义都较简单的词汇及其固定搭配、派生词等,以及与学生学习阶段相应级别的、词形与词义都比较简单的词汇及其搭配、派生词等。三级词汇则包括与学生学习阶段相应的或稍高级别词汇的多义词,高频词,含有明显词根、词缀的、构词性强的词,文化负载词等。这个级别的词汇含有许多“原型”成分,教师要学生做到的不仅是读音、词形、和简单的意义,而且是词的内涵、色彩、同义、反义、形近或义近的词汇,与该词有着相同词根,或相同词缀的词,或者是该词的上、下义词等等。这些词应该是教师讲解和学生记忆的“原型核心词汇”,因为对这些词的讲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词汇范畴,更有效地习得词汇。
  此外,课文后面的词汇多提供的是语境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选的篇章,但与大纲所列词汇并不一定相符。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要面临的专业四级的考试,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本核心单词的同时,也要将《词汇表》与《手册》加以辅助使用,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习得专四相关的词汇。
  参考文献:
  [1]Carter,R.1987.Vocabulary: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M].London:Allen and Unwin Publishers Ltd.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工作组.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调查和分析[J].现代外语,1985,(1).
  [5]席仲恩.关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词汇附表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
  [6]徐中川.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分级背诵与测试手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项凝霜,女,浙江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其他文献
我国在激烈的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而每项社会问题都势必与这个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家庭——密切相关,在每一个家庭中,儿童又是其中的重要成
【Abstract】The study of irony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 study of a figure of speech. A lot of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
摘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爱好、兴趣,学生的差异,学生的错误,学生的课堂反应,学生的家庭情况等。本文对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课程资源;涵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54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是自古以来教育者为学
【摘要】职业名称委婉语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主要是为了将传统意义上低下卑微的职业体面化。从交际角度看,委婉语的这种褒扬功能实际上是一种“抬举”,也是属于委婉语的掩饰功能。本文从讳卑类、讳丑类和优化类职业名称探讨委婉语的掩饰功能。  【关键词】委婉语 职业名称 掩饰功能  委婉语在词典中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格,指将刺耳的、生硬的或是直接的表达替换成温和的、模糊的或拐弯的表达。“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委婉语
英语同义词数量庞大,对英语同义词的辨析是学习提高英语水平的难点.文章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以当代美语语料库(COCA)为基础,借助中国学习者语料库(
【摘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广泛存在,无论是称谓中、词汇中、语义中还是谚语中均可看出性别歧视现象。本文阐述了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其成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避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对策。  【关键词】英语 语言文化 性别歧视 规避  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项载体,体现出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习俗以及社会文化。然而,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一些性别歧视也逐渐从语言中呈现了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化率明显提高,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
程度副词主要修饰和限定动词等.但实际语言运用中程度副词与名词的搭配也不少见,如:とても中国人、よほどの美人等.故本文使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但根据仁田(2002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别。受到自身英语水平和母语习惯的严重影响,我国不少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想当然地“创造”和使用中国式英语。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提出了中国式英语的形成原因,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 社会语言学  前言  “中国式英语”指的是中国人使用不符合英语语言规则和要求的、混合型的英语,它带有强烈的“汉语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必然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