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语堂先生故居,品味其今生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先生生于1895年,逝于1976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熟知的林语堂,是那个凭借一部《京华烟云》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文化大师,是一位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是一位东西方文化交流大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语堂先生的故居,品味他的今生。
  一、做文
  林语堂先生所有的文字作品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即:散文、小说。林语堂先生在北大任教时开始大量地在《语丝》等杂志上发表文章,那时他的文章勇猛激烈,又兼具机智幽默。在这些文章里,他赞扬“揭竿而起”“少作揖让”的“土匪精神”,反对“倚门卖笑,双方讨好”的“学者风度”。
  可谁能想到,林语堂先生在青年的时候,曾经是大人眼中的“坏孩子”,只是半个中文通。然而,在这之后,林语堂先生却豁然开朗,17岁就考入当时中国最好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大学时期的林语堂却觉得学校的课程太容易了,于是,他就经常偷偷跑出教室,逃掉课程,孤身一人去到图书馆学习,据说,他在大学期间,一共读了5500册图书。即使是在考试期间,他还去江边钓鱼,独赏美景。但是,林语堂先生过人的天赋终究还是足够让他在文学界里驰骋,一身之中获得过多次文学类奖项。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极力提倡幽默与性灵文学,那什么是幽默?在《论幽默》一文中,先生说到,“幽默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的程度,必有幽默文学出现,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那什么又是性灵文学呢?他在《性灵文学》中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你个人的性灵,有了性灵,你的文章就有生命力,就有清新的、有活力的文学。性灵文学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笔调……写散文的朋友,有几件是应该避免的:要戒腐、戒浮、戒滑、戒板、戒华。就这样,林语堂先生就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凭着自己的文学天赋,在文学世界里徜徉,用一支笔写出来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除卻社会时事类的文章,林语堂先生余下的散文作品几乎都是谈生活、人生、抒发性灵的闲适小品文。林语堂先生本身醉心于明清不拘格套的散文,深受袁宏道、袁中道、张岱、李渔等人的影响,从而要开启现代散文新的性灵文学的道路。
  林语堂先生高超的英文写作水平想必也勿需多言,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介绍中国文化的畅销书以及《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这些著名的小说,都是用英文写就,并大受欧美各国民众欢迎。也正是《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几本书,开了西方人的眼界,比较成功地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林语堂先生也曾因他的英文作品两次获诺贝尔奖提名。
  林语堂先生晚年的散文作品,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无所不谈》那个集子,是当时他为中央社写的专栏。这个时候林语堂先生的文章,越来越多地谈论儒道、基督、国民性,也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锋芒毕露。说得好一点是温润平淡了许多,说得不好就是才气已慢慢消退。恐怕这种变化与衰老一样是无法抗拒的吧。
  最后摘一段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中对林语堂先生的评价:
  “林语堂先生生性憨直,浑朴天真。他的文章,虽说是模仿语录的体裁,但奔放处,也赶得上那位疯狂的超人尼采。”从郁达夫先生的这段话,我们也可以多多少少地窥探出林语堂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林语堂对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做人
  林语堂先生也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一个小山村,乡村人奔放淳朴,乡间风景亮丽清新,农村广阔的天地对他的以后不受拘束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牧师,没有念过书,但是通过教会订阅的读物,对西方有了不少了解。因此林语堂先生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的教育。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受父亲一个富裕学生的资助,林语堂先生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期间,他几乎把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
  后来,林语堂先生接触到了儒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儒雅而又理性的性格碰到儒式的思想,大有一拍即合、相见恨晚的感觉。林语堂先生被儒家这种重智力、教育,相信人性尊严的思想打动了,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类似欧洲人文主义的信条。
  但是,在林语堂先生经过多年的经历生活之后,他越来越对人类自身不抱有信心,从而感到转向一个宗教求寄托的必要,他越来越追求完美。他说到:“但是我发现,人类虽然日益有自信,却没有使他变得更好。人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缺少在上苍之前的虔诚谦恭,人虽然在物质上科技上进步,但他的行为也可以喝和野蛮人差不多。”
  提到林语堂先生,不得不提的还有他的爱情故事。林语堂先生曾经对社会大众坦言到,自己的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成亲之前,对妻子廖翠芳并不上心,但是妻子在结婚之后却处处展示出对他的支持,这让林语堂先生感到十分的感动。在和妻子商量之后,他们把结婚证放入火中,先生说到,“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
  总之,林语堂先生不论是在做文,还是做人方面,都有自己的风范和品格,他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史上灿烂的一颗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税收政策仍在进行大面积的更改和升级,并且在摸索的过程当中实现创新发行管理理念的服务政策也在逐渐进行改革,从执政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的话,仍然具有许多有效的影响作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亟需对高等教育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在制度规范、综合服务、决策参考等方面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财务管理效能如何,直接
期刊
摘要:企业“多会”模式下存在较多管理问题,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企业政治工作建设,不利于企业强化内部管理与控制。本文主要分析国有企业“多会”模式下的管理问题,在组织队伍人员基础、管理意识薄弱和专业化技术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说明,最后重点研究改善目前政工工作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企业“多会”模式;政工工作;国企公司  前言:  新时期,随着国企政工工作的逐渐深化,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管理调度
期刊
摘要: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视子女的权利, 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视的权利。虽然我国法律对探视权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务操作方面,由于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标的涉及到子女的人身权,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基本无法对执行标的直接强制执行,只能转而适用间接执行措施促成探视权的实现。即便如此,目前法院在执行探视权纠纷案件时所能使用的间接执行措施也非常有限。本文就实践
期刊
摘要:方言是传统文化发展下的地区性产物,普通话的推广使方言陷入被遗忘甚至毁灭的地步。通过对方言使用现状和学习意愿的全国性调查,由结果可知:高年龄段熟知方言,而中低年龄段普遍是不了解的。对于方言传承和学习,几乎全部受访者是支持的,并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基于调查结果,提出政府、社会、个人三方下的方言传承对策建议,以期为方言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方言普及;有偿学习意愿;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H17
期刊
摘要:1939年4月,美国记者白修德来到中国,通过亲身经历,向西方世界传递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在他看来,中国国民党政府内部的腐败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人民民不聊生,通货膨胀加速了蒋介石政府的垮台。白修德遵从职业道德,尽管他和蒋介石、毛泽东以及美国少将赫尔利都相处不愉快,但他始终是客观地报道真实情况。  关键词:白修德;中国抗日战争;腐败;通货膨胀  白修德(西奥多·怀特)是美国新闻记者兼作家
期刊
Abstract: Social interactionism is a theory of sociology, bu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essay firstly introduces two theoretical source
期刊
摘要:本文以普宁市德安里文物保护管理所为例,以中小型博物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出发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进行展览陈列和文物故事讲解、深入研究馆藏文物资源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和馆际合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提供多元化服务等方面工作,旨在将让中小型博物馆文物活起来工作落实到实处。  關键词:中小型;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为达到让中小型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目的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应以保护为主,然后进行合理利用、加强管
期刊
摘要:阿尔都塞在《哲学与科学家的自发哲学》中探讨了科学家的自发哲学,文艺理论研究者也同样受到自发哲学的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引发的论争实际是文艺理论危机的表征形式。审美“泛化”论者支持并维护“日常生活审美”,提倡城市文化和商品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格局,却忽略甚至抛弃了社会底层处于无名状态的沉默的大多数。审美“异化”论者看似合理,实则忽视中国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拒绝从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部分的日常审
期刊
摘要:潮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东省的三大戏种之一,主要是在我国广东潮汕区域流行,受到了该区域的群众喜爱。站在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来,当前我国电影文化、嘻哈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使得潮剧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潮剧依然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定数量的群众。  关键词:潮剧;基层艺术团体;人才培育  潮剧有着较长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艺术沉淀,主要是用潮州方言、潮州音乐演唱的
期刊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尤其是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设置,已经成为中外人文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模式。但现今孔子学院面临这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如何在新的国家战略、教育事业发展、国家政策出台下办好孔子学院,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中国文化传播工作,讲好这个故事,是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孔子学院在一些中国文化活动的设置与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