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治理技术进行研究比较,对不同地质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然后对其治理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
0.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矿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物质和经济的发展都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全。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就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1.1以大气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
大多数的矿山均采用爆破式开采,开采过程中炸药和钻孔,运输等柴油动力设备等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大部分矿山的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没有除尘设备。矿石产品在粉碎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所以矿区土地便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导致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关停后的采石场,废石堆、废渣处理不到位,在大风天气影响下,往往成为沙尘暴的源头。矿区周边村庄的群众白天都不能在外晾晒衣服,周边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路泥。而且,采矿作业和矿产品加工产生的巨大噪声[1]。不仅对采矿工人造成危害,还恶化了矿山周围居民区的劳动,生活条件。
1.2资源被破坏
由于受土地权属的影响,早期的露天开采多以村集体或个体经营户主,缺少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露采矿山废弃物,土石堆放和加工,运输场地压占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森林因开山采石而砍伐,农田因采矿或堆放矿山废弃物而破坏和荒废受利益影响,矿山企业与村民私下达成补偿协议占用土地,矿山开采点多、规模小,矿区周边的土地被占用、损毁。另外,露采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表土的剥离,使原来生长在土层表面的树木,植被遭受破坏[2]。矿产品加工和运输产生的粉尘覆盖又影响了矿区周围植物的生长。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土,废石等的随意堆放不仅压覆了大量的土地,也毁坏了原生森林,植被,恶化植物群的生存条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造成覆盖率降低$剥离后堆积形成的废石,土堆,由于缺乏相应的覆盖和固定措施,结构松散,在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毁坏附近的植被。
1.3次生灾害
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早期的露天开采业户多以高台段和竖向爆破等方法开采,停采后的山体立面局部岩石破碎松动,危石、松石、浮石危险性较大,随着长期风化和受恶劣天气影响,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崩塌,滑坡是露采矿山最常见,最易发的地质灾害。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危害十分严重。加剧了坡体岩层裂隙的发育程度。采石后形成的陡壁,掌子面,深大采坑和废弃物堆积,改变了山体及其周围地形地貌的稳定性,在降雨等条件下。常沿着岩土接触面,软弱面,断层面和节理裂隙面移动,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或存在崩塌,滑坡灾害的隐患。同时,矿山企业开采的废渣随意堆放、超负荷堆放、顺山沟堆放,如果遭遇强降水,极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对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以及周边房屋、土地、林木等财产造成威胁。
2.对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
2.1传统的治理技术
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属于传统工程治理技术,其源于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如:土木工程中最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地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边坡治理技术。传统工程治理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改变或加强地质结构、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传统工程治理技术的治理对象可以概括为非稳定地质体。主要针对天然及人工边坡失稳、地下开采顶板冒落、地表浅层岩土体变形、水文地质结构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实施治理[3]。
2.2生物治理
生物工程技术的治理对象主要是受污染严重的地质环境载体,包括:矿区内及周边受到污染的地表与地下水体、直接或间接受到污染的岩土体。常用生物工程治理技术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工程治理技术是生物超富集技术。具体我们可以采取植物挥发法,植物稳定或钝化法植物吸收与富集法。
2.3自然恢复
对于开采规模小,采矿形成的边坡高度一般小于5m已经停采废弃多年的矿山来说,它经过自然坍塌,坡度平缓,没有地质灾害隐患,开采面和场地上不同程度地生长有植被,而且位置偏远。不在村镇和主要道路附近,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基本没有影响。可以不用实施专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主要依靠自然力任其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强调了在通过工程措施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本身的恢复功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成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3.关于治理模式的探讨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使得矿山开采业迅猛发展,已经并且持续地对矿山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量矿山环境问题发生,并进一步导致了各种矿山环境效应的形成。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来解决问题。根据矿山开采程度与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可宏观地分为两类治理模式,即:以预防并控制环境效应发生为主导思想的治理模式,以及针对环境效应现状的治理模式。
3.1预防的治理模式
防控治理模式适用于新开矿山和生产历史较短的矿山。矿业开发必然要介入矿山环境,打破原有平衡状态,这似乎是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为此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矿山环境问题防控治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矿业;以矿业开发促进环境建设。它包含两个基本观点:矿业开发应以保护环境作为行为准则,不可过度开发,更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作为开发的代价;矿业开发是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获利的同时就应当对于环境建设有所投入,以作为回报。
3.2针对环境现状的治理模式
不同于防控治理模式,后效治理模式适用于生产年限较长、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已发生一定程度环境效应、治理难度大的生产矿山和废弃、闭坑矿山。基于矿山环境问题对应的环境效应分析,对矿山生态环境实施科学管理和制定治理规划时,总是以发展与环保双赢为追求目标。矿山环境问题后效治理模式依据矿山环境科学管理目标,根据环境效应等级和治理难度确定治理次序,以治理效果作为衡量尺度,以指标控制作为管理手段。
4.结语
以上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对比,并针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治理模式。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项目,进行合理的治理,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涛,余宏明.尾矿坝排渗方法对比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6):94.
[2]何同庆.尾矿库的垂直水平联合排渗.采矿技术,2002,2(l):37-39.
[3]段其福,毛卫东,罗德洲等.尾矿坝浸润线降深自流排渗技术及应用.金属矿山,1997(8):1-16.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
0.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矿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物质和经济的发展都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全。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就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1.1以大气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
大多数的矿山均采用爆破式开采,开采过程中炸药和钻孔,运输等柴油动力设备等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大部分矿山的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没有除尘设备。矿石产品在粉碎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所以矿区土地便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导致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关停后的采石场,废石堆、废渣处理不到位,在大风天气影响下,往往成为沙尘暴的源头。矿区周边村庄的群众白天都不能在外晾晒衣服,周边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路泥。而且,采矿作业和矿产品加工产生的巨大噪声[1]。不仅对采矿工人造成危害,还恶化了矿山周围居民区的劳动,生活条件。
1.2资源被破坏
由于受土地权属的影响,早期的露天开采多以村集体或个体经营户主,缺少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露采矿山废弃物,土石堆放和加工,运输场地压占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森林因开山采石而砍伐,农田因采矿或堆放矿山废弃物而破坏和荒废受利益影响,矿山企业与村民私下达成补偿协议占用土地,矿山开采点多、规模小,矿区周边的土地被占用、损毁。另外,露采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表土的剥离,使原来生长在土层表面的树木,植被遭受破坏[2]。矿产品加工和运输产生的粉尘覆盖又影响了矿区周围植物的生长。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土,废石等的随意堆放不仅压覆了大量的土地,也毁坏了原生森林,植被,恶化植物群的生存条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造成覆盖率降低$剥离后堆积形成的废石,土堆,由于缺乏相应的覆盖和固定措施,结构松散,在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毁坏附近的植被。
1.3次生灾害
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早期的露天开采业户多以高台段和竖向爆破等方法开采,停采后的山体立面局部岩石破碎松动,危石、松石、浮石危险性较大,随着长期风化和受恶劣天气影响,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崩塌,滑坡是露采矿山最常见,最易发的地质灾害。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危害十分严重。加剧了坡体岩层裂隙的发育程度。采石后形成的陡壁,掌子面,深大采坑和废弃物堆积,改变了山体及其周围地形地貌的稳定性,在降雨等条件下。常沿着岩土接触面,软弱面,断层面和节理裂隙面移动,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或存在崩塌,滑坡灾害的隐患。同时,矿山企业开采的废渣随意堆放、超负荷堆放、顺山沟堆放,如果遭遇强降水,极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对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以及周边房屋、土地、林木等财产造成威胁。
2.对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
2.1传统的治理技术
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属于传统工程治理技术,其源于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如:土木工程中最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地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边坡治理技术。传统工程治理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改变或加强地质结构、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传统工程治理技术的治理对象可以概括为非稳定地质体。主要针对天然及人工边坡失稳、地下开采顶板冒落、地表浅层岩土体变形、水文地质结构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实施治理[3]。
2.2生物治理
生物工程技术的治理对象主要是受污染严重的地质环境载体,包括:矿区内及周边受到污染的地表与地下水体、直接或间接受到污染的岩土体。常用生物工程治理技术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工程治理技术是生物超富集技术。具体我们可以采取植物挥发法,植物稳定或钝化法植物吸收与富集法。
2.3自然恢复
对于开采规模小,采矿形成的边坡高度一般小于5m已经停采废弃多年的矿山来说,它经过自然坍塌,坡度平缓,没有地质灾害隐患,开采面和场地上不同程度地生长有植被,而且位置偏远。不在村镇和主要道路附近,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基本没有影响。可以不用实施专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主要依靠自然力任其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强调了在通过工程措施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本身的恢复功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成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3.关于治理模式的探讨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使得矿山开采业迅猛发展,已经并且持续地对矿山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量矿山环境问题发生,并进一步导致了各种矿山环境效应的形成。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来解决问题。根据矿山开采程度与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可宏观地分为两类治理模式,即:以预防并控制环境效应发生为主导思想的治理模式,以及针对环境效应现状的治理模式。
3.1预防的治理模式
防控治理模式适用于新开矿山和生产历史较短的矿山。矿业开发必然要介入矿山环境,打破原有平衡状态,这似乎是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为此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矿山环境问题防控治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矿业;以矿业开发促进环境建设。它包含两个基本观点:矿业开发应以保护环境作为行为准则,不可过度开发,更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作为开发的代价;矿业开发是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获利的同时就应当对于环境建设有所投入,以作为回报。
3.2针对环境现状的治理模式
不同于防控治理模式,后效治理模式适用于生产年限较长、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已发生一定程度环境效应、治理难度大的生产矿山和废弃、闭坑矿山。基于矿山环境问题对应的环境效应分析,对矿山生态环境实施科学管理和制定治理规划时,总是以发展与环保双赢为追求目标。矿山环境问题后效治理模式依据矿山环境科学管理目标,根据环境效应等级和治理难度确定治理次序,以治理效果作为衡量尺度,以指标控制作为管理手段。
4.结语
以上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对比,并针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治理模式。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项目,进行合理的治理,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涛,余宏明.尾矿坝排渗方法对比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6):94.
[2]何同庆.尾矿库的垂直水平联合排渗.采矿技术,2002,2(l):37-39.
[3]段其福,毛卫东,罗德洲等.尾矿坝浸润线降深自流排渗技术及应用.金属矿山,1997(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