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dezhufangch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万千,历史的激趣方式万千,当单调呆板的历史课堂与学生污染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一上课教师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
  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这课时,我就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有疑问感觉听了歌曲气氛有些压抑,为什么压抑呢?导入新课。
  二、语言生动,触发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黄海海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解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迪·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五、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活动课”是“人教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八年级上册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要求同学们自己搜集素材、资料对相关的资料进行筛选,撰写导游词,绘制旅游咱线图,搭配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在全班范
  围内模拟导游,每个小组模拟导游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后同学们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结合。最后推选出“最佳导游员”“最佳旅游方案”等。
  在活动实践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种创造的快乐,每个人都兴趣盎然。对每一次活动我都及时反馈、讲评,以巩固活动的成果,巩固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也在逐渐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首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
【上课地点】  宁夏中卫市第五中学初三(2)班。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大部分学生热爱英语,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稍弱。  【知识背景】  学生已经接触过被动语态的基本形式be+p.p.  【教学内容】  unit 3 section A(the first period)  【教学目标】  1.Know how to use“s
期刊
研究影响计算两DNA指纹偶然匹配率的亚群体结构,首次提出随机漂移各亚群体单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服从参数为的Dirichiet分布的假定(p1,P2;…,Pm为随机漂移初始频率,θ为近交系数),证
自塑教育实际上是让学生们能够快乐成长进步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提出不仅对于现在学生们学习现状的一种反思,同样也为教学开启了新的篇章。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数学教师必须通过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确保学生深入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育活动中,积极组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有必要。在当下的小学生数学教育中,掀起了对学生主体关注的教育改革浪潮。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