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如何培养CEO后备队?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顶级人才缺失的根源在于中国企业“重于进攻疏于防守”
  “到2010 年,中国需要7500 名有经验的、顶级的执行官,但现在只有700 个。”全球动态竞争理论创建人、美国达顿商学院教授陈明哲在2007 中国CEO 年会上说。
  中国企业未来需要怎样的CEO,应如何培养未来的领导人才?《经理人》专访了出席2007 中国CEO 年会的Hay(合益)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陈玮先生。
  
  中国CEO 的软肋
  
  过去的两年中,Hay(合益)集团在陈玮的带领下,通过对中国数十位企业领导人的深入研究, 发现了中国企业家有四大成功基因: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和谐双赢、自我修炼。
  同时,尽管中国企业领导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陈玮认为,面向未来,中国CEO 们还存在着下列短板和软肋:
  1. 重于进攻疏于防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融资或资本运作、收购兼并、市场扩张等外向性、进攻性的活动上。尽管他们认为人才短缺是最大的挑战,却很少在人才培养和组织能力建设上系统性地下功夫。这就造成了更多的中国CEO 在上马新项目或其他增长活动中,内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外部又挖不到合适的人才现象大量存在。
  2. 高层团队管理不善:高层团队最大的问题是合作与信任。这导致企业中形成不同的派别和势力范围,使得战略执行过程中“ 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干什么”,甚至是“左手打右手”的情况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最高层的战略执行的权威性、战略执行的速度和效率。很多的高层团队成员之间缺乏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习惯, 很难“ 把事情放到桌面上来谈”, 因此“ 心结” 越结越深, 从而影响到后来的合作和信任。同时,企业CEO 发号施令式的家长作风,不依靠团队的作风,已经无法适应复杂的经营环境。没有信任,有竞争力的团队就无从形成。
  3. 针对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在经济同样高成长的印度,CEO 们善于通过创新为社会底层的民众提供服务,提供更便宜的金融服务; 通过在农村建立互联网站, 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收入,等等。中国企业CEO 在这方面表现乏善可陈。
  4. 凭直觉而非重思考:直觉是重要的, 特别是在显而易见的机会俯拾皆是的时候, 这种直觉式的信息处理和决策风格确实可以带来速度和效率。但是,当业务日益复杂、竞争日益加剧、信息纷繁杂乱、显而易见的机会日益减少的时候,已经跨越了创业阶段的中国企业领导人需要运用更加系统、正规的方式搜集信息,并且运用更加深入而周密的战略性思考来进行判断和决策。“凭直觉、拍脑袋”让很多中国企业领导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在投资、扩张和企业运作等方面的决策错误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发现和培养高潜能者
  
  Hay(合益)集团研究发现,企业在创业、增长和未来阶段,CEO 需要不同的素质。中国企业家拥有相当多的“ 创业阶段” 的领导素质:勤于学习和自我反省、建立双赢或多赢的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家中的佼佼者还拥有很多“增长阶段” 的领导素质: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不断推动变革以应对环境变化。
  然而,面对全球一体化加快、技术创新加快、低成本优势丧失、市场显而易见的机会变少的时代,中国CEO 未来要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成功,就必须培养“未来阶段”的领导素质:
  1. 需要培养全球视野,通过更为系统和正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收集有效信息和最佳实践,并进行更加深入而周密的战略性思考;
  2.把确定的方向和愿景,以更有效的方式向其他领导者和员工沟通,以确保战略的实施;
  3. 要更加关注如何平衡进攻与防守、内部与外部、长期与短期, 积极致力于组织能力的建设;
  4. 通过对人才的有效培养、流程和制度的持续改善、企业文化的打造,使企业能够随需应变,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陈玮认为,解决企业顶级人才问题,首先是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其次是要建立卓越企业领导人后备队。有远见的企业,应该通过高素质测评等方法选拔出一批高潜力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后备队,并为每一个成员设计发展规划。“有的人做中层很好,但他缺乏战略思维,如果硬提拔到高层,他可能很累。因此,借助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发现有潜力者,可以避免浪费宝贵的资源。”培养后备军的方法,可能包括基本的培训、请教练辅导、轮岗实践、行动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特殊岗位任职(如海外任职等)等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对后备队成员进行跟踪评估,随时调整发展规划和培养方式,以最有效的培养这些未来中国企业的领导人。
  目前,Hay(合益)集团正在启动“中国未来之星卓越企业领导人培训计划”,并设计一套综合性的路径,来培养企业未来的CEO 及高层领导人。“中国大部分公司都没有这样系统培养未来企业领导人的计划,我们认为,那些中国的领先企业,或是立志在全球成功的企业,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以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企业高层领导人。”陈玮最后说。
其他文献
特劳特认为营销有5 个P,第一个P 就是positioning  以物美价廉、低附加值为特征的中国制造,正面临转型和寻找新定位的压力。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加工转向中国品牌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寻找新定位?  11 月2 日下午,《经理人》2007 中国CEO 年会携手CCTV 经济频道《对话》栏目,邀请出席本届论坛的全球定位大师杰克· 特劳特与众多中国CEO,就“寻找中国制造的新定位”, 展
期刊
深商风云人物是深商的优秀代表,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一同成长,他们融汇了中国商道文化的精粹,具有国际视野、开放胸怀、创新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在中国现代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华章,影响了整个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进程与发展。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却创造了令外界惊叹的“深圳速度”:40年的改革开放,让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超过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GDP从1979年的1.9
期刊
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因此,当企业第一代管理者渐渐老去,二代接班就成了一个最受外界关注的话题。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二代都愿意回到家族企业接班,因着不同于父辈们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很多二代对实业其实并不太感兴趣,他们反而更倾向于年轻人扎堆儿的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  不过,也有一些二代,他们感念父辈们辛劳大半生,放弃自我兴趣,决心回去替他们分担一些事务和责任。  深圳市雷诺表
期刊
“深圳制造”应定位为中国的研发中心、管理总部、创新中心  “深圳制造”一度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深圳的许多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空前挑战。新形势下,“深圳制造”如何定位?深圳企业家应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思维,解读当前深圳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圳制造”的出路在哪里?    主持:  王克:明天策略集团总裁  嘉宾:  杰克·特劳特:定位之父、世界顶级商业战略大
期刊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而深圳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超过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与香港相当!深圳还自主培育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本土企业,深圳的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超过350家(包括A股、港股和美股,截至2017年),2018年《财富》世界5
期刊
互联网经济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巨头垄断下的“屌丝经济”已经衰落;消费升级会比我们想象的快,买贵的东西是一种光荣,买好的东西是一种荣耀,社会开始回归提供优秀的产品;品质生活,不是简单的物质炫耀,而是尊重内心深处的渴望,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新中产对品质生活的内在诉求。  凝心聚力,迎势启航!7月1日,由深商总会、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发起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海上商学院”正式启航。以深圳老字号为主的300多位深商
期刊
李子彬:中小企业如何走向强势?    竞争中处于弱势  到去年年底,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 多万家,去年创造的GDP 和税收分别占全国的60% 和50%,同时还提供了75% 的就业机会。这些都说明,中小企业这个群体的力量非常强大。  但是从个体来看,很多中小企业却非常弱势—— 规模小,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始终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的很多企业在不断地成长,然而我们都知道,要真正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先者,需要克服一重又一重的考验,需要学习成熟的经验。跨国公司经过多年的运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但在目前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大环境下,跨国公司又会有怎样的作为呢?在2007 中国CEO 年会上,《经理人》独家专访了美国metrologic 公司北亚区执行总裁奚君武先生。  metrologic 是世界
期刊
陶瓷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行业,尽管詹培明的一生有很多爱好和职业,但是,也正是这些爱好让詹培明的一生和陶瓷充满了交集。无论是摄影也好,做收音机,录音机也好,詹培明始始终保持着做一事即成一事的信念和决心。  近年来,斯达高瓷艺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高”)已夺得世界网印界奥斯卡金奖三连冠。如今,斯达高的创始人詹培明在陶瓷行业由于花纸清晰,用色准,成为名副其实的“用色专家”。英国目前仅剩下的一家
期刊
与知名CEO 私密小范围沟通,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本届CEO年会的一个大特色。围绕“市场定位与行业整合”、“突破企业管理瓶颈”、“隐形冠军为商之道”、“跨文化整合”等主题,与会者与知名CEO 进行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沟通。以下是四个VIP 嘉宾小专场的精彩摘要。      跨文化管理分会场    主题:跨国文化如何更好地整合  时间:2007 年11 月3 日下午3:45 分  主嘉宾:  马雪征:联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