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年轻的德国小伙Moritz Riesewieck和Hans Block在脸书上看见一则“小女孩被一个老头性侵”的视频,视频下架前,已经被分享了1.6万次。他们觉得好奇: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社交平台随意上传内容,那这些内容是如何被发现和删除的?通过算法还是人?决定内容去留的标准是什么?
兩人一不做二不休开始调研,通过脸书的招聘广告,发现了位于菲律宾的“内容审核”外包公司。他们拿起摄像机前往菲律宾,走访了被称为“社区运营分析师”、手握脸书内容“生杀大权”的隐藏人群,并把访谈素材制作成一部看似非主流,却在探讨当下既真实又迫切问题的纪录片—— 《网络审查员》(The Cleaners)。本片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公映,三场放映的票在首个周末就销售一空。它刚好踩在硅谷公司“口头宣誓不作恶”运动的风口上,引发了不少科技媒体的关注,好评如潮。
这一切跟观看内容时的“不适感”相比,好像并不算什么。影片导演Riesewieck说:“通常互联网公司的招聘启事上,对这类职位的描述是社区运营分析师,或者国际客户数据分析师……直到签了合同完成入职培训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那时已经没有机会退出,他们也不愿意退出了。”
“清洁工”的工作机制是“是非题”,所以培训似乎也显得有点“简单粗暴”。一个专门删色情内容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开始工作之前对色情片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负责这个标签;另一名受访者说,主管告诉他要对任何事情都保持警惕,所以他在拿不准的情况下会无差别删帖;还有个例子,一位“清洁工”不了解德国历史,所以公司特别进行了几天的速成课,帮他们做快速判断……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审核不通过”或“遭删帖”的网友都“呵呵”了。
影片提到,不少“清洁工”因为长期观看有害身心的内容,所以笼罩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有些人会逐渐认为暴力是正常的,甚至出现自残甚至自杀倾向。即便如此,脸书7月份仍然发布声明,说公司计划将安全审核团队的规模再扩大一倍——全职人员的人数就将达到两万人,更别提外包公司了。脸书副总裁称,这项工作(内容审核)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他们有筛选机制,要找到那些真正有能力应对挑战的人,就像一些职位对语言和文化能力的要求一样。但为了不在美国本土触发“众怒”,脸书还是在三个地区设置了由四名临床心理学家组成的评估团,为“清洁工”们提供心理评估和应对程序。
比起揭露“审核员”的精神状况,电影《网络审查员》有着更大的野心。导演认为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全球性灾难——科技公司渴望快速成长、扩张、商业化,以至于他们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平台在制造偏见,煽动仇恨和暴力,诱发争端,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表面上看,《网络审查员》是关于一些外包工人如何决定平台内容去留的问题;但这种商业导向、简单粗暴的反馈机制,已经不可逆转的影响和伤害到了现实世界的社交结构。
究竟谁有权决定全球网民看到的内容?内容的决策难道只该是简单的“忽略”和“删除”吗?脸书上越来越多的假新闻,真的可以用“增加审核人员的数量”来解决吗?斯坦福大学科技史学家莱斯利·柏林说了句公道话:“长期以来,硅谷都享受了全美国敞开怀抱的接纳;而现在每个人都在说,硅谷是不是把我们骗了?扎克伯格正在处理的问题是:脸书应该成为20亿人对真理和体面的仲裁者吗?从没有人面对过这么大的问题。”
(编辑/费勒萌)
兩人一不做二不休开始调研,通过脸书的招聘广告,发现了位于菲律宾的“内容审核”外包公司。他们拿起摄像机前往菲律宾,走访了被称为“社区运营分析师”、手握脸书内容“生杀大权”的隐藏人群,并把访谈素材制作成一部看似非主流,却在探讨当下既真实又迫切问题的纪录片—— 《网络审查员》(The Cleaners)。本片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公映,三场放映的票在首个周末就销售一空。它刚好踩在硅谷公司“口头宣誓不作恶”运动的风口上,引发了不少科技媒体的关注,好评如潮。

这一切跟观看内容时的“不适感”相比,好像并不算什么。影片导演Riesewieck说:“通常互联网公司的招聘启事上,对这类职位的描述是社区运营分析师,或者国际客户数据分析师……直到签了合同完成入职培训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那时已经没有机会退出,他们也不愿意退出了。”
“清洁工”的工作机制是“是非题”,所以培训似乎也显得有点“简单粗暴”。一个专门删色情内容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开始工作之前对色情片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负责这个标签;另一名受访者说,主管告诉他要对任何事情都保持警惕,所以他在拿不准的情况下会无差别删帖;还有个例子,一位“清洁工”不了解德国历史,所以公司特别进行了几天的速成课,帮他们做快速判断……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审核不通过”或“遭删帖”的网友都“呵呵”了。
影片提到,不少“清洁工”因为长期观看有害身心的内容,所以笼罩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有些人会逐渐认为暴力是正常的,甚至出现自残甚至自杀倾向。即便如此,脸书7月份仍然发布声明,说公司计划将安全审核团队的规模再扩大一倍——全职人员的人数就将达到两万人,更别提外包公司了。脸书副总裁称,这项工作(内容审核)并不适合所有人,所以他们有筛选机制,要找到那些真正有能力应对挑战的人,就像一些职位对语言和文化能力的要求一样。但为了不在美国本土触发“众怒”,脸书还是在三个地区设置了由四名临床心理学家组成的评估团,为“清洁工”们提供心理评估和应对程序。
比起揭露“审核员”的精神状况,电影《网络审查员》有着更大的野心。导演认为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全球性灾难——科技公司渴望快速成长、扩张、商业化,以至于他们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平台在制造偏见,煽动仇恨和暴力,诱发争端,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表面上看,《网络审查员》是关于一些外包工人如何决定平台内容去留的问题;但这种商业导向、简单粗暴的反馈机制,已经不可逆转的影响和伤害到了现实世界的社交结构。
究竟谁有权决定全球网民看到的内容?内容的决策难道只该是简单的“忽略”和“删除”吗?脸书上越来越多的假新闻,真的可以用“增加审核人员的数量”来解决吗?斯坦福大学科技史学家莱斯利·柏林说了句公道话:“长期以来,硅谷都享受了全美国敞开怀抱的接纳;而现在每个人都在说,硅谷是不是把我们骗了?扎克伯格正在处理的问题是:脸书应该成为20亿人对真理和体面的仲裁者吗?从没有人面对过这么大的问题。”
(编辑/费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