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说明“孝”是培养品德的开端。拥有“孝”这一良好品德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把“孝”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孝”心,践行“孝”行。
一、贴近生活,激发“孝”心
1 案例。
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这部分知识时,我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通过播放视频、讲述故事来导入教学。
①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的相关视频。
讨论:孟佩杰为什么会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的行为为什么会感动世人?
②讲述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讨论: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 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选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的视频资料来导入教学是有深意的。首先,时政新闻贴近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孟佩杰是学生的同龄人,其事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激发情感,唤醒“孝”情
1 案例。
为了了解学生孝敬父母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经常和父母谈心的学生占14%,偶尔和父母谈心的学生占59%,基本不和父母谈心的学生占27%。这说明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这部分知识时,设计了“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写一封信并寄给父母,而父母在看过信后要写一封回信寄给孩子。
2 解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读那些能深刻体现亲情的信,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家长给孩子的回信能表达出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起到了用“父母对孩子的爱”唤醒“孩子对父母的爱”的作用。
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的问题,还加深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正如凯洛夫所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注重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落实行动,践行“孝”行
1 案例。
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就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社会实践作业。
①观看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并写观后感;②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③做一张感恩贺卡,并送给父母;④每天给父母一个拥抱;⑤帮父母做一次家务劳动;⑥给父母捶背,陪父母聊天;⑦给父母洗脚;⑧给父母做一顿饭;⑨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2 解读。
所有的品德养成教育的落脚点都应该是践行,这也是品德养成教育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课外活动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将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活动看起来细小、琐碎,但是良好品德就体现在这些小事当中。因此,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总之,培养良好品德是教育的本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对此,教师要从孝敬父母入手,让“孝”成为培养学生品德的开端!
一、贴近生活,激发“孝”心
1 案例。
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这部分知识时,我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通过播放视频、讲述故事来导入教学。
①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的相关视频。
讨论:孟佩杰为什么会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的行为为什么会感动世人?
②讲述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讨论: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 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选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的视频资料来导入教学是有深意的。首先,时政新闻贴近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孟佩杰是学生的同龄人,其事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激发情感,唤醒“孝”情
1 案例。
为了了解学生孝敬父母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经常和父母谈心的学生占14%,偶尔和父母谈心的学生占59%,基本不和父母谈心的学生占27%。这说明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这部分知识时,设计了“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写一封信并寄给父母,而父母在看过信后要写一封回信寄给孩子。
2 解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情感。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读那些能深刻体现亲情的信,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家长给孩子的回信能表达出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起到了用“父母对孩子的爱”唤醒“孩子对父母的爱”的作用。
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的问题,还加深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正如凯洛夫所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注重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落实行动,践行“孝”行
1 案例。
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就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社会实践作业。
①观看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并写观后感;②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③做一张感恩贺卡,并送给父母;④每天给父母一个拥抱;⑤帮父母做一次家务劳动;⑥给父母捶背,陪父母聊天;⑦给父母洗脚;⑧给父母做一顿饭;⑨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2 解读。
所有的品德养成教育的落脚点都应该是践行,这也是品德养成教育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课外活动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将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活动看起来细小、琐碎,但是良好品德就体现在这些小事当中。因此,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总之,培养良好品德是教育的本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对此,教师要从孝敬父母入手,让“孝”成为培养学生品德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