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利用物理实验进行有效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体现物理科学探究本质内涵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课程内容和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物理实验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本文就如何利用物理实验进行有效教学作探讨。
  关键词: 物理实验 有效教学 思维能力 解惑能力
  在学生心目中,中学物理学科难学,因为物理知识抽象而概括,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物理实验教学应引导学生以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做科学、学科学,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计划地将观察、测量、预测、推断,以及控制变量、形成与验证假设、设计实验、建立模型等基本探究元素渗透到有关探究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合理利用物理实验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以下是我在物理过程中利用教学实验进行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一首诗应该始于欢乐终于智慧”,学习物理同样如此,新课标指出:“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实验功不可没。“始于欢乐”,有趣的物理实验活动充满了吸引力,使人流连忘返;“终于智慧”,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并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问学生:“当我从漏斗口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立即齐声回答:“乒乓球会落到地上。”“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我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移手,结果同学们惊喜地发现,乒乓球没有下落,而是稳稳地被压在漏斗口。这时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因为乒乓球的上表面空气流速快,气体的压强小;乒乓球的下表面空气流速慢,气体的压强大,乒乓球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乒乓球受到向下的压强,所以乒乓球被压在漏斗口。得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而后让学生做小实验:手握两张长纸条,让它们自然下垂,然后从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检验前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利用物理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物理规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只追求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而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根本谈不上兴趣。”因此教师在运用物理实验中要重视认知的过程,而认知本身也是一个激发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过程。
  二、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质疑能力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李政道曾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为此,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转变角色,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讲者、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自主性。合理地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质疑能力,实验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直接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现象:铁块在水中下沉;铁船却漂浮在水面上;而同样材料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既能下潜又能上浮,甚至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一深度。这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实验,用橡皮泥(形状各异)、鸡蛋、木块、小玻璃瓶(内配小螺帽)等,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将如何运动?下沉的物体有哪些?上浮的物体有哪些?对于木块、鸡蛋的状态,同学们并无异议,而对于橡皮泥、小玻璃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的橡皮泥漂浮。”“我的橡皮泥下沉。”“我的小玻璃瓶漂浮。”“我的小玻璃瓶下沉。”通过观察,发现下沉的橡皮泥都是实心的,而漂浮的橡皮泥有的被捏成船型,有的被捏成空心;在下沉的小玻璃瓶中小螺帽多,而漂浮的小玻璃瓶中小螺帽少。接着我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漂浮的鸡蛋吗?”“有,在腌鸭蛋或鸡蛋时看到过!”此时我提出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法:“鸡蛋下沉,加盐,使水变成浓盐水,鸡蛋就可以上浮了。”“木块漂浮,在木块上按上一个铁钉就下沉了。”……
  在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围绕知识点选择设计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展示实验现象中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关键特征,展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接洽点和线索,让学生从普通的、熟悉的现象中“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
  三、利用物理实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物理学规律为主干,建立了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及其各分支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物理学的有的现象仅凭肉眼无法感知,如大气压的存在、电流、磁场等;有些概念、规律不易理解,有的在现有实验条件和环境下无法清晰展现,如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等,从而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此时需要教师事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情况,以便确定教学进度,向学生提出活动的难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或创设与原有知识矛盾的情境,或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的情境,结合转换法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等方法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到大气压的存在时,因大气压一般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取一玻璃杯,在其中装满水,用一硬纸片轻轻盖在杯口,问学生:“把杯子倒过来,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水会倾倒出来!”结果杯子倒置后,水稳稳地留在杯中,问:“水不流出肯定是被什么东西压住了,是什么东西提供了压力呢?”学生:“大气!”在物理事实的面前,在接下来对于大气压的存在和方向的探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在讲授新课程和引入新概念、新规律的时候用,有些习题由于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或者推导过程非常繁琐,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如果此时用一个实验,让实验现象“说话”,则可以收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如问题:“在照相机的镜头上趴了一只苍蝇,问照片上有没有苍蝇的像?相片上所成的像是否完整?有何影响?”按正常解题方法,运用透镜成像规律,苍蝇在镜头上,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成虚像,相片上也没有苍蝇的像。但相片上原有像的完整度不变,只是光线偏暗。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要破解这个难点,其实只需在做“探究透镜成像实验”中实验重现,在透镜上贴一小纸片,让学生观察像的完整性和亮暗的变化就可以了。
  事实胜于雄辩,由学生亲身体会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忆深刻,要比纯理论的推导要强百倍,省时节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11.
  [2]全日制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2010.
  [3]中学物理课(初中)—教学参考资料Ⅳ.(1)G634.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在地理课堂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分析比较教学课堂模式,正确认识各模式的特点是正确选择的基础,在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资源学生参与程度、教学效果等诸多因素谨慎选择,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比较法 地理课
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 B. avium)属波氏杆菌属,被公认为一种能够引起家禽和野禽严重支气管炎的动物性病原。对鸡胚主要造成死亡和低孵化率;对雏鸡主要引起急性死亡和鼻
摘 要: 在实施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应富有启迪性与思考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综合探究其中的奥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文章就地理课堂中的提问方式设计展开论述。  关键词: 地理课堂 课堂提问 提问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加工环境,也可以因动物养殖期间的隐性感染而进入食物链,因此食品原料或加工食品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难免会受到包括致病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的污染。随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质疑的概念;其次通过调查中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引发思考,分析造成学生质疑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谈质疑能力培养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质疑意识;营造民主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愿意质疑;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质疑能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始于质疑。爱
摘 要: 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而且要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教学艺术 提问艺术 多媒体教学 物理实验  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是优秀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所体现
摘 要: 静力学问题在物理学中是难点问题,虚功原理法和割补法是解决静力学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处于平衡态的绳索(或链条)问题的研究,尝试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对处于平衡态的绳索(或链条)问题得出结论。  关键词: 虚功原理法 割补法 绳索(或链条)问题  如图1所示,一根2m长的棒,一端被支撑着,在棒的中间有一个60N的重物,离支点0.5m处还有一个100N的重物。假如不考虑棒的重量,
摘 要: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面对人体内力做功的有关问题时,很多同学感到很棘手,往往是凭感觉作答而导致错误,甚至个别教师对此也感到困惑,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解释。作者结合教学中碰到的实例对人体内力做功的问题作探究。  关键词: 内力做功 位移 力 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中功的定义为“力与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功的定义有点笼统,此处所说的“位移”到底是谁的位移,不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