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小莲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既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又能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点见解。
  一、设计教学目标有方——科学简明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笔下的竹子美在意蕴,美在“清瘦”,美在“冗繁削尽”后的简约。如果课堂是一幅多彩的图画,简约课堂更象是一轴写意中国水墨画。
  【案例1】原电池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交流应用。
  学生活动: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硫酸中,观察现象;再将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获得结论:一是铜与该酸未反应;二是电子由锌片转移到铜片;三是该反应实质仍为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四是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应用交流:一是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二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浑然天成,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课堂简洁、高效。
  二、安排教学容量有方——适量适度
  高效的课堂不是漫无目的的“大撒网”,也不是刻意修饰的“细雕琢”,它如一首优美的歌,主题明确、寓意深刻、旋律简洁,经过歌者富有深情的演绎和琴瑟的共鸣,起承转合,滑翔于波峰浪谷间,最后在袅袅余音中完美收场。
  【案例2】在浓硫酸与红热的炭块反应产物的检验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渐进性问题组设计:该反应产物共有哪几种?这些产物各用什么试剂和装置来检验?能使澄清石灰水変浑浊的一定是CO2吗?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如何检验so2是否已除尽?检验SO2及CO2用的试剂中均含水,所以反应产物水蒸气的检验应放在哪一步?请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理由。
  这样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设定训练定点有方——突出重点
  高效课堂教学就像是一种设计好的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在教学中,教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示范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如果教师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全面开花而不能,教学重点突不破,教学难点攻不下,那么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3】书本上讲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着削弱这种因素的方向移动”。这样的叙述虽然严谨,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把它改成了“对着干原理”——意思是:你要降低温度,我为了不让你降低,我就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进行;你要升高温度,我为了不让你升高,我就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进行;你要……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动的讲解,不但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都更加深刻。
  四、选取教学方式有方——选择恰当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校条件及学生等情况,科学、实切、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切忌“一刀切”“大锅煮”,只注重理论调子,不考虑当前实际。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贴切,才能让学生有趣、有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五、实施教学过程有方——充分展开
  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过程。在组织教学、传知授技、学生练习、探讨交流中,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而“事机展开,深挖细掘,见好就收”,做到“活而不乱”“导而不烦”“学而不厌”“乐而不纵”。
  【课堂教学片段4】我在向学生介绍了差量法的解题方法后,听到有几位学生在下面小声地争论起来:“既然有差量法,那也一定有和量法。”我问:“书上可没有这种解法,你举个例子看看?”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有的时候冒冒失失提出的一个问题还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想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平实自然的,但又是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忽视的。那就顺水推舟,一起讨论吧!果然,学生举出了多个“和量法”的例子。
  六、控制教学时间有方——恰到好处
  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都应预计。一般来说,主教材、教学重难点、学生练习占用的时间较多。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七、提高全体学生有效——都有收获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切忌只重优生,歧视后进生,偏爱对优生的教育,放松对后进生的管理与指导。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受教育者都受益,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都有发展。
  作为教师,既要追求教学的高效,更要追求教学的魅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效、优质教学。
其他文献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课堂实践环节薄弱,缺乏教学民主性,教学模式单一,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多,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强化主体意识  观念决定意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
期刊
就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测试(简称“民族汉考”或“MHK”)来说,“阅读理解题”分值占试卷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另外“听力题”与“书面表达题”其实也是通过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来考查的。所以,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全卷的答题水平。为此,汉语教师很重视指导阅读的形式、方法、途径以及答题技巧,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
期刊
一、乡土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总是感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很被动,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他们就在课后机械的背什么,感受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学习历史不是因为喜欢历史,而是因为考试要考历史,所以很难体会以致懒得去体会“读史使人明智”“鉴古知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等道理,也很难认识到学习历史对培养自己的记忆、分析、归纳、思维等能力的好处。在他们看来历
期刊
在减负背景下,讲究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性是师生共同的追求目标。在减负教育新政的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势必落到课堂上来,因此,我借鉴了关于洋思中学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杜郎口中学以及昌乐二中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教的转变和学生学的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更应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期刊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英语的机会大多数是发生在英语课堂上。在英语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取得最佳的效果,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何为“有效教学”?依笔者愚见,要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首先应该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老师在一节课当中预设的目标达到了多少。那么,具体可以用哪些方法可以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   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有效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有目标的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别以为山脚没有宜人风光,只要我们驻足在这里——第一课时上得简单、扎实、真实、
期刊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出学习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
期刊
一、概述  代数和几何是数学的两大重要分支。代数主要研究“数”与“式”及其运算、等量关系、函数等内容,抽象而严密。几何则主要研究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相对直观。尽管代数和几何研究内容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没有联系。例如。代数范畴的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与几何范畴中平面上的直线,二者看似毫不相干,但事实上,他们两者之间却能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仅如此,对于相互对应的
期刊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新的《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的生活的民族。诗歌它跳跃着中华文化的脉搏,涌动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它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凝聚华夏儿女的情感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古诗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