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根皮提取物对茭白二化螟的生物活性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了雷公藤根皮乙醇提取物对茭白二化螟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物对二化螟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毒杀作用和内吸毒力。对2龄1日幼虫选择性与非选择性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111.57μg/mL和144.28μg/mL,生长发育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34. 39μg/mL。 内吸毒杀作用在1 600μg/mL浓度下能达到90%以上,胃毒作用在800μg/mL下,处理5d后的死亡率为73.71%,对二化螟蚁螟的触杀作用不明显,对天敌螟黄足绒茧蜂安全。
  关键词: 植物药理学; 雷公藤; 二化螟; 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 S 482.1 S4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3)03—0031—05
其他文献
摘要: 杆状病毒杀虫剂已成功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但与化学农药相比,它有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等缺点。近年杆状病毒杀虫剂在扩大病毒宿主域,提高病毒杀虫速度,增强病毒毒力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重组杆状病毒; 农业害虫;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7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3)03—0009—03
期刊
摘要: 为正确识别水稻细菌性谷斑病及其病原,以预防其在我国的传播与蔓延,本文对该病的分布、症状、病原、初侵染源及病原的鉴别作了描述。  關键词: 植物病理学;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 病原鉴定  中图分类号: S 435.11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3)05—0047—03
期刊
摘要: 以转入Cu,Zn—SOD基因的马铃薯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其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体内的超氧阴离子(O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非转基因马铃薯,H2O2含量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转基因马铃薯显著高于对照,过氧化氢酶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转基因马铃薯高于对照;转基因马铃薯体内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
期刊
摘要: 室内用壳聚糖氧化降解法得到了壳低聚糖,并采用HPLC方法分析了壳低聚糖的聚合度。结果显示,其聚合度分别在1—12范围内,其中单糖占5.79%,2—5糖占38.64%,6~8糖占15.29%。采用离体平皿法将获得的壳低聚糖对17种常见植物病原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壳低聚糖对其中16种病原菌都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提高作用增强。壳低聚糖对土传病害真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壳低聚糖
期刊
摘要: 系统调查研究了近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粤西双季早稻田中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广东肇庆地K早@种植区稻飞虱田间种群一般5月上旬、5月底到6月初出现2个发生高峰。近年白背飞虱成为早稻上稻飞虱中的优势害虫。在当地水稻栽培品种中以茉莉新占、山溪占类品种稻飞虱发生数量较高。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白背飞虱; 褐飞虱; 种群动态  中图分类号: S 435.112.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PDA平板拮抗试验表明,哈茨木霉对水稻恶苗病菌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其孢子悬浮液的含孢量为10~10’个/mL时,对恶苗病菌的抑制力达92.33%。通过哈茨木霉菌液和3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抑制效果的比较,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含孢量为10’个/mL与施保克质量浓度1μg/mL的抑菌效果接近,分别为76.7%、75.4%。显微摄影结果显示,哈茨木霉以附着胞附着在恶苗病菌菌丝上,然后穿透菌丝在其内生
期刊
摘要: 观察含有不同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九龙江型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翅型分化的影响表明:生物型Ⅱ若虫在抗虫品种ptb33上无法羽化,在抗虫品种RathuHeenati上若虫发育历期最长,在抗虫品种ASD7、Babawee上和在感虫品种TNl、Mudso上差异不显著;孟加拉型若虫发育历期在Ptb33上最长,在TNl、Mudgo和ASl)7上最短;九龙江型若虫历期在Ptb3
期刊
中图分类号: S 43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2)06—0059—02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蛞蝓[Agriolimaxagrestis(Linne)]极少发生。近年来随着设施园艺的发展,蛞蝓发生危害也日趋频繁。由于人们对此虫认识不足导致甘肃省及兰州地区许多温室盆栽花卉蛞蝓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兰州市园林科研所温室花卉平均有虫1.05头/盆,
期刊
摘要: 报道了北京甘蓝上枯萎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症状。经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对6种十字花科蔬菜侵染能力的测定,认为该病由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onzJutinans(Wo11enw.)Snyder&Hansen寄生所致。该菌可侵染甘蓝、抱子甘蓝、青花菜、芥兰及樱桃萝卜,不能侵染大白菜。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甘蓝枯萎病; 发生危害; 病原
期刊
2000年5月至2002年4月,对新疆北部和东部主要果品产地的主要果树寄生线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发现新疆植物线虫4个新记录属和6个新记录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