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小麦青枯白穗的因症施治与综合预防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麦青枯白穗是近年周口市农民朋友咨询最多、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导致小麦青枯白穗发生的原因较多,需要鉴别症状,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应在搞好综合防治的基础上,根据虫害发生趋势在关键时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关键词:小麦;青枯白穗;鉴别;防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8-008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志码: B
  青枯白穗是近年来周口市小麦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在小麦灌浆期出现麦穗青干枯死,之后颜色逐渐变白,经过阴雨天气之后出现红色或黑褐色的霉菌层,呈现红穗或黑穗,发生程度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异,严重时会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是广大农民朋友较为关心的常见病害。小麥青枯白穗具有病因多且不可逆的特点,要本着“查明病因、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来控制其发生、发展。
  1   因症施治
  1.1   赤霉病
  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引发的穗部病害。小麦成熟收获后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等形式在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天在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随着气温上升,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弹射出来悬浮在空气中随气流传播。小麦抽穗后一般随雾滴或雨滴附着在麦穗上萌发侵染小穗,阻滞小穗水分、养分的供给,使其变青干枯,经日晒逐渐变白,后期遇阴雨天气会产生粉红色霉层,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该病是造成小麦青枯白穗的主要病害,其发生主要与菌源量及小麦扬花期间的天气有关,小麦扬花期如遇2 d以上的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暴发成灾。其鉴别特征多数为麦穗局部(部分小穗)染病,穗部以下茎秆叶片均正常,染病部位由青干变白遇阴雨再变红。
  药剂防治:密切注意天气预报,扬花期间如有阴雨天气,可用下列任一种药剂兑水50 kg/667 m2对准穗部和上部叶片均匀喷雾[1]: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2;②40%多菌灵悬浮剂100 g/667 m2;③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0 g/667 m2。喷药后24 h遇雨要及时补喷,掌握“见花打药、雨后补喷”的八字口诀。对于赤霉病偏重流行年份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黏土地及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应加强赤霉病的防治,做到有雨、无雨都要防治,并且间隔5~7 d再喷1遍,连喷两遍。
  1.2   根腐病
  根腐病属真菌性病害,以种子传播为主,田间病残体也是幼苗不可忽视的传染源。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种胚、病残体内越冬、越夏,或以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种子表面越冬、越夏。分生孢子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可直接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进行多次再侵害。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的病菌,当种子发芽时即侵害幼芽和幼苗,引起芽枯和苗腐。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而造成颖壳变褐枯死。颖片上的菌丝可以蔓延侵害种子,种子上产生病斑或形成黑胚粒[2]。严重时病株根部腐烂,使根系与地上部位传输受阻或中断,导致地上部位失水枯死。主要鉴别特征是整株枯死,植株易拔出且根部呈腐烂状,穗部颖壳上常形成褐色不规则病斑[3]。
  药剂防治:在孕穗至抽穗期,可用25%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在第1次喷药后7~10 d再喷1次或喷施戊唑醇·己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
  1.3   纹枯病
  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由土壤和病残体传播,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的根、芽受病菌为害。冬前一般较少发生,播种早的田块冬前会有较明显的侵染高峰,发病较重的叶鞘显现梭形病斑。进入拔节阶段病情开始上升,至拔节后期或孕穗阶段,病株率和严重度都急剧增长,达到最高峰,病菌侵染基部茎秆与叶鞘,产生病斑,发病重时因输导组织受到破坏,水分、养分供应受阻,导致整株枯死,形成青枯白穗。鉴别特征多为整株枯死,基部节间、叶鞘有梭形病斑。
  药剂防治:小麦起身拔节期当气温达到10~15 ℃时,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 g/667 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兑水50 kg顺垄喷洒麦苗根部,隔7 d再喷1次,连喷2~3次。
  1.4   全蚀病
  全蚀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茎基部病害,其病菌以菌丝寄生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土壤带菌为主要传播途径,引种带有病残体的种子是向无病区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小麦萌发后菌丝体可侵染幼根,小麦返青后菌丝体加快生长向上扩展到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到抽穗期可侵染到第1~2节,由于病菌的生长破坏根颈组织细胞阻滞水分和养分供应而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出现生长缓慢和分蘖缺位现象,严重的阻断基部茎秆疏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造成地上部分干枯早死。主要鉴别特征是成片发病和黑脚。
  药剂防治:苗期用12.5%禾果利30 g/667 m2或50%多菌灵500 g兑水50 kg,沿垄喷茎基部。
  1.5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在周口市并不常见,在田间湿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零星发生。主要是金针虫,俗称铁条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3种,一般2~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幼虫长期生长在土壤中为害作物根部。小麦抽穗后幼虫钻入小麦根部节间咬食根节,导致地上部位死亡。主要鉴别特征多为单穗发病,易于拔出,茎基部可见咬食的蜂窝状痕迹。
  药剂防治:苗期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 mL/667 m2,加水750 kg,顺垄浇灌。严重地块可在抽穗后用毒饵撒施根部诱杀。
  1.6   干热风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中后期经常遇到的气象生理性病害。发生干热时,由于白天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低,植株水分蒸腾量大,加之干旱、小麦生长发育后期根系功能逐渐衰退,吸收水分不能满足植株需求,水分失衡导致青干逼熟形成青枯白穗。一般零星发生在旱薄地和沙土地块。主要鉴别特征是气象指标为“3个3”(气温≥30℃,相对湿度≤30%,风力≥3级),田间表现多为成片或整块地发生。   药剂防治:搞好一喷三防,5月中下旬用磷酸二氢钾150 g/667 m2加水50 kg喷雾,可提高预防效果。
  2   综合预防措施
  2.1   选用抗病品种
  当前市场上小麦品种众多,品种更换速度较快,希望种植户选择种植品种时关注官方的品种审定资料和农业专家的推荐,在兼顾丰产、优质的同时,要选择当地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抗性较好的品种。
  2.2   轮作倒茬
  对于纹枯病、根腐病、全蝕病等土壤带菌的病害,轮作倒茬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周口市作为夏粮主产区,轮作倒茬的面积受到客观限制,对发病面积较大、防治效果尚好的地块不建议轮作,对发生较重的全蚀病地块,建议采用花生、棉花、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4]。
  2.3   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
  种子包衣:纹枯病、根腐病选用戊唑醇(2%立克秀干拌剂或湿拌剂)或苯醚甲环唑(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氟咯菌腈(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全蚀病可选用硅噻菌胺(12.5%全蚀净)悬浮剂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建议首选合适剂型的成品包衣种子。
  药剂拌种:纹枯病、根腐病可用6%立克秀(戊唑醇)10 mL、2.5%咯菌腈20 mL拌种10 kg;全蚀病重发田块,建议用12.5%全蚀净(硅噻菌胺)悬浮剂20 mL拌种10 kg,一般发生地块3%敌委丹(苯醚甲环唑)40 mL加2.5%咯菌腈20 mL拌种10 kg;防治金针虫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
  土壤处理:全蚀病重发田块,建议播种前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2~3 kg加细土20~30 kg犁后撒施并耙匀,也可在播种后顺耧沟撒施;金针虫发生地块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 g,加水1~2 kg,拌细土25 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2.4   改善农田设施,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干热风引起的青枯白穗现象,缺水干旱是首要因素,解决好水的问题再加上一喷三防,则气象因素引起的青枯白穗问题会迎刃而解。适时、适量播种确保基本苗在合理的范围,各生育阶段保证个体与群体协调发育,提高个体的抗逆性,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有效缓解垄间郁闭高湿的不良环境,对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减轻青枯白穗现象有积极作用。
  2.5   深耕土壤
  普遍采用的旋耕方式由于耕层较浅,一方面阻碍根系下扎,不利于培育壮苗,另一方面提高了耕作层中病残体的含量,提高了病原菌基数,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建议恢复犁耕作业,至少每2~3年深耕1次。
  2.6   正确处理作物秸秆
  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秸秆不再作为燃料做饭取暖,且近年来秸秆禁烧,大量秸秆被遗弃在地头、村边,为病菌的越冬、越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秸秆粉粹直接还田也有利于病原体的积累与传播。因此,搞好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不建议直接粉碎还田需注意以下3点:①掌握单位面积的还田秸秆数量,不可超负荷还田;②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和水分,兼顾作物生长发育和秸秆分解的营养需求;③必须犁耕耙(压)实,保证掩埋深度与良好的土壤结构[5]。
  参考文献:
  [ 1 ] 范春燕.驻马店市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策略[J].农业科技通讯,2011(3):161.
  [ 2 ] 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 3 ] 王经武.小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 4 ] 乔旭,陈华,王金召.小麦全蚀病的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1(9):135-137.
  [ 5 ] 闫世霞.秸秆还田技术与综合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0(1):75.
其他文献
摘 要:陵园作为大众寄托哀思并与逝者心灵沟通的场所,已成为民政服务不可缺少的存在。陵园植物景观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经过合理的搭配和布局,可以体现陵园文化环境,使人们通过陵园环境景观意识与主观情感产生共鸣和联想。介绍了陵园植物空间构成及空间结构,并分析了植物景观空间结构在陵园中的作用,探讨了陵园景观的植物组成。  关键词:植物景观;陵园;空间结构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8-0
介绍了玉米青枯病在芮城县玉米生产中的危害程度,分析了病原菌、种类、危害症状、产量影响情况,探讨了病害的传播途径、发病原理和适宜病害发生的气候环境、地块条件,总结了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植物保护技术和林业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与社会生态息息相关。对于植物保
摘 要:通过对清水县苹果黑星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此病在清水县发病率极高,主要为害果实、叶片、新梢等,5月下旬有少量发生,6月中下旬较明显,7—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防治的最佳方案是秋季清除病枝病叶,隔离烧毁,深埋处理。萌芽前全园喷洒10%尿素或5%硫酸铵水溶液,或树上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病菌。5月中旬到6月上旬,每隔15 d全园喷施1次杀菌剂,可选择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
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而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够有效处理秸秆遗留问题。对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019—2020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罗平县种子管理站实施完成油菜化肥农药减施轻简栽培核心示范区66.7 hm2、示范区2000 hm2,加权平均产量达3293.85 kg/hm2和30
在造林绿化中,容器育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容器育苗技术属于迅速、有效的苗木培养方式,也是最佳的苗木培养路径,应用优势比较显著,可以减少根系受损率、缩短育苗周期。在实
我国自古以来为农业大国,在农产品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难免会用到大量农药,造成农产品大量农药残留,不仅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
介绍了草类植物在孝义市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探讨了在草类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对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推动孝义市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
为了确保食品行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准,为食品安全监管作出重要保障。有机红枣主要是严格按照国家有机产品生产标准种植的红枣树,在种植期间,要确保周边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