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支撑教改大有可为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强则教育强。在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教研是一个建设教学新秩序、培育教师专业队伍、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贡献了相应的业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必须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内容,要求从重视教研体系的基础建设和建立服务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机制入手,并且将其作为关键核心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之一,切实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
  加强教研体系建设的最基础的任务当然是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人员队伍的数量规模上看,专职和兼职需要结合起来,学校层面也应该设置专兼职教研队伍,以便与各级教研工作对接,并组织和开展有效的符合新时代教改要求的校本教研工作。从专业化程度看,要建立教研员准入资格制度,严格把握素质关,建立教研工作从规划设计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与监测制度。这两方面的基础建设跟上了,方可走上指导和服务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正轨。
  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需要针对新时代素质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任务来展开。在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等领域的改革实践中,教育价值取向从教书和应试已经转向全方位育人,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望很高,学校层面的校本化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步伐也在加快,教研转型和教研队伍专业化的步伐不能滞后。
  教研体系发挥指导服务作用的机制要通过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来解决,尤其是要落实到教研工作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的开拓创新上面来。首先,学术化管理必须取代模拟的行政管理。教研室内部管理模拟行政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学术管理的工作方式绝对是误入歧途,年复一年地处理杂务,却不静下心来专心研究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现实问题,不钻进去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共通规律,拿不出一个课题或问题研究指南或目录,拿不出一套或一个系列化的研究成果来证明学术声望,怎么叫作研究机构呢?
  教研室的学术化管理需要形成一个相应的机制,至少要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管理体系或机制对全省、全市的教研工作把脉,真正生产出一流的教研成果并在条件具备的示范区内广泛示范推广应用,使最先进的教研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力。
  教研体系里面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内部结构设置的问题。沿用90年代以前的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中学数学、小学数学、中学外语、小学外语等诸多小之又小的部门,是非常落后的小作坊式的教研管理模式,应该按照新课程体系改造更新之,可考虑设置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核心的学科课程研究、综合课程研究等相应的中心或团队,重新规划工作职责和研究领域,依靠重点课题项目和中心工作以项目形式牵动协作分工研究,不然的话,课程整体协作育人的根本功能首先就被我们传统的教研职责划分方式肢解了。
  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核心领域。回顾几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经验,会发现改革主题在逐步深化、内容越来越复杂,并趋于整体化和综合化,教学改革的价值方向越来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伴随这个进程的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且这个进步和深化的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教研人员是教师的教师,教研体系应该是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实践的参谋智囊,对建设这个体系的紧迫任务需要更加重视,而置身于其中的领导者和教研人员则应该增强使命感,有更深刻的清醒认识,时刻警醒自己,在素质教育实践的关键领域,在教学改革的决战中,必须不辱使命。
  (作者單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摘要:非认知因素不直接参与体育学习,但却是体育学习的内部动因,对体育学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而影响体育学习效果。非认知因素是认知因素不直接参与体育学习,却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对完成体育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学习;非认知因素;认识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
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划分它们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中国周边的藩属国家纷纷成为西方殖民者的目标,越南正
社会治理在新时代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通过怎样的路径实现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中的新变化,为我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
党在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认识,找到了革命的对象和依靠力量.党把中国实际的阶级状况同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相结合,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区分,依据各
《逍遥游》一篇其文辞放荡奇诡,玄妙难解疑难词例甚多,诸家各执己见,没有定论,本文选取其中争议较多的两处,从词义、字形、以及出土文献用例等方面去考释具体词义,并辨析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