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探索进行了阐述,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设计的具体要求,并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液压与气动;教学探索;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5-0105-02
工作过程导向的《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方案
《液压与气动》课程是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一般包括液压与气动两部分,课时为60学时。
课程的目标设定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气动的基本知识,了解液压泵、液压缸、气缸和控制阀的工作原理,能够读简单液压系统回路和气动控制回路的回路图,并能够按照回路图熟练使用元件正确组装并调试。通过该课程的项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内容展开《液压与气动》课程内容的展开应主要围绕着液压系统、气压系统的组成,逐层讲解液压泵、液压缸、液压辅助元件、液压控制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完整的液压系统的组成。可用同样的方法展开气动部分的教学。
课程项目的实施本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总结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够运用到的相关实践内容(详见表1)。根据以上的情况,所示为整合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提出了5个教学项目(见表2)。
课程项目举例教学项目采取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方法,在所有任务情境中均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授课,使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表3所示为平面磨床拆装项目教学过程。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的要求与思考
如何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将其融会贯通,对于当前的中职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经常是教师大汗淋漓地讲,学生却听不进去。传统教学强调学科本位,固定而严密。而当今的中、高职教育是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所以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定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职业工种、职业岗位以及工作过程不断变化,所以职业教育也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职业工种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教学类似于目前在国内很多中高等职业学校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相比较而言,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更加注重对整个课程的设计,并且用这个设计方案来指导教学工作。由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注重动手能力并强调团队合作,在我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
在开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了很多次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学中做”演变为“做中学”,甚至是“玩中学”。
(一)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的要求
首先,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必须是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之后制定的。通过对本校和地区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一定密度的调查,从中选择一些合适的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零距离”地与工厂接轨。本校通过几年的企业调查和探讨研究,制定了相关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年我们都会对该方案中的一些工作过程进行相关的讨论,请一些工厂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讨论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以适应其发展。
其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起初会有强烈的新鲜感,但是要保持这份新鲜感直到学习结束,就需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所以,项目的设计应从简入繁,逐步推进。
再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并不是一味地深入工厂,有必要的话,还是要与学校的现有设备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设定工作过程中首先列举了学校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参见表2),结合工厂的实际我们选出了5个大项目的教学(参见表3)。
最后,一线教师必须参与而且主导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设计,因为他们才是最后的“导演”。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设计项目,然后才是引导学生拆解项目,一个项目设计得好坏,是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
(二)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的理念虽然很先进,但并不是可以完全照搬的,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个例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策略。
1.学生对元器件认识不够。笔者从第一次授课就发现,如果相关元器件要到教师讲完,学生实践时才可以触摸,那么“讲”和“做”两部分的教学效果都会很不理想。为此,笔者把传统的教室座位改成“团团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并且提前发放实验元器件。这样能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元器件的认识,有时可以边看教师做,边自己尝试和模仿。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缺点是学生上课的管理难度加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注,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能够碰到一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这也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弊病。为此,笔者采用课堂竞赛的方式来提高这些主动性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一般组织学生内部比赛,看哪组完成速度最快。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3.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会安排学生展示环节,阐述其组员的工作情況。这种展示环节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在就业面试或是其他需要语言表达的场合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许亚南.机床数控技术——气动与液压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震乾,无锡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控编程及数控维修。
邹振宏,无锡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基础教学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尚传梅)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液压与气动;教学探索;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5-0105-02
工作过程导向的《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方案
《液压与气动》课程是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一般包括液压与气动两部分,课时为60学时。
课程的目标设定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气动的基本知识,了解液压泵、液压缸、气缸和控制阀的工作原理,能够读简单液压系统回路和气动控制回路的回路图,并能够按照回路图熟练使用元件正确组装并调试。通过该课程的项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内容展开《液压与气动》课程内容的展开应主要围绕着液压系统、气压系统的组成,逐层讲解液压泵、液压缸、液压辅助元件、液压控制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完整的液压系统的组成。可用同样的方法展开气动部分的教学。
课程项目的实施本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总结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够运用到的相关实践内容(详见表1)。根据以上的情况,所示为整合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提出了5个教学项目(见表2)。
课程项目举例教学项目采取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方法,在所有任务情境中均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授课,使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表3所示为平面磨床拆装项目教学过程。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的要求与思考
如何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并且将其融会贯通,对于当前的中职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经常是教师大汗淋漓地讲,学生却听不进去。传统教学强调学科本位,固定而严密。而当今的中、高职教育是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所以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定课程。随着科技的发展,职业工种、职业岗位以及工作过程不断变化,所以职业教育也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职业工种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教学类似于目前在国内很多中高等职业学校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相比较而言,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更加注重对整个课程的设计,并且用这个设计方案来指导教学工作。由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注重动手能力并强调团队合作,在我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
在开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了很多次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学中做”演变为“做中学”,甚至是“玩中学”。
(一)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的要求
首先,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必须是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之后制定的。通过对本校和地区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一定密度的调查,从中选择一些合适的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零距离”地与工厂接轨。本校通过几年的企业调查和探讨研究,制定了相关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年我们都会对该方案中的一些工作过程进行相关的讨论,请一些工厂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讨论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以适应其发展。
其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起初会有强烈的新鲜感,但是要保持这份新鲜感直到学习结束,就需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所以,项目的设计应从简入繁,逐步推进。
再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并不是一味地深入工厂,有必要的话,还是要与学校的现有设备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设定工作过程中首先列举了学校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参见表2),结合工厂的实际我们选出了5个大项目的教学(参见表3)。
最后,一线教师必须参与而且主导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设计,因为他们才是最后的“导演”。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设计项目,然后才是引导学生拆解项目,一个项目设计得好坏,是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
(二)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的理念虽然很先进,但并不是可以完全照搬的,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据个例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策略。
1.学生对元器件认识不够。笔者从第一次授课就发现,如果相关元器件要到教师讲完,学生实践时才可以触摸,那么“讲”和“做”两部分的教学效果都会很不理想。为此,笔者把传统的教室座位改成“团团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并且提前发放实验元器件。这样能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元器件的认识,有时可以边看教师做,边自己尝试和模仿。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缺点是学生上课的管理难度加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注,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能够碰到一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这也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弊病。为此,笔者采用课堂竞赛的方式来提高这些主动性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一般组织学生内部比赛,看哪组完成速度最快。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3.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会安排学生展示环节,阐述其组员的工作情況。这种展示环节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在就业面试或是其他需要语言表达的场合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许亚南.机床数控技术——气动与液压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震乾,无锡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控编程及数控维修。
邹振宏,无锡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基础教学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尚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