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地旅游区域住宿点分布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山地旅游热度的持续走高,山地旅游地区的住宿问题是最为游客关心的问题,一直以来,山地住宿点缺少统一规划,分部不够合理,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为例,统计了全域住宿点分布情况,对住宿点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ArcGIS;山地旅游;住宿业;空间分布
  西部山地地区旅游的热度持续不减,节假日交通拥堵,城镇内部道路拥堵,除了受客流量和车流量的绝对数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住宿服务设施的集中设置的影响。西部山地旅游城市市县城内部交通线路分布与住宿点分布的关系,住宿点沿交通线路分布的特征影响着车流在城市内部的流动和聚集。因此,需找到城市内部住宿点沿交通线分布的聚集区域,围绕该区域优化停车设施,明确该区域停车位数量,为采取提前引导车流措施提供定量阈值(区域内可提供的停车位极限值)。
  一、研究方法
  收集西部热门旅游区域(以甘孜州为例,旅游热门地域,典型山地地形区域)线路数据、住宿点数据→运用ArcGIS将线路数据和住宿点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州域尺度下的住宿点分布特征(住宿点分布数据、分布的可视化特征)→住宿点占比较大的市县城区内国道线路一定范围内住宿点的分布特征→根据该特征分析出住宿点集中区域的范围→结合交通线路的分布状态提出停车区设置和交通组织措施建议
  文章以甘孜州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和ARCGIS软件的应用,在全州尺度下,测量甘孜州旅游景区住宿点的随机聚集维数。分形系统是自然优化的结构,具有自相似性、无标度性和自仿射性的特征[1]。国内外学者运用分形理论对交通网络、城市人口、城市等级结构[2-4]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旅游景区住宿系统是旅游景区复杂子系统之一,其分布的合理性影响着旅游景区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论文试图发现甘孜州旅游景区的住宿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定量描述山地旅游景区住宿点空间分布特征提供有效方法。
  二、数据获取
  以四川省甘孜州全域作为研究区域,获取2019年住宿点样本总数4064个。使用XGeocoding软件中进行经纬度转化,并在ARCGIS中解析成功3680个住宿点,成功率为90.55%。载入ArcGIS后配准甘孜州区域内的住宿点数量为3372个,成功率为91.63%,占原始总数据点的82.97%。因此,本文所分析的住宿点数量为3372个。
  三、研究过程及结论
  采用上述方法,获取甘孜州州域主要市县城政府所在地经纬度数据。将甘孜州全域住宿点的经纬度数据与市县城政府所在地经纬度坐标数据导入arcgis软件中,进行矢量获得甘孜州全域住宿点与市县城政府所在地的分布图(如图1所示)。分布图中各住宿点围绕市县城政府所在地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状态,州域内住宿点可分为三个聚集区域(如图1所示)。
  1.矢量数据符号法分析
  借助arcGIS软件将甘孜州州域住宿点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从州域尺度对住宿业的规模特征进行分析。甘孜州住宿业分布呈现出东南部至西南部向西北递减走势,在东南部区域住宿点数量明显高于西南部和西北部,东南部聚集区1覆盖住宿点占比43.89%,西北部聚集区2和聚集区3覆盖住宿点合计占比24.701%。甘孜州内县域主要城镇区域尺度下住宿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县城区,且呈现出“内密外疏”的空间格局。
  
  通过对康定市城区国道G318线两侧1300米缓冲区内的各缓冲间隔区(间隔100米)中的住宿点分布数量进行分析,各缓冲区间隔的住宿点分布如图4所示,住宿点的间隔分布极不均衡,其中900米-1000米的缓冲区间隔的住宿点分布聚集明显。
  由图5可知,B区域是1000米缓冲区相对于900米缓冲区的住宿点增加的区域,结合通过ArcGIS软件的统计,B区域聚集的住宿点数量为491个,B区域的住宿点聚集度高。因此,B区域的旅游高峰期可预见的旅游住宿车流较大,需对该区域的停车区设置进行重点规划,同时需对进入该区域的车流进行提前疏导,从而减小该区域内部的交通压力和停车服务压力。
  通过对泸定县城区国道G318线两侧800米缓冲区内的各缓冲间隔区(间隔100米)中的住宿点分布数量进行分析,各缓冲区间隔的住宿点分布如图6所示,住宿点的间隔分布极不均衡,其中500米-600米的缓冲区间隔的住宿点分布聚集明显。
  由图7可知,D区域是600米缓冲区相对于500米缓冲区的住宿点增加的区域,结合通过ArcGIS软件的统计,D区域聚集的住宿点数量为199个,D区域的住宿点聚集度高。因此,D区域的旅游高峰期可预见的旅游住宿车流较大,需对该区域的停车区设置进行重点规划,同时需对进入该区域的车流进行提前疏导,从而减小该区域内部的交通压力和停车服务压力。
  参考文献
  [1]Mandelbrot BB,Passoja DE,Paullay AJ.Fractal character  of fracture surfaces of metals
  [2]劉继生,陈彦光.人口的区位过程与城市的分形形态[J].人文地理,2002, 17(1):24-28.
  [3]李传武,张小林,吴威.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1-6.
  [4]刘继生,陈彦光.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J].地理学报 ,1999,54(5):471-475.
  作者简介
  赵威(1987-),男,汉族,甘肃天水,讲师,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数学建模。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法学教育主要以培养“用规”型人才为导向,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堂授课以及案例分析中,主要侧重于对既有规则的解释与适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以规则适用为核心的单位,几乎是法学院校清一色的实习实践合作单位。对“立规”型法治人才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法学专业基本知识的欠缺、综合能力素养的不足、职业思维的固化甚至个人德行的欠缺,进而有碍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对此,法学院校未来应当加强课程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期间更加需要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其能够以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为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尤其在现代思想文化日益繁杂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加需要以高度的员工凝聚力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而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思想政治;融合;企业战略  人
期刊
摘要: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而农业科技园作为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兼具着社会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增长功能。本篇文章主要围绕“农业科技园区公共服务优化”这一主题展开探索,旨在寻找到增强农业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质量的可靠途径,发挥出农业科技园区的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公共服务
期刊
摘要:中国的传统器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造型,其中许多的器具保留了先前制作者的智慧,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古代,仿生的思维和意识在造物活动中都已得到体现,其中在器具上的形态最为明显。而不仅仅是形态的传承,而是其中深重文化内涵的传承,有形体的器具与无形的道进行比较,使器具的造型设计更加有感染力,在设计中增添了更多的承载之力。传统器具中的动物形态仿生设计是以一个具体的视
期刊
摘要:利用建筑垃圾所产生的废弃混凝土为原料,生产建筑用再生粗骨料,通过对再生混凝土最佳配合比研究,进而配制出能达到工程应用的再生混凝土。本项目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总结再生粗骨料在配制混凝土中的研究最新进展,通过前期对再生粗骨料性能的相关研究,设计出再生混凝土初步配合比。通过调整再生粗骨料不同取代率配制再生混凝土并对其进行抗压试验,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初步配合比符合工程应用强度要求,具有一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的目标。但在建筑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渗漏,导致建筑质量受到影响。本文则从建筑渗透的原因出发,探讨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防渗漏;建筑;应用  引言  受建材、施工技术和形体创新的影响,外围护结构渗水问题的发生频率有所增加,这样不仅建筑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可靠性与安全性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以高层建筑为切入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城市地铁建设在不断涌现。工程的存在必然要考虑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尤其是突发的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现在抗震设计理念不再局限于结构具有多强的承载能力,而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剖析了我国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城市区间隧道相关规范和研究的现状,针对地铁建设常采用的盾构隧道的抗震性能进行弹塑性分析,以及今后基于性能的隧道抗震设计方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汉源县近年来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各项措施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逐渐体现出生态与经济建设之间的严峻形势。本文通过对汉源县现有资源进行梳理,从实际保护工作中整理有代表性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形成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汉源县隶属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四川省西部,雅安市南部,素有“花椒之乡”、“花海果都”的美誉。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期刊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了新词语和表达的诞生,在形式与风格上都很有特点的网络语言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广泛的关注。隐喻对于理解和分析网络语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都是隐喻的。因此,本文因为网络语言的独特特点,具体分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最后探讨网络语言中隐喻现象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旨在为网络语言的理解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促进人们对网络流
期刊
引言  一、协同创新视域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理论梳理  (一)概念界定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重点,整合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协同创新视域背景下,就是要求各类创新主体在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区域,助推区域创新发展,而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了这一重要使命。  新型研发机构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新事物,也是近年来才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