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过程中学习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学习领域,以及学习潜能的挖掘。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懂得如何把握问题的中心、如何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多角度看问题,由此发展了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与别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既有知识的学习,更有合作意识、探究习惯、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科研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长期进行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无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学生一向以书本学习为主,听课、做笔记、背定理、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由于缺少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我国学生的研究能力较差。所以,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决策者的重视。
二、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尽管教育部要求在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而且是作为必修课,每周3课时,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教育部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课题组在对五省市18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中学抽样调查中发现,三千余名被调查的高中生有近半数认为不应在中学开设研究性课程;而对在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年级越高赞同者越少,几乎四分之三的学生不希望研究性学习占用课外时间。事实上,在高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基本没有。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不欢迎,教师也感到很头疼。
三、原因探析
既然大家都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实施起来却这么困难呢?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我国的研究性学习是单设的课程,其他课程还是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连,没有渗透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且也没有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学生也很难从有限的几节课中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国的学生从小进行的就是应试教育,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他们没有接受过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所以到高中一下子要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组织观点、撰写论文等,学生肯定无所适从。
3.教师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一直以来就是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自己也没有接受过研究性学习的培训,甚至教师本身就不会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了。另外,现在的教师缺乏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上也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4.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我国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教师很难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5.没有时间保证。课程设置太难,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6.缺少社会的支持。我国的教学纯粹是学校教学,学生跟社会的联系太少,有的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要走入社会去完成,但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四、開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策略
结合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点体会,我觉得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有所收获,应注意以下几点考虑。
1.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选,选他们感兴趣的课题。今年我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让学生自己选课题,学生有的说要研究恐龙是如何灭绝的,有的要研究水怪,有的要研究植物等等,最后考虑到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我们把课题锁定为研究校园内的植物分布或动物分布,最后大多数学生赞成研究校园内的动物分布。然后,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了选这个课题的原因和意义,研究实施的步骤、研究所需要的条件、预期的成果等。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位上课很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敢于发表意见,我及时肯定了他,后来发现他上课时比以前积极了。
2.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觉得进行研究性学习不那么困难。我带着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时作一些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去挖掘观察潮湿的土壤里有哪些动物生存;干燥的土壤中又有哪些动物生存;草丛中有哪些动物;树上、树干内有哪些动物,思考这些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我要求学生对不认识的动物可以拍下照片,然后问我或者查资料。
3.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最好能放得更开,对学生的管束要少一点。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学生的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比如,我让语言交流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最后的交流,文采好的学生写最后的结题报告,查资料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查资料,等等。结果,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当然,研究性学习要能真正开展得好,我觉得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1.必须先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因为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需要长期积累才能逐渐显示出来。2.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渗透各个学科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单独开一门课。3.研究性学习应从幼儿园开始并贯穿于以后的每个年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4.培养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5.学生的培养不能全靠学校,要全社会共同来培养,所以,要呼吁社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学习领域,以及学习潜能的挖掘。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懂得如何把握问题的中心、如何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多角度看问题,由此发展了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与别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既有知识的学习,更有合作意识、探究习惯、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科研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长期进行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无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学生一向以书本学习为主,听课、做笔记、背定理、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由于缺少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我国学生的研究能力较差。所以,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决策者的重视。
二、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尽管教育部要求在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而且是作为必修课,每周3课时,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教育部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课题组在对五省市18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中学抽样调查中发现,三千余名被调查的高中生有近半数认为不应在中学开设研究性课程;而对在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年级越高赞同者越少,几乎四分之三的学生不希望研究性学习占用课外时间。事实上,在高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基本没有。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不欢迎,教师也感到很头疼。
三、原因探析
既然大家都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实施起来却这么困难呢?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我国的研究性学习是单设的课程,其他课程还是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连,没有渗透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且也没有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学生也很难从有限的几节课中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国的学生从小进行的就是应试教育,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他们没有接受过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所以到高中一下子要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组织观点、撰写论文等,学生肯定无所适从。
3.教师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一直以来就是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自己也没有接受过研究性学习的培训,甚至教师本身就不会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了。另外,现在的教师缺乏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上也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4.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我国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教师很难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5.没有时间保证。课程设置太难,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6.缺少社会的支持。我国的教学纯粹是学校教学,学生跟社会的联系太少,有的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要走入社会去完成,但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四、開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策略
结合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点体会,我觉得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有所收获,应注意以下几点考虑。
1.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选,选他们感兴趣的课题。今年我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让学生自己选课题,学生有的说要研究恐龙是如何灭绝的,有的要研究水怪,有的要研究植物等等,最后考虑到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我们把课题锁定为研究校园内的植物分布或动物分布,最后大多数学生赞成研究校园内的动物分布。然后,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了选这个课题的原因和意义,研究实施的步骤、研究所需要的条件、预期的成果等。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位上课很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敢于发表意见,我及时肯定了他,后来发现他上课时比以前积极了。
2.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觉得进行研究性学习不那么困难。我带着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时作一些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去挖掘观察潮湿的土壤里有哪些动物生存;干燥的土壤中又有哪些动物生存;草丛中有哪些动物;树上、树干内有哪些动物,思考这些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我要求学生对不认识的动物可以拍下照片,然后问我或者查资料。
3.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最好能放得更开,对学生的管束要少一点。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学生的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比如,我让语言交流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最后的交流,文采好的学生写最后的结题报告,查资料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查资料,等等。结果,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当然,研究性学习要能真正开展得好,我觉得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1.必须先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因为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需要长期积累才能逐渐显示出来。2.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渗透各个学科的实际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单独开一门课。3.研究性学习应从幼儿园开始并贯穿于以后的每个年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4.培养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5.学生的培养不能全靠学校,要全社会共同来培养,所以,要呼吁社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