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有一套明代天启五年(1625)的古籍善本——《苏米志林》,是记录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琐言碎事和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的轶闻趣事的文章丛集。该套《苏米志林》共三册,每册为一卷,共三卷;纸本,半页八行,每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开本高25.8厘米,广16厘米;版框高20.6厘米,广13.2厘米。除序言的字体为行楷外,目录及正文的字体均为宋体。
明代天启《苏米志林》的由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史部传记类存目”中记录了《苏米志林》的由来,提要云:“明毛晋撰。是书掇苏轼琐言、碎事集中所遗者,编为二卷。又以米芾轶闻编为一卷。”《苏米志林》是毛晋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编著的刻本。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晋,号潜在,苏州府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曾经在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修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书,藏书达八万四千余册,多为宋、元刻本;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流布甚广,居历代私家刻书者之首;尤其嗜好钞录罕见的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毛晋编著甚多,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毛诗名物考》《汲古阁刊书细目》《明诗纪事》《隐湖题跋》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苏米志林》卷首有魏浣初于明代天启五年( 1625)十一月六日撰写的序言。魏浣初,字仲雪,明代苏州府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万历四十四年( 1616)进士,官至广东提学参政,工诗,著有《诗经脉》、《四如山楼集》等。序文曰:“文人之笔何以谓之文也?必待其郑重授简,抽思而出之,及为舂容大篇累千百言,而后叹其工,天机之玄,赏不与焉。惟夫偶然落墨,杂于醉梦之余,小言率语,动有意思,碎金残璧皆成至宝,是为不可及耳。大苏、老米各擅笔妙,而游戏于一时,至今人不敢轻称子瞻,相与尊之日坡仙。米在当日遂得颠号,今犹群然而颠之。其实两公俱仙也。苏其犹龙乎?黑云滃郁。不见其首,或掣其尾,或示鳞爪,使人惊怖未定,便生欢喜,谓见神物。米则虎豹所向,狰狞欲来攫人,人亦猝不可近,略扪一斑,时有腥风盲雾之气存乎其间。余偶发此论,而阿甥子晋夙敦尚友之好,在座跃起日得之矣。两公各有志林,合之双美,不其韵事乎?亡何梨枣告竣,删次既当,字书精好。读之者恍过苏得意时,漫裂短幅,乞得其枯木竹石之供。而米家片石,所谓嵌空玲珑可爱者,不必袖中取,具列纸上矣。且并两公同堂相对,一则长髯伟身挥洒谈笑,一则摩桫翰墨狂走叫绝之气,俨然并作苏米图快哉,诚韵事也。天启五年十一月六日,魏浣初题并书。”
魏浣初在序中对苏轼和米芾的艺术风格作了生动的描述,既形象又剀切;同时,又将毛晋编著《苏米志林》的缘由作了详细的说明。毛晋编著《苏米志林》,是缘于他对苏轼和米芾两公的无比崇敬和景仰之情,而且他善于挖掘两公的共同之处和鲜明的个性。两公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正如魏浣初在序中所言,“其实两公俱仙也”。苏轼(被尊称为“坡仙”)和米芾均超凡脱俗、才华盖世。其次,两公同为北宋书画大家,艺术造诣极高,对后世影响巨大。第三,两公极为幽默诙谐,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两公都有鲜明的个性:苏轼豪放不羁、乐观旷达、随缘自适;而米芾颠狂,爱洁成癖、嗜石如痴如颠,时有“米颠”之谑称。
《苏米志林》与<东坡
志林>五卷本的比较
与苏轼相关的志林,除《苏米志林》外,还有《东坡志林》(有一卷本、五卷本、十二卷本等三种主要版本流传至今,比较常见的是五卷本)。在毛晋于明代天启五年辑刻《苏米志林》之前,明代著名文献学家赵开美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刊刻了《东坡志林》五卷本。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一、辑刻者不同。《苏米志林》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毛晋辑刻,而《东坡志林》五卷本是由苏轼撰,明代著名文献学家赵开美刊刻。
二、内容上的差异。《苏米志林》是关于苏轼琐言碎事和米芾轶闻趣事的汇编,共三卷,收录小品文三百四十二篇。其中,第一卷、第二卷共有苏轼的小品文二百二十七篇,第三卷有关于米芾轶闻的小品文一百一十五篇。毛晋在编著《苏米志林》时,没有将苏轼的小品文列出具体的类名。而《东坡志林》五卷本是苏轼用来记录自己从北宋元丰至元符二十余年所经历事情、杂说史论的小品文集,收录小品文二百零二篇。苏轼将文章分为二十九类,并列出了具体的类名,依次为: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
这两种志林收录的苏轼的小品文,有一部分篇目是不同的,如《苏米志林》有苏轼关于书画的题跋四十三篇,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小品文二十七篇;有一篇《家藏雷琴》,记叙其父苏洵珍藏的唐代开元十年(722)在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所造雷琴,而《东坡志林》没有收录这些小品文。又如《东坡志林》中有关于玉石的小品文两篇:《辨真玉》和《红丝石》,而《苏米志林》没有收录。
另外,《苏米志林》和《东坡志林》相比,前者内容上的一大特色是收录了许多苏轼和米芾的轶闻趣事,如关于苏轼的轶闻趣事《是中何物》、《琴操参禅》等;而后者没有收录苏轼的这些轶闻趣事。《苏米志林》的第三卷还专门收录了米芾的许多轶闻趣事,如《米芾拜石》《米芾眠石》《米颠索砚》《唾点磨墨》《捕蝗》《刷字》等,而《东坡志林》中没有米芾的轶闻趣事。
值得注意的是,《苏米志林》和《东坡志林》也有联系,表现为:两种志林所选取的苏轼的小品文,有一部分是相同的篇目,如关于记游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关于亭堂的小品文《临皋闲题》、《陈氏草堂》、《雪堂问潘邠老》等。为什么这两种志林都要选取以上文章呢?因为它们体现了苏轼小品文简约精炼的特点,其中不乏佳作。如《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所作,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四年。全文仅八十五字,再现了深秋月夜的景色;作者感慨万端,表达了谪居黄州的苦闷心境。全篇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从中可见苏轼小品文的简约性,体现了苏轼“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美学思想。
《苏米志林》收录的
轶闻趣事择粹
从《苏米志林》收录的轶闻趣事,可见苏轼和米芾极为幽默诙谐的个性。笔者从中选取关于苏轼的《是中何物》和关于米芾的《捕蝗》,以飨读者。
《是中何物》: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捕蝗》:米元章令雍丘(今河南杞县),蝗大起,邻县尉司禁瘗,后仍滋蔓,责保正并力捕除,或言:“尽缘雍丘驱逐过此。”尉移文载保正语,牒行雍丘,请勿以邻国为壑。时元章方与客饮,视牒大笑,题纸尾答云:“蝗虫原是飞空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传者莫不大噱。
《苏米志林》的特点
一、系名家刻本。它出自刻书名家毛晋之手,刻印精良,并且是绿君亭(绿君亭是毛晋的书室名)刻本。第一卷、第二卷的版心刻“子瞻”、“绿君亭”及页数,第三卷的版心刻“元章”、“绿君亭”及页数。这在毛晋所刻之书中颇为罕见。因为毛晋所刻之书,版心大多刻“汲古阁”,而非“绿君亭”。毛晋早年刻书,绿君亭与汲古阁并用,中年后专用汲古阁之名。由此可见,眉山三苏祠藏明代天启《苏米志林》是毛晋早年的刻本。
二、经名家收藏。眉山三苏祠藏明代天启《苏米志林》刻本曾经由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沈德寿收藏。沈德寿,字长龄,号药庵,浙江慈溪人,曾经在慈溪观海卫沈师桥故里修建“抱经楼”作为藏书楼,藏书颇为丰富。该书钤有沈德寿的鉴藏印多达十一枚,分别是三枚朱文篆印“德寿秘笈之印”,两枚朱文篆印“吴兴抱经楼藏”,两枚白文篆印“抱经楼藏善本”,三枚朱文篆印“授经楼藏书印”和一枚朱文篆印“吴兴药庵”。
明代天启《苏米志林》的由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史部传记类存目”中记录了《苏米志林》的由来,提要云:“明毛晋撰。是书掇苏轼琐言、碎事集中所遗者,编为二卷。又以米芾轶闻编为一卷。”《苏米志林》是毛晋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编著的刻本。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晋,号潜在,苏州府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曾经在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修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书,藏书达八万四千余册,多为宋、元刻本;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流布甚广,居历代私家刻书者之首;尤其嗜好钞录罕见的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毛晋编著甚多,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毛诗名物考》《汲古阁刊书细目》《明诗纪事》《隐湖题跋》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苏米志林》卷首有魏浣初于明代天启五年( 1625)十一月六日撰写的序言。魏浣初,字仲雪,明代苏州府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万历四十四年( 1616)进士,官至广东提学参政,工诗,著有《诗经脉》、《四如山楼集》等。序文曰:“文人之笔何以谓之文也?必待其郑重授简,抽思而出之,及为舂容大篇累千百言,而后叹其工,天机之玄,赏不与焉。惟夫偶然落墨,杂于醉梦之余,小言率语,动有意思,碎金残璧皆成至宝,是为不可及耳。大苏、老米各擅笔妙,而游戏于一时,至今人不敢轻称子瞻,相与尊之日坡仙。米在当日遂得颠号,今犹群然而颠之。其实两公俱仙也。苏其犹龙乎?黑云滃郁。不见其首,或掣其尾,或示鳞爪,使人惊怖未定,便生欢喜,谓见神物。米则虎豹所向,狰狞欲来攫人,人亦猝不可近,略扪一斑,时有腥风盲雾之气存乎其间。余偶发此论,而阿甥子晋夙敦尚友之好,在座跃起日得之矣。两公各有志林,合之双美,不其韵事乎?亡何梨枣告竣,删次既当,字书精好。读之者恍过苏得意时,漫裂短幅,乞得其枯木竹石之供。而米家片石,所谓嵌空玲珑可爱者,不必袖中取,具列纸上矣。且并两公同堂相对,一则长髯伟身挥洒谈笑,一则摩桫翰墨狂走叫绝之气,俨然并作苏米图快哉,诚韵事也。天启五年十一月六日,魏浣初题并书。”
魏浣初在序中对苏轼和米芾的艺术风格作了生动的描述,既形象又剀切;同时,又将毛晋编著《苏米志林》的缘由作了详细的说明。毛晋编著《苏米志林》,是缘于他对苏轼和米芾两公的无比崇敬和景仰之情,而且他善于挖掘两公的共同之处和鲜明的个性。两公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正如魏浣初在序中所言,“其实两公俱仙也”。苏轼(被尊称为“坡仙”)和米芾均超凡脱俗、才华盖世。其次,两公同为北宋书画大家,艺术造诣极高,对后世影响巨大。第三,两公极为幽默诙谐,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两公都有鲜明的个性:苏轼豪放不羁、乐观旷达、随缘自适;而米芾颠狂,爱洁成癖、嗜石如痴如颠,时有“米颠”之谑称。
《苏米志林》与<东坡
志林>五卷本的比较
与苏轼相关的志林,除《苏米志林》外,还有《东坡志林》(有一卷本、五卷本、十二卷本等三种主要版本流传至今,比较常见的是五卷本)。在毛晋于明代天启五年辑刻《苏米志林》之前,明代著名文献学家赵开美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刊刻了《东坡志林》五卷本。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一、辑刻者不同。《苏米志林》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毛晋辑刻,而《东坡志林》五卷本是由苏轼撰,明代著名文献学家赵开美刊刻。
二、内容上的差异。《苏米志林》是关于苏轼琐言碎事和米芾轶闻趣事的汇编,共三卷,收录小品文三百四十二篇。其中,第一卷、第二卷共有苏轼的小品文二百二十七篇,第三卷有关于米芾轶闻的小品文一百一十五篇。毛晋在编著《苏米志林》时,没有将苏轼的小品文列出具体的类名。而《东坡志林》五卷本是苏轼用来记录自己从北宋元丰至元符二十余年所经历事情、杂说史论的小品文集,收录小品文二百零二篇。苏轼将文章分为二十九类,并列出了具体的类名,依次为: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
这两种志林收录的苏轼的小品文,有一部分篇目是不同的,如《苏米志林》有苏轼关于书画的题跋四十三篇,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小品文二十七篇;有一篇《家藏雷琴》,记叙其父苏洵珍藏的唐代开元十年(722)在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所造雷琴,而《东坡志林》没有收录这些小品文。又如《东坡志林》中有关于玉石的小品文两篇:《辨真玉》和《红丝石》,而《苏米志林》没有收录。
另外,《苏米志林》和《东坡志林》相比,前者内容上的一大特色是收录了许多苏轼和米芾的轶闻趣事,如关于苏轼的轶闻趣事《是中何物》、《琴操参禅》等;而后者没有收录苏轼的这些轶闻趣事。《苏米志林》的第三卷还专门收录了米芾的许多轶闻趣事,如《米芾拜石》《米芾眠石》《米颠索砚》《唾点磨墨》《捕蝗》《刷字》等,而《东坡志林》中没有米芾的轶闻趣事。
值得注意的是,《苏米志林》和《东坡志林》也有联系,表现为:两种志林所选取的苏轼的小品文,有一部分是相同的篇目,如关于记游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关于亭堂的小品文《临皋闲题》、《陈氏草堂》、《雪堂问潘邠老》等。为什么这两种志林都要选取以上文章呢?因为它们体现了苏轼小品文简约精炼的特点,其中不乏佳作。如《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所作,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四年。全文仅八十五字,再现了深秋月夜的景色;作者感慨万端,表达了谪居黄州的苦闷心境。全篇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从中可见苏轼小品文的简约性,体现了苏轼“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美学思想。
《苏米志林》收录的
轶闻趣事择粹
从《苏米志林》收录的轶闻趣事,可见苏轼和米芾极为幽默诙谐的个性。笔者从中选取关于苏轼的《是中何物》和关于米芾的《捕蝗》,以飨读者。
《是中何物》: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捕蝗》:米元章令雍丘(今河南杞县),蝗大起,邻县尉司禁瘗,后仍滋蔓,责保正并力捕除,或言:“尽缘雍丘驱逐过此。”尉移文载保正语,牒行雍丘,请勿以邻国为壑。时元章方与客饮,视牒大笑,题纸尾答云:“蝗虫原是飞空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传者莫不大噱。
《苏米志林》的特点
一、系名家刻本。它出自刻书名家毛晋之手,刻印精良,并且是绿君亭(绿君亭是毛晋的书室名)刻本。第一卷、第二卷的版心刻“子瞻”、“绿君亭”及页数,第三卷的版心刻“元章”、“绿君亭”及页数。这在毛晋所刻之书中颇为罕见。因为毛晋所刻之书,版心大多刻“汲古阁”,而非“绿君亭”。毛晋早年刻书,绿君亭与汲古阁并用,中年后专用汲古阁之名。由此可见,眉山三苏祠藏明代天启《苏米志林》是毛晋早年的刻本。
二、经名家收藏。眉山三苏祠藏明代天启《苏米志林》刻本曾经由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沈德寿收藏。沈德寿,字长龄,号药庵,浙江慈溪人,曾经在慈溪观海卫沈师桥故里修建“抱经楼”作为藏书楼,藏书颇为丰富。该书钤有沈德寿的鉴藏印多达十一枚,分别是三枚朱文篆印“德寿秘笈之印”,两枚朱文篆印“吴兴抱经楼藏”,两枚白文篆印“抱经楼藏善本”,三枚朱文篆印“授经楼藏书印”和一枚朱文篆印“吴兴药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