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小学有,初中有,高中也有。它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从领导到学生,都对它不够重视;社会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得改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提高 创新教学方法
不少教师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积极性不高。因为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经验尚不成熟,领导也不够重视;社会和家长对信息课的评估,更是褒贬不一。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于未然
笔者曾对高二162名男生及109名女生的上网动机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68%以上的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不是为学习服务,而是以聊天、游戏为乐。难怪社会、家长都对信息网络有成见,对孩子上网产生忧心忡忡的心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信息课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把转化学生的上网动机放在首位。
(一)培养学习“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使学习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随着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制度的临近,老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学习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习“理想”
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或故事,用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崇高理想。
(三)培养学习“兴趣”
网络信息,诱惑力大,鼠标一点,能知天下事,能闻天下趣,能享天下乐,学生对它很感兴趣。但兴趣“点”不对,不为学习服务,而把精力放在游戏和聊天上面。学生如要撕开网络这块神秘面纱,对聊天不屑一顾,那么,信息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便是枯燥的操作、无味的记忆,如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等。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化弊为利,转化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改变观念,创新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大都按“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掌握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进行。信息课的知识点多,记忆要求高,入门难度大,因此学生对信息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如何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笔者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多年,认为教师只要能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效果。
(一)任务驱动,以人为本
教学大纲指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是“任务驱动”。即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通过对项目的实践来完成教学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布置学生一个设计任务:将一定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系统时间、日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又如在学习WORD2000字处理软件时,可要求学生根据当前国内外、校内外的主要新闻,编辑一张个人设计的小报,并组织学生评阅,教师及时表彰先进,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鼓励创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放在课本上,而应放眼于未来。即在教学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或在学习现有的软件操作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若干年后,现在所用的软件,也许所剩无几。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纵观我国现在软件的普及率和市场占有率,几乎都是外国产品。硬件技术,本国几乎为零。长此以往,中国的IT产业必将被他人所垄断。这种现象,我想,每个有志气的中国人都是不愿见到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让国家跻入世界强国之林,让学生能立足社会,并处于不败之地。
(三)利用优势,创新教学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也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这些现有的资源或优势,为创新教学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如网络教育,学生在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在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改题、命题、考试等;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员方便,就可随时上网学习;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参与过程控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如临其境,学习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好。
三、培优帮差,狠抓“中部”,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学生的信息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相差较大样。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一)培优生
学生的信息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的相对差些,有的鹤立鸡群。对部分优秀的同学,教师如果按部就班,按课本的内容去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对此,教师应鼓励这部分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大胆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加以启发,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锻炼和提高。
(二)帮差生
对信息技术知识或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不能对他们放之任之,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对他们的知识查漏补缺,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帮助他们重树信心,摆脱困境,尽量提高信息知识和操作能力。
(三)抓“中部”
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呈现“正弦函数曲线”状态,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处于“函数”的中部。因此,课堂教学就必须抓住这个重要的部分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教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提高 创新教学方法
不少教师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积极性不高。因为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经验尚不成熟,领导也不够重视;社会和家长对信息课的评估,更是褒贬不一。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于未然
笔者曾对高二162名男生及109名女生的上网动机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68%以上的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不是为学习服务,而是以聊天、游戏为乐。难怪社会、家长都对信息网络有成见,对孩子上网产生忧心忡忡的心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信息课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把转化学生的上网动机放在首位。
(一)培养学习“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使学习感到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随着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制度的临近,老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学习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习“理想”
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或故事,用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崇高理想。
(三)培养学习“兴趣”
网络信息,诱惑力大,鼠标一点,能知天下事,能闻天下趣,能享天下乐,学生对它很感兴趣。但兴趣“点”不对,不为学习服务,而把精力放在游戏和聊天上面。学生如要撕开网络这块神秘面纱,对聊天不屑一顾,那么,信息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便是枯燥的操作、无味的记忆,如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等。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化弊为利,转化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改变观念,创新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大都按“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掌握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进行。信息课的知识点多,记忆要求高,入门难度大,因此学生对信息课的兴趣普遍不高。如何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笔者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多年,认为教师只要能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效果。
(一)任务驱动,以人为本
教学大纲指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是“任务驱动”。即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通过对项目的实践来完成教学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布置学生一个设计任务:将一定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系统时间、日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又如在学习WORD2000字处理软件时,可要求学生根据当前国内外、校内外的主要新闻,编辑一张个人设计的小报,并组织学生评阅,教师及时表彰先进,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鼓励创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放在课本上,而应放眼于未来。即在教学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或在学习现有的软件操作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若干年后,现在所用的软件,也许所剩无几。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纵观我国现在软件的普及率和市场占有率,几乎都是外国产品。硬件技术,本国几乎为零。长此以往,中国的IT产业必将被他人所垄断。这种现象,我想,每个有志气的中国人都是不愿见到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让国家跻入世界强国之林,让学生能立足社会,并处于不败之地。
(三)利用优势,创新教学
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也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这些现有的资源或优势,为创新教学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如网络教育,学生在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在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改题、命题、考试等;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员方便,就可随时上网学习;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参与过程控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如临其境,学习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好。
三、培优帮差,狠抓“中部”,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学生的信息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相差较大样。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一)培优生
学生的信息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有的相对差些,有的鹤立鸡群。对部分优秀的同学,教师如果按部就班,按课本的内容去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对此,教师应鼓励这部分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大胆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加以启发,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锻炼和提高。
(二)帮差生
对信息技术知识或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不能对他们放之任之,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对他们的知识查漏补缺,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帮助他们重树信心,摆脱困境,尽量提高信息知识和操作能力。
(三)抓“中部”
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呈现“正弦函数曲线”状态,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处于“函数”的中部。因此,课堂教学就必须抓住这个重要的部分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教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