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水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人尽皆知的诗出自《易水歌》,荆轲刺秦的故事便发生在易县。易县作为千年古县,还有一样宝物同样源远流长、熠熠生辉——易水砚。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产于河北易州(今易县)而得名。易县东方巨龙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凤友谈起易水砚,如数家珍:“易水砚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代,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其取自易水河畔的紫翠石、玉黛,这种石头色彩柔和,石质细腻,色泽鲜明。”古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
除了质地好,易水砚的雕工同样不逊色。千百年来,手工艺人们因材施艺,精心设计,巧用砚石,刀法精湛。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易水砚被国家商标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马凤友告诉记者:“我们的村子就叫台坛村,是易水砚的发源地,易水砚不仅是这里家喻户晓的书写工具,更是凝结了人们的文化情感、精神内涵。在过去,砚台是文人的必备品,如今,人们对砚台的关注度不复从前,但易水砚是我们家乡的宝物,一直以来,把易水砚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是这里很多人的愿望。”在得知文房四宝博览会即将举办的消息后,像马凤友一样积极筹备准备参展的易水砚经销商就很多:“文房四宝博览会有很重的文化味,不单单是为了盈利,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宣传,推广我们河北的易水砚,为传承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青州红丝砚
红丝砚是以山东青州天然的红丝石为原料制作的石砚。青州为古九州之一,素有“海岱明珠”之称。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赏石文化在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开赏石之先河,在青州,最负盛名的当属红丝石。
青州红丝砚,从唐宋时期便享有盛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唐代的柳公权在他的《砚论》 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宋神宗给他的奖品即一方红丝砚;孔尚任作《桃花扇》写到杨文聪在扇面上作画时,特别记明所用砚台是红丝砚;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莫言都用过红丝砚并题诗赞誉。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鲁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文德表示,青州红丝砚质地温润如玉,色彩艳丽多姿,纹理变化莫测,形状古朴自然,是集实用、收藏与观赏于一体的佳砚。他说:“红丝砚温润的石质给人以淡泊宁静的舒适感,红丝砚纹理极具变化,石可先生曾为红丝砚题刻砚铭‘谁持彩练当空舞’,就是对红丝石曲线纹理的形象比喻。所以,我时常感觉,一砚在手,如握美玉,每当欣赏红丝砚时,便感觉心旷神怡,妙不可言!”相比于墨汁,用砚台磨墨的好处有很多,李文德说:“磨墨的颜色更漂亮,运笔更流畅,同时也能起到静心的作用。”谈到之所以参加2016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他表示:“砚台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青州砚不仅仅属于青州、山东,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红丝砚。”
红星宣纸
作为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宣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如今,在闻名中外的宣纸之乡的安徽泾县,红星牌宣纸独树一帜。
安徽红星宣纸河北直销处、贡轩斋文化用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左仕海认为:“红星牌宣纸因具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等特点,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郭沫若先生曾题词赞誉:“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红星宣纸在深受广大书画家喜爱的同时,还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备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左仕海表示,红星品牌在1997年进驻石家庄,二十年来,他感受到石家庄书画市场的明显变化:“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书画教育的发展等,宣纸的需求量翻倍增长。”但他也发现了人们在购买宣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懂得如何选适合自己的宣纸,不懂得分辨宣纸的真伪,缺乏购买宣纸的渠道,而往往在他店里买过红星宣纸的顾客,一般都会成为回头客,介绍朋友来购买。左仕海说:“文房四宝博览会一方面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希望通过参展的方式,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了解、选购红星宣纸。”
侯店毛笔
衡水有三绝,宫廷金鱼、内画鼻烟壶、侯店毛笔。作为其中一绝,侯店毛笔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古称象笔,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途中经过侯店村,他尝试着用兔毫、竹管为笔写成了一封家书,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照此仿制出了“蒙恬精笔”。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文申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侯店人,他16岁起拜师学艺制作毛笔,已二十余年。王文申告诉记者,当地制笔业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光绪年间,侯店毛笔制作技艺精湛,朝廷将之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民国初年,侯店毛笔更是在巴拿马赛会上赢得奖章……衡水侯店村也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
侯店毛筆选料精细、工艺考究。其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王文申告诉记者:“每一根笔需要三个环节:水盆、零活、干作,大大小小七十二道工序,繁琐而又考究。”比如选料,侯店毛笔选用的黄狼尾均为大雪过后,北京到唐山这一带的黄鼠狼的尾巴。“这个地域、这个时节的毛质最好,坚韧适度,软硬适中。”王文申说,“希望借助博览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侯店毛笔。”
武强年画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2005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武强年画协会理事李爱军告诉记者:“虽然‘年画’之称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武强年画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普遍认为应是宋元时期。”据介绍,明代初年,武强年画已有相当高的造型设计能力和镌刻水平。在清康熙、嘉庆年间,武强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当地年画的生产以县城南关为中心,辐射周围68个村庄,很多农民以年画为副业,农忙务农、农闲印画。
虽然李爱军讲起武强年画如数家珍,然而他却不是武强人:“2005年快过年的时候,一次机缘巧合,有位民间艺人在街上卖年画,我看着年画十分漂亮,就和老艺人聊起天来。”老艺人讲述了武强年画的历史、特点,讲了每幅画的含义……李爱军听得津津有味,正是这次偶遇,让他和武强年画结下不解之缘。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其题材也十分广泛,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有神像、戏出、节俗年画、农事耕作、娱乐百戏、历史典故等,品类繁多,美不胜收,使其在民间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李爱军说:“武强年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这次文房四宝博览会可以说是文化产业交流发展、相互促进的文化盛宴,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
端砚
在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也有亮相。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称赞:“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素有“三大石质名砚之一”的美誉,其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古时,端砚已十分名贵,如今随着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河北省文房四宝协会会长张晶廷介绍:“在二三十年前,端砚和易水砚的价格在同一水平线上。随着端砚分坑采集、有计划的开采等多种保护措施的实施,使人们意识到端砚的石材越来越少,从而物以稀为贵,端砚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易水砚不论石质还是雕工都属于上乘,然而却因为没有很好地抓住市场规律,进行合理、有计划的开发和保护,错失发展良机。”参加河北省文房四宝博览会的张晶廷兴奋地说:“我省的文房四宝在我国文房四宝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闻名遐迩的易水砚、侯店毛笔、迁安宣纸……希望通过博览会,讓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河北的文房四宝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省优秀的文化走出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人尽皆知的诗出自《易水歌》,荆轲刺秦的故事便发生在易县。易县作为千年古县,还有一样宝物同样源远流长、熠熠生辉——易水砚。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产于河北易州(今易县)而得名。易县东方巨龙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凤友谈起易水砚,如数家珍:“易水砚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代,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其取自易水河畔的紫翠石、玉黛,这种石头色彩柔和,石质细腻,色泽鲜明。”古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
除了质地好,易水砚的雕工同样不逊色。千百年来,手工艺人们因材施艺,精心设计,巧用砚石,刀法精湛。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易水砚被国家商标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马凤友告诉记者:“我们的村子就叫台坛村,是易水砚的发源地,易水砚不仅是这里家喻户晓的书写工具,更是凝结了人们的文化情感、精神内涵。在过去,砚台是文人的必备品,如今,人们对砚台的关注度不复从前,但易水砚是我们家乡的宝物,一直以来,把易水砚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是这里很多人的愿望。”在得知文房四宝博览会即将举办的消息后,像马凤友一样积极筹备准备参展的易水砚经销商就很多:“文房四宝博览会有很重的文化味,不单单是为了盈利,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宣传,推广我们河北的易水砚,为传承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青州红丝砚
红丝砚是以山东青州天然的红丝石为原料制作的石砚。青州为古九州之一,素有“海岱明珠”之称。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赏石文化在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开赏石之先河,在青州,最负盛名的当属红丝石。
青州红丝砚,从唐宋时期便享有盛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唐代的柳公权在他的《砚论》 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宋神宗给他的奖品即一方红丝砚;孔尚任作《桃花扇》写到杨文聪在扇面上作画时,特别记明所用砚台是红丝砚;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莫言都用过红丝砚并题诗赞誉。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鲁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文德表示,青州红丝砚质地温润如玉,色彩艳丽多姿,纹理变化莫测,形状古朴自然,是集实用、收藏与观赏于一体的佳砚。他说:“红丝砚温润的石质给人以淡泊宁静的舒适感,红丝砚纹理极具变化,石可先生曾为红丝砚题刻砚铭‘谁持彩练当空舞’,就是对红丝石曲线纹理的形象比喻。所以,我时常感觉,一砚在手,如握美玉,每当欣赏红丝砚时,便感觉心旷神怡,妙不可言!”相比于墨汁,用砚台磨墨的好处有很多,李文德说:“磨墨的颜色更漂亮,运笔更流畅,同时也能起到静心的作用。”谈到之所以参加2016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他表示:“砚台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青州砚不仅仅属于青州、山东,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红丝砚。”
红星宣纸
作为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宣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如今,在闻名中外的宣纸之乡的安徽泾县,红星牌宣纸独树一帜。
安徽红星宣纸河北直销处、贡轩斋文化用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左仕海认为:“红星牌宣纸因具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等特点,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郭沫若先生曾题词赞誉:“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红星宣纸在深受广大书画家喜爱的同时,还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备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左仕海表示,红星品牌在1997年进驻石家庄,二十年来,他感受到石家庄书画市场的明显变化:“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书画教育的发展等,宣纸的需求量翻倍增长。”但他也发现了人们在购买宣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懂得如何选适合自己的宣纸,不懂得分辨宣纸的真伪,缺乏购买宣纸的渠道,而往往在他店里买过红星宣纸的顾客,一般都会成为回头客,介绍朋友来购买。左仕海说:“文房四宝博览会一方面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希望通过参展的方式,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了解、选购红星宣纸。”
侯店毛笔
衡水有三绝,宫廷金鱼、内画鼻烟壶、侯店毛笔。作为其中一绝,侯店毛笔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古称象笔,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途中经过侯店村,他尝试着用兔毫、竹管为笔写成了一封家书,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照此仿制出了“蒙恬精笔”。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文申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侯店人,他16岁起拜师学艺制作毛笔,已二十余年。王文申告诉记者,当地制笔业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光绪年间,侯店毛笔制作技艺精湛,朝廷将之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民国初年,侯店毛笔更是在巴拿马赛会上赢得奖章……衡水侯店村也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
侯店毛筆选料精细、工艺考究。其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王文申告诉记者:“每一根笔需要三个环节:水盆、零活、干作,大大小小七十二道工序,繁琐而又考究。”比如选料,侯店毛笔选用的黄狼尾均为大雪过后,北京到唐山这一带的黄鼠狼的尾巴。“这个地域、这个时节的毛质最好,坚韧适度,软硬适中。”王文申说,“希望借助博览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侯店毛笔。”
武强年画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2005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武强年画协会理事李爱军告诉记者:“虽然‘年画’之称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武强年画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普遍认为应是宋元时期。”据介绍,明代初年,武强年画已有相当高的造型设计能力和镌刻水平。在清康熙、嘉庆年间,武强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当地年画的生产以县城南关为中心,辐射周围68个村庄,很多农民以年画为副业,农忙务农、农闲印画。
虽然李爱军讲起武强年画如数家珍,然而他却不是武强人:“2005年快过年的时候,一次机缘巧合,有位民间艺人在街上卖年画,我看着年画十分漂亮,就和老艺人聊起天来。”老艺人讲述了武强年画的历史、特点,讲了每幅画的含义……李爱军听得津津有味,正是这次偶遇,让他和武强年画结下不解之缘。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其题材也十分广泛,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有神像、戏出、节俗年画、农事耕作、娱乐百戏、历史典故等,品类繁多,美不胜收,使其在民间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李爱军说:“武强年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这次文房四宝博览会可以说是文化产业交流发展、相互促进的文化盛宴,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
端砚
在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也有亮相。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称赞:“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素有“三大石质名砚之一”的美誉,其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古时,端砚已十分名贵,如今随着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河北省文房四宝协会会长张晶廷介绍:“在二三十年前,端砚和易水砚的价格在同一水平线上。随着端砚分坑采集、有计划的开采等多种保护措施的实施,使人们意识到端砚的石材越来越少,从而物以稀为贵,端砚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易水砚不论石质还是雕工都属于上乘,然而却因为没有很好地抓住市场规律,进行合理、有计划的开发和保护,错失发展良机。”参加河北省文房四宝博览会的张晶廷兴奋地说:“我省的文房四宝在我国文房四宝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闻名遐迩的易水砚、侯店毛笔、迁安宣纸……希望通过博览会,讓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河北的文房四宝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省优秀的文化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