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时期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现状分析
  “留守孩子”指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被寄养在祖辈或亲友家中,常年仅靠祖辈或亲友看管的这部分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民的拼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化肥、种子和农药等农用物资涨价,农产品降低,农业利润微薄,不少男女青壮年不愿种责任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者愈来愈多,达到了最高峰。他们外出打工,却把还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留给年迈的祖辈或留给无暇顾及的亲友。更有甚者,干脆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任其过“单身”生活。现在,农村初中中“留守孩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据调查,父母都在家中的不足10%,有单亲在家的不足20%,而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的超过70%。
  对于部分“留守孩子”来说,“在校五天敌不过在家两天”,“在校十小时敌不过出校十四小时”。放学后,在回家路上逗留,或到同学家过夜,几天不回家。双休日乱跑,走同学,串亲戚,进县城上网或看热闹。而祖辈大部分都是文盲,无力辅导学生。管理不到位,怕管严了遭来儿子儿媳的不理解,孙儿孙女的怨恨。“留守孩子”与祖辈的共同语言太少,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祖辈只能管他们的吃、穿、用,无法管理学业,对他们的生活溺爱,要啥给啥,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家中,他们做作业敷衍了事,是忠实的电视观众,睡得晚,上课打瞌睡;有的甚至看黄色书刊。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部分“留守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严重影响。他们上进心差,学业普遍不好;有的胆小、孤僻、情绪低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交往;有的性格怪异、我行我素、喜怒无常、人际关系紧张;有的无视学校规章制度,打架斗殴、奇装异服、发式怪异、吸烟喝酒时有发生;有的出手阔气,好吃懒做。这一切都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对策与建议
  1.家长的关心支持
  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家长应深刻认识到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性,从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业出发,尽可能地一边从事家乡的建设,一边管理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其沿着规律化、科学化的轨道茁壮成长。
  2.社会提供较好的学习氛围
  (1)净化文化市场,刻不容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地成长。为此,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扫黄”力度,在宣传和遣责的同时进行坚决的打击。全面清理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黄色、暴力图书及音像制品,惩治黑网吧,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2)严惩引诱“留守孩子”犯罪的邪恶势力。
  学校是农村场镇人数最多的地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钱财把目光盯在学校,寻找“双差生”做“徒弟”和“眼线”,对“留守孩子”进行敲诈勒索,否则就要教训一番。“留守孩子”没有家长出来伸张正义,又不敢跟老师讲,学校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又显得力度有限,势单力薄。为此,公安部门应主动地承担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光荣使命。
  3.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1)扩大住校规模,使“留守孩子”在宁静的环境中成长。
  鉴于西部农村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学校应从自身发展出发,创造条件,向社会寻求资金,建立学生公寓,使所有“留守孩子”都能住校,避免他们闲逛、乱跑,被社会上不法人员敲诈、引诱,使其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2)掌握“留守孩子”的情况。
  “留守孩子”在广大农村初中大量存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忽视他们,或熟视无睹,或把他们等同于其他孩子。班主任可建立“留守孩子”情况登记卡,卡片应包括学生父母工作所在地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性质、经济收入状况、与家中的联系次数、学生生活情况、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与人交往、意志品质、自我意识、群体意识等内容,以便掌握“留守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教育是用爱心呼唤爱心,阳光呼唤阳光的事业。“留守孩子”的心理异常,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异常,其根本原因是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尊重,在他们内心深处,父母是“只要票子,不要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只觉得“没有钱万万不能”,而没有意识到留守农村的亲骨肉的心灵恐慌。
  (4)教师应多与他们谈心。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尊重、理解、信任,耐心聆听他们倾述和发泄内心的苦闷与烦恼,让他们在倾述和发泄中得到心理调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能较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给予启迪和疏导。相反,压抑学生的发泄和粗暴武断的批评,只会加重学生内心的压抑或甚至产生心理病变,而无助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
  (5)关心他们的生活。
  教育他们乐观地、积极地对待所处的生活环境,初步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应能力。“留守孩子”由于父母没在身边,零花钱不是每周给,而是集中拿,教师要做适时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指导计划他们花钱,合理消费,帮助他们减少或消除攀比心理。“留守孩子”往往由于监护不力,对经常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分良莠,如过电视瘾、游戏瘾,以及其他形式的无节制的玩耍等,教师应培养他们辨别和抑制不健康的文化的消极影响的能力。
  (6)教师应多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要培养他们健全的、健康的学习意识,使他们乐于学习,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消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养成勤动脑、动手的习惯,能刻苦学习,能承受学习的挫折,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7)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
  进行法制教育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抑制不良现象的诱惑,做到知法、守法、护法,把法制观念和秩序理念融入到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动中。
  我们相信,只要家庭、社会、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关心、爱护“留守孩子”,他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
其他文献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在中学阶段是一门必修科目,并且在众多的科目中处于“副科”的地位。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对生物科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在学生花时间少之又少的情况下,通过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向课堂要效率呢?以下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重视实验,培养学生观
摘 要: 感恩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道德素质之一,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自觉和奉献。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却十分薄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感恩成为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的身心和灵魂便有一种超拔。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给以介绍,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摘 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精力耗竭、热情减退等现象,这就是学习倦怠。而大学生就具有学习倦怠,在学习上存在消极的学习态度。为了解决和改进这种现象,我们对学习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从影响因素中得出相应的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习倦怠 成因 情绪    一、引言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工作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美国心
摘 要: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是以研究成果和讨论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最后结论。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如何写好结论部分、写好结论部分应注意的问题和举出具体的例子对结论和结语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和结语的比例,把论文的结论部分写好。  关键词: 科研论文 结论 结语    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论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写好结论,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要
194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指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
期刊
摘 要: 我国高师音乐函授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师资,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就目前而言,高师音乐函授教育不仅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反而落后于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现状极不利于高师音乐函授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进行高师音乐函授教育的教学管理,如何提高音乐函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