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图案中的自然世界及其生态观--从图案的题材、造型与色彩切入

来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95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表现题材的关注与选择,图案造型的组织与构建,还是图案颜色的选取与搭配,蒙古族图案无不流露出与自然表象及内在规律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表达着蒙古族对于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与虔诚信仰。万物皆美、平衡循环、原始单纯不仅是蒙古族图案中自然世界的具体审美表现,同时也是蒙古族生态观的核心内涵所指。
其他文献
国家间的金融制裁与反制裁依托于国际法律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两部分:国际金融法框架中存在的“帝国秩序”,以及金融制裁作为政策工具不违反国际法。美国利用自身在该国际法框架中的优势地位,以其国内法为依据对华采取金融制裁。现阶段美国对华制裁基本可以排除“脱钩”的可能性,以单点制裁为主,这为我国采取反制措施提供了基本坐标系,而《反外国制裁法》则奠定了我国以立法为中心的多元反制裁格局。以《反外国制裁法》为依据,我国可对特定外国个人和实体进行制裁、阻断次级制裁。依据国内法采取的行动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亦依托于国际法律框架。
随着社会变迁中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蒙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城镇化问题有着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性。文化大院是一种自娱自乐、非营利性的群众组织形式,通过民众日常音乐实践活动将传统音乐形式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作为浓缩城乡关系、蒙汉关系的载体,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大院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今已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管理并被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的重要场域。文章从蒙汉杂居民众音乐实践现实状况出发,考察城乡不同类型文化大院及组织方式,力求将现实问题与国家政策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公
艺术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时代社会意识的产物,无论是外来传入还是本土生发,艺术总会通过不同形态和方式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人文景观的形成和器物文化的创造,在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中显现着时代的影子,也不断跨越着“各安其分”的日本社会阶层。从日本市町文化的初步形成,到当代城市生活中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与空间建构,如何实现“美用一体”的理想并彰显富含民族审美意趣的造物精神,是日本至今仍在思考的问题。在复杂的市町生活中形成相对平衡的状态,此中不仅需要人的主观创造,还需要艺术背后的意义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