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iao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收治8例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采用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比较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变化、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椎管容积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7~18个月(平均13.1个月)随访.患者骨折脱位均获复位,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0.97±0.02、椎体后缘高度比为0.97±0.03,Cobb角为-0.25°±1.82°、椎管容积率为93.40%±5.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比为0.97±0.03,椎体后缘高度比为0.98±0.02、Cobb角为-0.13°±1.88°,与术后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地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充分减压椎管,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保留了未损伤的伤椎下位椎间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等中心C型臂(Iso-C)三维导航与普通透视下辅助下置入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C1LM-C2P)螺钉的准确性. 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C1LM-C2P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6例,女14例;年龄39 ~ 52岁,平均45.6岁.根据术中辅助影像技术的不同分为Iso-C三维导航组(导航组,14例)和普通透视组(透视组,16例).两组患
人物名片:张英泽,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三医院院长,河北省骨研所所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主任。
期刊
记得在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的时候,就能吃上母亲用勤劳的双手烙做的各种各样的馍馍,有时候还能吃上油炸的食品如油饼了和馓子;遇上年成好的时候,母亲也不用将辛苫喂了一年的猪卖掉,在村里找一个专门杀猪的屠夫将猪宰了,把肉分成各种不等的量,分给舅舅、姑妈、姨妈等亲戚和村里关系好的人家,
期刊
目的 探讨肌腱立体缝合法治疗指屈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62例指屈肌腱断裂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龄16~64岁,平均30.6岁;左手29例,右手33例.随机分为立体缝合法组32例(44指)和Kessler组30例(40指).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手指功能按国际手外科肌腱疗效评定法(TAM)评定:立体
目的 比较背侧双钢板与掌侧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2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31~65岁,平均50.7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4例,B3型2例,C1型5例,C2型6例,C3型1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双钢板组(采用背侧双钢板固定)11例和T型钢板组17例(采用掌侧T型钢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胫骨pil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19例22侧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15例18侧,女4例4侧;年龄19~65岁,平均39.5岁.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均为Ⅲ型.5例存在开放伤口(均为 Gustilo-Anderson Ⅰ型).本组患者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大小为1.0 cm × 1.0 cm~3.0 c
5.带有冠细胞的人类卵子这张彩色图片上的紫色人类卵子坐落在一个柱状物上。它上面包裹一层透明带状物--醣蛋白,这种物质既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又能诱捕和限制精子。两个红色冠细胞粘贴在透明带状物上。
期刊
目的 比较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以期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 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9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4组:动力髁螺钉(DCS)组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7.3±3.8)岁.解剖钢板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9.5±2.6)岁.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组24例,男13例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找到了细胞因子SAMHD1蛋白抑制骨髓细胞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机制,新研究扩展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如何对付HIV以及HIV如何逃避免疫反应的理解,从而找到阻止HIV感染或者阻止其在感染者体内复制的新疗法。相关研究发表在6月3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期刊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于2011年5月22日在广州华泰宾馆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王钢主任主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