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形容中国的服装市场是“诸侯遍地 霸主难寻”,可见,这是个很吸引投资者的市场。服装类商品作为社会消费品中的重点大类商品之一,竞争程度是愈演愈烈。
2006年,服装生产企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的情况,与此同时,尽管众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但面对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购买行为,仍然无力扭转服装市场常年以来供过于求的局面,服装价格持续看跌。
零售专家黄国雄教授曾说,“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企业”,2007年,还有很多潜在的市场值得中国企业去开发。
2006全景分析
2006年我国服装市场依然呈现较快发展势头,生产持续增长,市场供给充裕,品种丰富,销售稳步趋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较大增幅,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成了销售旺季。但是由于服装生产的快速增长以及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国内服装市场压力加大,尤其是中低档服装供过于求的局面在2006年进一步加剧,导致服装市场整体价格水平走低。
2006年,随着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的妥善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可预见性增强,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出口仍保持一定的稳健增长。但不容否认的是,2005年国内服装生产企业产量的跨越式增幅背后已经存在盲目扩大生产的现象,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同时加剧了服装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服装价格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利润受损,因此2006年服装生产企业产量增幅与2005年同期相比有所回落。
服装类商品作为社会消费品中的重点大类商品之一,其销售额的增减直接影响着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减变化。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整体繁荣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就是服装市场销售的快速增长,从另一角度分析,也说明服装零售额的增长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二者互促共增。
2006年我国服装市场的竞争程度较之往年愈演愈烈。服装生产企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的情况,与此同时,尽管众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但面对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购买行为,仍然无力扭转服装市场常年以来供过于求的局面,服装价格持续看跌。
影响2006的重大事件
消费品市场的运行态势是与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宏观政策息息相关的,服装市场也概莫能外。2006年,这些重大事件对我国的服装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国家“十一五”规划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006年作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意义重大。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促进流通业改革和发展等等,均对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2006年下半年开始加快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为这些人员消费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2006年服装市场总体看好也与这些有利于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国际贸易摩擦
2006年,在中美、中欧贸易摩擦解决以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仍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点关注和防范的对象,其中反倾销也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到国内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热情,进而冲击国内服装市场的供给量。国外的反倾销也会加剧我国服装市场已经存在的出口转内销趋势,使得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严重。例如,2006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的21种设限商品中,裤子、棉制针织衫、男式梭织衬衫等服装类商品在1、2两个月单价全面上升,且增幅明显,这与配额成本的高企有很大关系。由于配额价格太高,部分订单已转移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2月份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服装较去年同期已经减少25%。
原料市场价格波动
作为生产服装类商品的重要原料,棉花与石油的价格一直对服装市场的供求与价格有着很大影响。
2005年12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发表的《部长宣言》宣布,发达国家将在2006年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由此引发了2006年国际棉价的波动。
此外,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导致化纤主要原料严重短缺和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纤原料市场,也是最大的服装加工生产地。上游原料价格上扬直接吞噬了下游服装生产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而价格的波动则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风险。
由此可见,2006年国际棉价的波动和国际油价上涨带动下的化纤价格上涨,均影响了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对服装市场运行产生了一定干扰。
纺织服装服饰展会频繁
2006年,国内外举行的各种纺织服装服饰展会较之往年更加如火如荼。我国国内开办展会达28次,其中不乏像“第87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暨中国国际针纺织品博览会”、“第14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06服装业国际采购商大会”这样的高规格展会。在国外举办的纺织服装服饰展会达32次,我国亦有不少相关企业参展。这些展会为产品供求双方提供了交流的良机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中国服装市场发展预测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为2007年服装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和有力的政策保障,具有刚性消费特点的服装市场在2007年有望达到25%以上的增长速度。
1、供给与需求总量预测
从2006年的市场发展基础来看,2007年我国服装产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品积压的服装生产企业大多已经进行了产量调整,产量增幅势必趋缓。产量的上涨将会带动服装销售随之增长,2007年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将继续维持20%左右的增幅,而服装类商品零售占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有望超过25%。
2、价格走势预测
与服装市场销售状况变化相反,2007年服装价格受到产量继续增长的影响,将会继续表现出微弱的下滑趋势,衣着消费价格指数和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在100以下徘徊。由于服装市场上中低档服装供过于求的局面有所缓和,服装价格的降幅将缩小。
3、六大类服装市场分类预测
从市场需求状况来看,2007年我国服装市场仍然会是需求约束型的买方市场。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能否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仍将取决于自身的产品能否符合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女装风格的多样化决定了女装在面料的选用上更加丰富。鲜艳的色彩在2007年将会继续流行。国际服装休闲化潮流的经久不衰,也使得“经典+休闲”的设计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女装市场的各个领域。随着女装向低龄化延伸,女性内衣也有向低龄化靠拢的趋势,并将朝着时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女性内衣的产品功能也将更加多样,除了现在的美体功能外,健体功能也将有所发展。
童装设计水平提高的同时,质量水平也将有所提升。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消费者对童装安全性、舒适性需求的提高,使童装对面、辅料的选择更为严格,另外如可有效防范儿童夜间发生意外的反光、荧光等材料,拒油防水的纳米材料等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将成为市场新亮点。
对男装而言,由于男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较理性的特点,其对服装品质的要求普遍高于女性消费者,但是近年来男士对服装风格、款式也越来越看重,因此男性消费者的审美标准不容忽视。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运动的喜爱,为休闲服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休闲服装也将继续关注款式的设计和面料的创新,并注重与时尚元素的结合。
冬季应季服装将继续根据南北方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产品的区域差异化设计。由于参与冬季应季服装市场竞争的企业将会更多,产品重复现象必将加剧。企业除了在款式、技术上不断创新外,应借鉴女装发展经验进行市场细分。
就针织内衣裤而言,消费者对保暖性能和舒适程度的关注超越了对面料本身的重视,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也应注意这个趋势。
总之,2007年服装市场很可能将再度细分,根据年龄、职业、区域和文化等方面会出现更精准的产品定位。
4、农村服装市场更加繁荣
2007年城市服装市场将持续活跃,依然引领并决定着服装类商品销售的总体发展态势。但随着我国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农村市场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06年农村服装零售价格指数已经接近100就可以充分印证这一趋势。农村服装的需求逐渐向城市靠拢,品牌化意识加强,销售渠道也将向着正规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5、潜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虽然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市场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格局,但有效供给尚显不足,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广阔,有很多潜在市场亟待挖掘。比如大童童装、中老年服装等都是目前服装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此外,为老年人、特体、产妇和医疗等特殊需求而设计的内衣产品尽管在市场所占比例不大,但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再如,适应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场合穿着的女时装市场需求提升很快。这些潜在市场如能在2007年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对服装市场总体销售的贡献将十分可观。
总而言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2007年我国服装市场将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生产稳步增长,供销两旺。但相对于2006年服装市场的高速发展,2007年若能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保持稳健的生产经营步伐,中国服装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将优于2006年,但是发展增幅会较2006年有所降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