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素养评价,是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挖掘劳动育人价值、改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劳动素养评价实践中存在着重管理价值轻教育价值、重共性准则轻个性指标、重技能传授轻素养形成等问题.为此需要从优化评价内容、注重评价过程、突出个性特点等方面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复杂、青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决定了新时代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遵循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加强中外理想信念教育经验借鉴,在探索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科学模式中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具体生成过程中,要把握好知识教育、价值认同和信念(信仰)实践各个环节及其内在转化规律,同时注重反馈评估阶段的制度评价、效果评估和社会评价的促进提升作用.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的教育使命,两者统一在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高校要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就需要在尊重高校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主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性和课堂教学的场域性前提下,厘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践进路,遵循刚柔相济、显隐结合、守变共振、点面联动的育人原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供给面临多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实困境,也反映出培养过程中制度建设的一些短板.对此,需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下思政课改革创新所处的历史方位,统筹设计后备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体系化制度方案,激发思政课教师群体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升级,激活思政课在新阶段的改革创新.
网络空间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及时准确把握网络发展新形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局势、网络治理新趋势等,敏锐发现、科学预测和积极应对网络潜藏的变量.进一步推进网络治理体系建设,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增量,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治网与依法治网相结合,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立体化传播体系,形成发展和治理互联网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以及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以“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创新成果.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
讲好中国故事旨在回应时代命题、提升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自信.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应大力拓展民间交流平台,与官方平台形成联动效应;讲好中国故事,需注重科学把握内容精髓与适时创新讲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