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本文从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入手,研究了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侧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课程教育改革探索。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改革,练好内功,才能培育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的技能性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招生门槛的降低,中等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但在表面繁荣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仅就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提些粗浅看法。
1.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开始扩大招生,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随之发生很大变化。2000年,注册式的中招改革在全国各省开始试行,随着入学门槛取消,大量没有参加中考或历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涌入中职学校。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和教学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源质量下滑不仅表现在学生知识基础方面,还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行动与心理等方面。我校2006级学生中,入学总分高的有546分,低的只有102分,其中数学﹑英语两科成绩差异更大。面对学生群体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如仍按传统教学方法﹑统一的模式﹑同一标准要求学生显然行不通。
1.2 “双师型”教师缺乏
职业学校教师大多受过良好的学科教育,数理逻辑﹑语言智能十分发达,而他们面对的恰恰是数理逻辑﹑语言智能非常薄弱的学生群体。教师注重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如听天书,昏昏欲睡。老师迁怒学生,认为“孺子不可教”;学生厌烦老师,认为老师“只管播种,不管收获”,师生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情绪日益高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老师大多是学科型的,原有的教育观﹑学生观没有改变,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型的授课方式。由此看来,职业学校最欠缺的就是“双师型”教师。
1.3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仍是学科型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都是学科型的,还没有形成一个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只是高中课程的简化版,许多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教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内容重复繁琐,对实践环节没有明确﹑统一要求,这种“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必然会限制职教教学质量的提高,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1.4 实训条件的限制
中职教育专业课的实施主要是以实训的方式进行,必须以良好的实训条件作为基础,不仅需要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实训教学的设备,还需要能满足与班级学生数量相适应的实训设备。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特别是我们民族中专学校,实训设备缺乏,数量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教学很难开展,有些实训甚至变成示范教学,一些实训甚至无法开展,只能纸上谈兵。
1.5 现行教学管理模式限制
教学管理既是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和秩序地进行的保证,又受到教学活动规律和教学条件的双重制约。因实践条件的限制和课程综合化的困难,与职业教育规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便难以真正形成,没有与职业教育规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课程改革便很难迈开步伐。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教学要以实训为主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具有多元的特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不同于学科教育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构筑的是条件反射回路而不是逻辑理解回路。目前,中职教育以备﹑教﹑辅﹑改﹑查的学科式管理模式来管理,既不能适应综合课程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多元特性的要求,又不利于学生条件反射回路的构筑。因而,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制约了中职教学改革。
2.新形势下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为开设课程,并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上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而是以理论课的应用性,技术课的实用性。如会计专业要求学生既要学习“基础会计”、“企业会计”、“统计”、“工业会计”、“计算技术”,又要求学生进行出纳、会计模拟实习和实训,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经济法基础”、“税收基础”、“财务管理与分析”等。
2.2 按模块的形式组合课程
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对课程进行分类组合成若干个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教学目的明确,有利于职校以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速度;有利于通过调整相应的模块,使职校培养的毕业生更贴近需要,一般可把课程分为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技能模块。如电子专业:“电工基础”、“计算机”、“数学”、“英语”为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技能模块可调整为“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电器音响设备及维修”、“电视机原理及维修”、“新型洗衣机原理及维修”,组成活动模块。
2.3 文化课的课程改革与教学
职校的学生由于文化课的差异导致自信心低下,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文化课差距主要集中在数学与英语的学习上,对大多数职校生来说他们主要出路就是就业,而高深的教学内容和繁杂的英语语法学习对提高就业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在文化课的设置上可以缩减课时,增加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课程课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的综合能力。
2.3.1 英语课可以试用弃繁难的语法教学,编制常用英语口语教育,增加英语常用口语教学
2.3.2 数学课也要主动降低教学要求,删减繁难内容,结合各专业实际需要进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2.3.3 增改通用技能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压缩文化课课时的同时增设一些通用技能课程,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书法课程,音乐文艺课程,普通话课程,计算机课程,礼仪课程
2.4 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调整
专业课设置包含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结构以及训练程序。专业课的内容要突破学科本位,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职业分析等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行课程综合化。要将有关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进行综合归类,实行模块式教学。课程安排中要避免“先理论,后实验,再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课程模式,实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并进。技能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要加强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工作岗位的通行证,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和职(执)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课程内容的等级证书,以实现“多证在手,就业不愁”。
2.5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是教学的工具,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优秀的教材既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又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教材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其内容和结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能力结构和情感结构。目的性原则是编写教材最根本的原则。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还要体现“浅”、“用”、“新”。“浅”是指理论上要“浅”,要避免繁琐理论的论证和复杂公式推导;语言叙述上要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便于自学;编排上要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用”就是教学内容要实用、有实效;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的过程,技术上要有可操作性,具有“吹麸见米”的功夫。“新”就是要吸收现代生产中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摒弃过时的陈旧的内容。
2.6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设施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实验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用于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的经营管理设施。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应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符合从业人员实际需要的训练性实训设施建设。
不难看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设施,与课程改革一样,要针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为推进行动导向等有利于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服务,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以解决“为什么这样干”的验证性实验设施为辅。
2.7 转变评价观念,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必须坚决改变传统教育单纯用分数对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动个体进行线性或平面优劣评价的观念或做法。这种评价本质上是对人的完整性、丰富性的一种否定,是对人的潜在力量的表面化理解,是对人的发展无限性的一种忽视和低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智能差异性,是对“多元智能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一种否定。显然,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要由单纯教育内部评价机制向社会评价与教育内部评价相结合的机制转变”。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就会得到企业的好评;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部门、行业及协会等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等级差别的有效证明,自然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参加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表现如何,实习效果如何还需得到企业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客观评价;学生就业早、专业对口、岗位好、工作稳定、有选择、起薪和满意度高,自然会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评价,职业教育便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诊断性功能(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励性功能(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控功能(使教学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都得到发展)。
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还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及需改革。只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必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关键词】中职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招生门槛的降低,中等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但在表面繁荣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仅就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提些粗浅看法。
1.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开始扩大招生,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随之发生很大变化。2000年,注册式的中招改革在全国各省开始试行,随着入学门槛取消,大量没有参加中考或历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涌入中职学校。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和教学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源质量下滑不仅表现在学生知识基础方面,还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行动与心理等方面。我校2006级学生中,入学总分高的有546分,低的只有102分,其中数学﹑英语两科成绩差异更大。面对学生群体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如仍按传统教学方法﹑统一的模式﹑同一标准要求学生显然行不通。
1.2 “双师型”教师缺乏
职业学校教师大多受过良好的学科教育,数理逻辑﹑语言智能十分发达,而他们面对的恰恰是数理逻辑﹑语言智能非常薄弱的学生群体。教师注重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如听天书,昏昏欲睡。老师迁怒学生,认为“孺子不可教”;学生厌烦老师,认为老师“只管播种,不管收获”,师生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情绪日益高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老师大多是学科型的,原有的教育观﹑学生观没有改变,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型的授课方式。由此看来,职业学校最欠缺的就是“双师型”教师。
1.3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仍是学科型
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都是学科型的,还没有形成一个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只是高中课程的简化版,许多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教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内容重复繁琐,对实践环节没有明确﹑统一要求,这种“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必然会限制职教教学质量的提高,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1.4 实训条件的限制
中职教育专业课的实施主要是以实训的方式进行,必须以良好的实训条件作为基础,不仅需要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实训教学的设备,还需要能满足与班级学生数量相适应的实训设备。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特别是我们民族中专学校,实训设备缺乏,数量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教学很难开展,有些实训甚至变成示范教学,一些实训甚至无法开展,只能纸上谈兵。
1.5 现行教学管理模式限制
教学管理既是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和秩序地进行的保证,又受到教学活动规律和教学条件的双重制约。因实践条件的限制和课程综合化的困难,与职业教育规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便难以真正形成,没有与职业教育规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课程改革便很难迈开步伐。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教学要以实训为主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具有多元的特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不同于学科教育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构筑的是条件反射回路而不是逻辑理解回路。目前,中职教育以备﹑教﹑辅﹑改﹑查的学科式管理模式来管理,既不能适应综合课程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多元特性的要求,又不利于学生条件反射回路的构筑。因而,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制约了中职教学改革。
2.新形势下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为开设课程,并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上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而是以理论课的应用性,技术课的实用性。如会计专业要求学生既要学习“基础会计”、“企业会计”、“统计”、“工业会计”、“计算技术”,又要求学生进行出纳、会计模拟实习和实训,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经济法基础”、“税收基础”、“财务管理与分析”等。
2.2 按模块的形式组合课程
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对课程进行分类组合成若干个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教学目的明确,有利于职校以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速度;有利于通过调整相应的模块,使职校培养的毕业生更贴近需要,一般可把课程分为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技能模块。如电子专业:“电工基础”、“计算机”、“数学”、“英语”为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技能模块可调整为“家用电器技术基础与维修技术”、“电器音响设备及维修”、“电视机原理及维修”、“新型洗衣机原理及维修”,组成活动模块。
2.3 文化课的课程改革与教学
职校的学生由于文化课的差异导致自信心低下,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文化课差距主要集中在数学与英语的学习上,对大多数职校生来说他们主要出路就是就业,而高深的教学内容和繁杂的英语语法学习对提高就业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在文化课的设置上可以缩减课时,增加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课程课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的综合能力。
2.3.1 英语课可以试用弃繁难的语法教学,编制常用英语口语教育,增加英语常用口语教学
2.3.2 数学课也要主动降低教学要求,删减繁难内容,结合各专业实际需要进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2.3.3 增改通用技能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压缩文化课课时的同时增设一些通用技能课程,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书法课程,音乐文艺课程,普通话课程,计算机课程,礼仪课程
2.4 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调整
专业课设置包含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结构以及训练程序。专业课的内容要突破学科本位,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职业分析等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行课程综合化。要将有关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进行综合归类,实行模块式教学。课程安排中要避免“先理论,后实验,再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课程模式,实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并进。技能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要加强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工作岗位的通行证,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和职(执)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课程内容的等级证书,以实现“多证在手,就业不愁”。
2.5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是教学的工具,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优秀的教材既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又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教材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其内容和结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能力结构和情感结构。目的性原则是编写教材最根本的原则。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还要体现“浅”、“用”、“新”。“浅”是指理论上要“浅”,要避免繁琐理论的论证和复杂公式推导;语言叙述上要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便于自学;编排上要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用”就是教学内容要实用、有实效;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的过程,技术上要有可操作性,具有“吹麸见米”的功夫。“新”就是要吸收现代生产中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摒弃过时的陈旧的内容。
2.6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设施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实验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用于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的经营管理设施。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应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符合从业人员实际需要的训练性实训设施建设。
不难看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设施,与课程改革一样,要针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为推进行动导向等有利于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服务,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以解决“为什么这样干”的验证性实验设施为辅。
2.7 转变评价观念,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必须坚决改变传统教育单纯用分数对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动个体进行线性或平面优劣评价的观念或做法。这种评价本质上是对人的完整性、丰富性的一种否定,是对人的潜在力量的表面化理解,是对人的发展无限性的一种忽视和低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智能差异性,是对“多元智能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一种否定。显然,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要由单纯教育内部评价机制向社会评价与教育内部评价相结合的机制转变”。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就会得到企业的好评;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部门、行业及协会等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等级差别的有效证明,自然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参加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表现如何,实习效果如何还需得到企业工人师傅或技术人员客观评价;学生就业早、专业对口、岗位好、工作稳定、有选择、起薪和满意度高,自然会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评价,职业教育便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诊断性功能(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励性功能(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控功能(使教学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都得到发展)。
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还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及需改革。只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必将迎来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