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涵盖的爱国情感

来源 :教育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通过对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的介绍,使学生对传统民俗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清明节的习俗和意义; 爱国情感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如果对祖国的历史了解愈深,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包括应包括:文学、民族音乐和戏剧、国画、书法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春节(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各种民俗等。本文通过对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的介绍,使学生对传统民俗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先和英烈的缅怀之情,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升华的情感。
  清明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清明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又是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是一个特别的节气;清明还是一个踏青游玩、富有特色的节日。
  一、清明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既点明了清明时节江南春雨绵绵的气候特征,同时更凸现了清明节是一个追悼先人、祭扫新坟、悲痛伤感的祭祀节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祭祀的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而寒食节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一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食冷菜,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相传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后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就逐渐变成清明扫墓了。
  甘肃人有句俗语“清明纸烧在坟上,十一(农历十月初一)寒衣送在门上”,这说明清明节的祭扫仪式是必须到莹地去举行的。按照旧的习俗,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枝插在坟上,然后供上酒食果品等物品,叩头行礼祭拜,并在坟顶用土块压上一张烧纸,叫做“挂钱”,表示已给先人上过坟了,最后同族人聚在一起,吃掉酒食回家。“早清明,晚十一”,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扫墓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很少有人去扫墓,而我们甘肃的大多数地区则选择在寒食节去扫墓。
  就清明祭祀的食品而言,全国各地也各有千秋。青团是上海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供品;陕北的榆林和延安至今流传着节前蒸“子推馍”的习俗:甘肃人则习惯用白面蒸小馒头,一般是12个或24个,蒜拌豆芽菜是甘肃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菜肴,也许是希望能够给家庭带来生机吧!改革开放后,社会习俗有了很大变化,祭祀的食品已不再有限制,各种时令水果和美食应有尽有。
  二、清明是一个特别的节气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时间是在春分之后。这时大自然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了。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阳气也是清新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春光明媚、春雨飞洒,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而且这时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所以清明节也叫作“植树节”。
  三、清明还是一个踏青游玩的节日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不断改进,现在的清明上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踏青赏景,族人聚会,兼而有之。“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踏青郊游的生动描绘。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文娱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生离别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万物复苏、天清地明、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还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它们飞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3]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它的历史很古老,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4]
  插柳、戴柳。中国北方有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些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为三大鬼节之一,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以避邪了。[5]
  清明节是踏青扫墓、悲痛伤感的祭祀节日。人们要扫祖墓、祭祖先、悼亡灵,如今也是祭扫烈士陵园,进行植树造林,开展传统教育的日子。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子推馍”加深了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清明时节的大自然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踏青则是珍惜大自然的生机。到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当一个流经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款款来到时,我们看到的是沉淀在一抹抹衰草背后的历史烟云。2008年,当清明节第一次进入国人法定节日的时候,开始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内涵。
  清明节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对祖先和英烈的缅怀纪念,而且有着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升华。发扬光大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经典文化,更成为当代人尤其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名言》
  [2] 杜牧《清明》
  [3]~[5] 部分资料来自中国网2006年04月3日发表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一文
  收稿日期:2014-04-24
其他文献
【摘 要】文中通过结合文本知识、联想比较、利用名人疑事和开展创造活动等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关键词】质疑方法; 联想比较; 名人疑事; 实践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质疑方法加以指导的。  一、结合文本知识,指导学生
期刊
【摘 要】有效地提高中考语文复习效率要瞄准新版课标、读透中考说明、咬紧实际问题。提高针对性、加强指导性、增强趣味性、注重实效性是上好中考语文复习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考语文; 针对性; 指导性; 趣味性; 时效性  有效地提高中考语文复习效率要瞄准新版课标、读透中考说明、咬紧实际问题。提高针对性、加强指导性、增强趣味性、注重实效性是上好中考语文复习课的关键所在。  一、提高针对性。  首先
期刊
【摘 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一、朗读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朗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四、朗读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五、朗读有利于锻炼胆量,增强自信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朗读: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二、把握内容,诱发情感想象;三、激情范读,掌握基本技巧;四、尊重个性,进行朗读评价;五、形式多样,开展朗读活动。  【关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但“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同时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点做起:  一、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感化学生  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向师性。
期刊
一、课题的确立及其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过去我们在强调教育功能和途径时,比较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对“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则不太重视,其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
期刊
时下,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中小学各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2000年11月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而在2001年教育部颁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从体制到内容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用优秀的、经典的、先进的文化培育塑造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高素质公民。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通过诵读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突出人本思想,创建和谐社会,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
期刊
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说话、写话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语言,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而且能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写话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难题,有些学生往往草草数语,而且前后不相连贯。这样,写作水平很难提高。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水平呢?  一、在平时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能力,除了要抓好识字教学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期刊
【摘 要】听力是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听力能力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笔者结合实践分析了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听力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英语; 听力; 现状; 弊端; 策略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革的深入,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听说教学远远落后于读写教学。高考试卷中听力部分比重较大,对高中学生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如果只是在作文课上单纯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习作训练,就很难“贴近学生实际”,而“让学生易于动笔”,更是心有余却力不足。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就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仿写中内化,奠定创作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