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发展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背后逻辑与作用机制

来源 :金融理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微企业融资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作为老话题,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已经形成共识;作为新话题,如何利用数字金融解决原有金融支持存在的一些短板和难题,是研究的新领域,我们需要探讨背后的逻辑,更加细化地讨论数字金融如何支持、怎样支持、为什么支持中小微企业.基于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厘清基本概念,明确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的目标选择;其次分析中小微企业存在的痛点及各种金融需求;再次全面梳理我国中小微企业金融供给的多层次机制,从供给侧梳理现有的金融资源;最后分析数字金融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中的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享受着信息高度流通带来的便利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金融信息泄露乃至被滥用的风险.实践中,刑法与各部门法对公民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尚未协调统一、衔接融洽,导致在面对滥用公民个人金融信息案件时,法律适用时有产生缺位或错位现象.因此,基于权利保护平等性、个人隐私权的重新释义、刑法成文法主义与明确性原则的要求,以及域外刑事立法及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个人信息的扩张保护现状,滥用公民个人金融信息行为应当被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规制逻辑及路径上,应转变“源头治理”的立法思路,并以刑法谦抑性原
商业可持续性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金融机构需对其拥有的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中小银行的高效经营是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运用三阶段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主要的农村中小银行效率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并对其未来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农村中小银行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质效.研究发现,农村中小银行的综合经营效率尚未达到最优水平,内外部治理水平较低并制约了自身发展.此外,本文将作为“边
本文从尾部风险溢出视角出发,运用TENET模型,搭建了我国金融体系总体、部门间和机构间的风险溢出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和释放过程,因重大事件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如果重大事件由宏观经济发展或市场效应所致,危机发生前的网络关联性会显著增强;如果重大事件由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所致,危机发生后的网络关联性会显著增强.(2)在尾部风险关联网络拓扑中,证券业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最强,风险网络中心性最突出;而银行业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最强.(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脱实向虚”现象日趋严重.本文基于FWTW资金流量表构建金融“脱实向虚”代理指标,采用2003—2018年跨国面板数据探究金融“脱实向虚”对一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脱实向虚”会显著抑制一国技术创新水平,且对创新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的负向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模型显示,资金错配以及人力资本错配是金融“脱实向虚”影响技术创新的两条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表明,发展中国家金融“脱实向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相较于发达国家更加显著.鉴此,我国应防范化解金融资金“脱实向虚
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社会信用是影响银行经营行为的重要因素.为验证地区社会信用与银行合规经营的内在关联,本文选取中国295个城市的社会信用和银行合规经营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社会信用对银行合规经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社会信用水平越高,银行经营越合规;不同类型的银行受到地区社会信用的影响存在差别,相比大型银行和总部同地的银行,中小型银行和总部异地的银行受到地区社会信用的影响更显著;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地理距离、银行业竞争程度、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地区政府环境等对地区社会信用与银行合规经营的关系均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挥了资金归集、结算、监控和为集团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处置机制尚未建立,高风险财务公司的处置缺乏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引,容易造成处置低效,甚至可能引发次生风险.我国首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L财务公司的破产重整,基本形成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处置机制的雏形.本文深入分析了L财务公司风险的特点、风险爆发的根源及传染路径,并从L财务公司的处置实践中总结了关于处置目标、处置原则、处置主体、处置基础和处置路径方面的经验.最后,本文提出构建我
本文构建了涵盖经济实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2011—2018年我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数字金融从多个维度促进了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更换被解释变量后依然稳健.具体而言: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途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说明,对于人力资本较高的城市以及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较好的一、二线城市,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面影响更加明显;从空间溢出效应看,
2021年12月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稳中趋松越发明朗.本文主要分四个层次对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进行展望:一是货币政策宽松的必要性之来源;二是货币政策宽松的工具如何使用,并对降准、降息的空间进行定量评估;三是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如何打开;四是货币政策宽松基调之下,人民币汇率将如何助力调节货币政策的内外平衡.结论是: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兼具宽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款准备金率仍有1~1.5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降准,即可带动实体经济付息压力下降;而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以类似2016
碳金融的发展有其科学基础.我国发展碳金融理论框架设计的前提条件是从国情出发,设计时要兼顾“加减法”.碳金融发展需要处理好碳金融公益性与金融逐利性的关系,统筹国内外碳金融发展并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以雄安新区为例,讨论碳金融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之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发展的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在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区域、城乡、产业、企业的协调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