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鄂伦春族史诗,铸就民族文化灵魂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32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鄂伦春族摩苏昆,即鄂伦春族史诗。鄂伦春语是其根基,主体的记忆和生命是其载体,狩猎生产、萨满信仰、森林生活是其文化生态语境,蕴含鄂伦春人敬畏自然、挚爱家园、勇敢坚韧、豪爽达观的民族精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莫宝凤终其一生为鄂伦春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与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在访谈中讲述鄂伦春族史诗的起源、传承与创新,强调鄂伦春语在摩苏昆传承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鄂伦春族;史诗;生命;文化记忆;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BZW180);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资助项目“满-通古斯语民族说唱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项目编号:LBH-Z15190)阶段性成果。
  引言
  鄂伦春族摩苏昆国家级传承人莫宝凤生于1936年12月,女,鄂伦春族,逊克县新鄂乡人。2008年1月,她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莫宝凤的说唱艺术作品现已出版《英雄格帕欠》《莫日根和三个妻子》《努敖闹乌娜吉姑娘》《孤女姑娘》《孤儿依波欠》《双飞鸟(的传说)》等。2013年12月27日,莫宝凤因病辞世。她为鄂伦春族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2年8月10日,笔者参加逊克县新鄂乡第21届古伦木沓节,有幸采访了莫宝凤。她当时坐着轮椅,说话有些不太利索。莫宝凤并没有为笔者表演说唱,而是派人将自己的外甥女孟淑英叫过来,一是现场学习和传承,二是共同配合笔者采访。莫宝凤讲述鄂伦春族史诗起源于日常生活的讲故事与唱歌,介绍摩苏昆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令笔者遗憾一生的是,莫宝凤邀请笔者当晚住在她家,因为她半夜会想起故事唱起来,让笔者跟着录像。但笔者想等她的身体恢复了,再来采录文本,而今只能后悔而心痛地在出版物中查找说唱作品。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对话与交织一生只此一次,凸显抢救与保护民族文化的紧迫性。
  一、鄂伦春族史诗源自日常生活中的讲故事及唱歌
  莫宝凤(以下简称莫):晚上,他们正好摩苏昆演出。
  王丙珍(以下简称王):我那天录了您儿子杜贵良在新生乡的表演,报幕员说是新的摩苏昆作品。
  莫:我们新编的节目。2009年8月,我们在第四届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时候,演的这个节目。我们就是稍稍改动了一下,人员增加了。原来就七个人,因为那么大的舞台,六七个人显得特别的旷。正好他们也想去参加活动,我们把这些人都组织上台了,整的就是情节剧,很情节的那种。
  王:你们也应该像白银纳那样有个艺术表演团就好了,他们就是固定的整体。白银纳民间艺术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了,他们这次在漠河演出了40天,每天每个人一百块钱,就是聘他们去演出的,也挺好的。摩苏昆表演原先是一个人吗?还是像现在一样的多人?它的形式有什么变化吗?
  孟玉兰(以下简称孟):摩苏昆不在于人多人少,也不在于是不是大而全。
  莫:我也是通过她们问,你也是问,跟我问的人这么说,你还能学不少。摩苏昆形式不一样的,你看有的就是即兴,比如说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唉,突然想起来了,就可以来一段了。有时就是以对歌的形式,就是闹着玩。比如说你唱这个啊。我说你或者骂你两句,就是开玩笑似的。我骂你两句,他也可以骂你两句,就是对话那种,听起来特别有意思。有时,就是谁讲故事啊,讲完故事呢,大伙乐得特别有意思,这以后,随时就能唱出一个歌来。有时,就他一问一答,一个问,另一个就可以马上答,这个歌就出来了,摩苏昆是这种形式。
  王:摩苏昆形式是说和唱吧?您说是说唱艺术还是像史诗似的?因为说唱艺术属于曲艺,曲艺包括说书、小品、相声、戏剧等,但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宏大叙事。您说摩苏昆归入哪一类呢?
  莫:对,摩苏昆就是说唱嘛,它应该不是史诗这一类。它就是一个说唱,具体的怎么分类呢?那就是国家的事了。
  王:我在书上读的,摩苏昆是说唱两个部分。说是主要说情节;唱是主要唱内容,您说对吗?
  莫:对呀。比如说这次我们演出的这个摩苏昆就这样,我那有一段歌词,比如这一段是鄂伦春族歌曲,它具体的先是汉字的情节解说,然后就是用鄂伦春语的唱词。我那个作品有,我前段时间给它印出来以后,我给我们乡长送去,我说假如有人要问你这个歌。实际上,这个情节剧就是一个大故事,在大故事里头,我选了这么一段情节,就这么一段情节,把这个情节改编成摩苏昆说唱了。要不,我说这个故事挺伟大。
  王:史诗就是伟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孟:原来我对摩苏昆也不是很了解,因为我平常也不是很参与。我姨那时候一直想教我,我好像学不学都无所谓。但这次我姨出现这个病况以后,我就想那时候她那么教我,我都没想学。我那时候真的怕别人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好像应该是年轻人的事!
  王: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一个老人去世带走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东西,因为一下子就有断层了。
  孟: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组对我姨这个病关心,我姨生病以后,别说我姨压力也很大。他们也是特别遗憾,我总觉得重视还是好吧,他们也很着急,因为断层了。中央民族大学来搞问卷的时候,问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事,說是今后的状况。当时我就说了,国家级的传承人现在病了以后,她也着急。
  王:2006年5月,摩苏昆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11月,中国申请伊玛堪为世界级非遗。申遗成功后,黑龙江省马上出版了好几本书。摩苏昆和赫哲族伊玛堪是一样的,咱们将来也有机会。
  孟:赫哲族伊玛堪是世界级的?
  莫:你看多么重要!
  王: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人口少的民族越受到关注。全球化特别注重的内容就是口头语言,因为每天都有好几种语言消亡,大多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世界教科文组织特别注重没有文字的这种口头流传的文学,我个人觉得物质文化倒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它只是文化符号。   莫:说唱的就是无形的东西。
  王:陈志猛没有具体地谈摩苏昆,还有十八站的孟佳讲摩苏昆另外的名称叫“达利温②”(dariwen)。她说达利温就相当于你们的摩苏昆。但我不懂鄂伦春语,是不是一样的?
  莫:Dariwen?不一样。
  孟:不一样。自从摩苏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各个地方都想搞一个名堂。嗨,就想搞个名堂。
  三、结语
  总之,史诗就是民族的历史之歌,口述文学即口述历史,尤其是对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鄂伦春族史诗以说唱的形式承载了鄂伦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鄂伦春族摩苏昆传承人莫宝凤是伟大的,不仅用记忆传承鄂伦春族史诗,而且铸就民族文化灵魂。此口述文学源自传承主体的文化记忆,个人的文化记忆是以生命为载体的,“我们几乎可以将死亡称为文化记忆产生的原始场景。”[1]在人类生命的循环往复中,个体的文化记忆又在群体的记忆文化中得以存储、延续和发展。此外,在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主体间性的口述与对话,研究主体不仅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被传承主体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体验到本真之美、纯朴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与生命之美,“无论口述史采访的动力和成品是什么,口述史采访本身就是其他一切的基石”。[2]田野调查是与时光赛跑的语言、生命、记忆与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尚需且行且留且记且思且珍惜。
  鄂伦春族史诗依靠传承人的口述方式代代相承,其核心元素是语言、生命与记忆。当鄂伦春语已淡出日常生活,口述文学自然变成了注释或注解,相对于活态的口传与记忆文化的本质而言,书写、图像与数字化不过是固定的、僵死的、无生命的记录方式。一部口述作品一步一步地转变为文字的过程,即民族语言与文化记忆渐次在日常生活中淡出的过程,凸显民族语言和文化传承的濒危与价值。在全球化视域下,人类文明已步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狩猎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早已超越地域或民族,达成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注释:
  ①被访谈人:莫宝凤(1936.12.15-2013.12.27),女,鄂伦春族,逊克县新鄂乡人。陪同人:孟玉兰即孟淑英(1962.5.1~)女,鄂伦春族,逊克县新鄂乡人。访谈人:王丙珍。访谈时间:2012年8月10日。访谈地点:黑河市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被访谈人家中。
  ②达利温,鄂伦春语,呼玛河流域鄂伦春人用语,说唱。
  参考文献:
  [1]扬·阿斯曼,金寿福,黄晓晨,译.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6.
  [2]唐納德·里奇,宋平明,左玉河,译.牛津口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作者简介:王丙珍(197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北方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古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人们总说,后世的西方文化就是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对欧洲的历史文化方方面面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后期的衰败,使整个西方文化进入到了中世纪时期,在西方社会眼中,文史学家绝不愿回忆的“黑暗时代”。而在我看来,古希腊文化这颗耀眼星辰的陨落,是偶然,也是必然,历史发展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但现今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有所总结古希腊文化衰败的
【摘要】佛山祖庙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文化根脉,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佛山的民间信仰中心;作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如何保护好祖庙古建筑群及其珍贵的文物遗存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佛山祖庙文物遗存的特点及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文物遗存保护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佛山祖庙;文物遗存;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佛山祖庙位居佛山城市中心腹地,始建于北宋元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书法中“象”“意”“法”的哲学渊源,并通过对《礼器碑》《开通褒斜道碑》中的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探索临习这两个作品的正确方法,并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找到临习碑刻的恰当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象;意;法;碑刻;临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哲学里的“象”不同于西方哲学里的“象”是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沟通自然与人的桥梁。“象”具备了一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词、流行语。中日韩三国作为邻国,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在政治、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多共性。本文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的社会现象及背景,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各国产生的新词、流行语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关键词】新词;流行语;中日韩;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就业难”问题凸显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工作岗位骤减,“就
【摘要】徐州琴书属于我国曲艺中的琴书类,是全国三大琴书之一。随着现代社会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受西洋管乐等因素影响竞争,徐州琴书出现了从事徐州琴书相关活动的专业人员较少、受众群体较少等现状。本文以琴书作品《丹桂飘香》为例,结合发展与传承等方面进行讲述与研究。  【关键词】徐州琴书;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徐州琴书的表演形式  徐州琴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与别
【摘要】石寨山型铜鼓是铜鼓发展的成熟期。石寨山型铜鼓在万家坝型铜鼓乐器、礼器的基础上上升为国之重器,统治阶级既将其陈列于庭彰显其权势和财富,又作为祀神乐器威慑民心。石寨山型铜鼓传至广西,与楚汉和当地音乐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骆越礼乐文化。  【关键词】乐器性能;铜鼓乐;功用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万辅彬教授在综合比较自古至今的各种铜鼓分类法的基础上,运用铅同位素
【摘要】在全面推动高校应用型课程项目导入的教学改革下,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本文根据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分析、探索教学与实践过程,总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规避的问题与启示,为应用型课程项目教学法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培养;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项
【摘要】以女性人物为主题的唐传奇中,爱情总是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于爱情的描述,使女性形象塑造变得更为鲜明。贵妇、大家闺秀、侠女等不同身份的女性都在爱情中获得了成长,克服了封建礼教,最终实现对爱情的领悟。本文选取了《莺莺传》《李娃传》和《聂隐娘》三部作品為例分析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唐传奇;情感角度;女性形象;《莺莺传》;《李娃传》;《聂隐娘》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
【摘要】南通蓝印花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制品,其早期印染技艺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但真正成型于宋朝,并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四大名绣风靡中国,南通蓝印花布以其独特又鲜明的艺术特色在百家争鸣的织绣印染中一枝独秀,并由江南传至北方,影响范围非常大。当代南通人对蓝印花布印染工艺仍有着较好的继承和发展,南通已成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首批国家级
【摘要】非物质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富有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文化氛围,云南省西双版纳基诺族和楚雄彝族都属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传承、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的进程中有较大差距,文章主要从西双版纳基诺族和楚雄彝族的基本情况比较入手,通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非遗项目的挖掘和完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民族节庆的参与主体及影响范围等四个层面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