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将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某种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自主的感受、欣赏以至热爱上语言文化的魅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下面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转变观念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二、遵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凡是被选人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遵循“密切聯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其他文献
目的:中药治疗肝癌为我国的一大特色。通过与氟尿嘧啶对比,观察中药消癌平注射液(XAP)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生存质量及肿瘤生长的影响,判断消癌平注射液是否具有抗癌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荷H22型肝癌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XAP低、中、高3个剂量组(10g/kg·d,20g/kg·d,40g/kg·d),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组及阴性对照(生理
目的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临床中常见的疑难病症,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本研究回顾性探讨我院十年来门诊以不明原因发热查因收住院的患者的病原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包括腺体和间质在内的具有生长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其最常见的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践行,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种对话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  关健词:新课程 初中政治 参与教学  政治课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了。高中语文教学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才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高效
摘要:面对英语课堂频繁发生的错误,我们要处之泰然,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的为教学服务。英语课堂的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纠错  一、纠错的前提  按照新课程理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的纠错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教师要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从而实现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教师采用的纠错方式既要
摘要: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有效的经营一个班级对学校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班安方能校安”。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  一、实施自我管理的主要做法  “班级荣辱,我的责任”,有效
摘要:学校教育工作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体,美育则是架设在学校教育工作与众多学科间的一道桥梁,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育是实施德育的桥梁,是德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德育是养成个体的品质、思想、行为,它所要承担的是受教育者理性的教育内容。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的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及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与陶冶,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使美育得
摘要: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能力 兴趣  “创新是一个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又给语言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困惑,如语文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问题、选修课程服务主体问题、选修课程评价公正性问题。新困惑又在滞碍着课程改革实践。因此,审视选修课程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人文教育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反思,就显得成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革  1、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就由知识本身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