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进程改革成效及其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启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99年欧洲各国教育部长发布博洛尼亚宣言至今,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尤其以欧洲高等教育制度框架的构建力度最大。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可以由此获得借鉴。
  
  从1999年以来的10年间,欧洲以博洛尼亚进程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的区域整合,成效显著:构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制度框架,以及欧洲高等教育学位体系的总体学位资格框架;确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准则和指导原则;确立了欧洲终身教育体系资格框架,为建立知识欧洲提供了制度保障;采用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和文凭补充说明作为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工具手段。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特别是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提供了启示。
  
   博洛尼亚进程10年成效显著
  
  1.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学位资格框架,全面实施3级学位结构改革
  2005年,卑尔根会议采纳了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学位资格框架(FQ-EHEA)的初步构想,根据学习的结果和掌握的技能将其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阶段,承诺到2010年博洛尼亚进程的各成员国将参照其形成国家学位资格框架(NQFs)。截至2009年,博洛尼亚进程的所有签约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开始实行新的博洛尼亚学位结构,大约1/3的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已经正式构建了国家高等教育学位资格框架,有5个国家完全完成了这项改革,并且建立了与欧洲高等教育区总体学位资格框架可以衔接的自我认证标准。
  截至2009年4月,除了医药、建筑工程等学习年限较长的学科领域之外,博洛尼亚进程的所有签约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开始实行新的学位结构,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学士和硕士学位结构已经初具模型,“3 2模式”为普遍采用的模式;第二,职业教育与博洛尼亚学位结构和终身学习体系衔接,已经引起了重视;第三,博士教育纳入博洛尼亚改革进程,成为联系欧洲高等教育区与欧洲研究区的桥梁;第四,欧洲联合学位(由两所及两所以上高校合作培养并授予学位的改革举措)在博洛尼亚进程中被寄予最高期望,已在欧洲各国广泛实施,正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进。
  2.建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1999年以来,博洛尼亚进程各签约国举行的历次部长会议上,都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为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逐步从高校、国家层面扩展到欧洲区域。在实践层面,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贯彻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指导原则(ESG)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目前,所有成员国都开始执行这一标准,高等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了明显改善,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质量保障互认得到加强,且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第一,高校内部常规性质量保障活动更多,范围更广;第二,越来越关注质量文化建设,强调信息共享、学生参与、国际化;第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活动更加强调高校自主权。随着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参与者的范围越来越广。欧洲高校也越来越意识到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必要性,更加倾向于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而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则倾向于对高校的限制越来越少。
  3.采纳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ECTS)和文凭补充说明(DS),为区域内流动创造条件
  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打通欧洲学分体制,促进学历相互承认,鼓励欧洲学生到其他欧洲国家学习深造,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欧洲学生的流动,加速知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进步。2000年以来,欧洲各国广泛运用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并开始运用立法的手段促进其有效实施。博洛尼亚进程的所有签约国都积极采纳和实施了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或者是建立了本国的学分系统,可以与之进行比较和兼容。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成为各国学分系统的基础。
  文凭补充说明是一种便于资格互认的文凭说明书,其作用是保障学历文凭以及资格证书的国际互认的透明性和公平性,对学习者完成的学习的性质、水平、内容和学习结果提供一份丰富而完整的数据。截至2009年,博洛尼亚进程的所有签约国中除了乌克兰,全部实施了文凭补充说明,多数高校的毕业生毕业时能够自动、免费获得文凭补充说明。
  4.确立欧洲终身学习体系,为建立知识欧洲提供制度保障
  从2001年的布拉格部长会议开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签署了欧洲终身学习体系,随后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一个欧洲通用的、与国家学位资格体系密切相关的参考框架,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其目标是促进公民在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并使他们的终身学习更加便利。目前,欧洲2/3的高校都优先重视终身学习,或者给予终身学习与其他教育形式同等的重视。其中,有17%的高校认为,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高的优先发展权。2008年,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以后,更加重视终身学习体系与欧洲高等教育学位资格体系的协调等问题。
  总之,10年来,欧洲高等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博洛尼亚进程卓有成效。欧洲通过跨文化合作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建立了3级学位结构,使欧洲高等教育系统更具兼容性和可比性;通过各国学位资格框架之间的互通、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课程改革、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文凭补充说明的应用,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提高了教师和学生跨国流动的自由度。
  目前,欧洲已经有46个国家参与到以博洛尼亚进程为核心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进程中来,这一改革进程引起了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讨论,欧洲之外的许多国家也开始改革其高等教育系统,以期能与博洛尼亚框架保持一致。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各签约国,正在全球化视野中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对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尤其是“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思路,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有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教育区域一体化有了一定进展。随着京津冀战略地位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各方也正在酝酿推动京津冀区域的教育合作,其中,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是首先应该考虑的。一方面,京津冀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密集,该地区高校是创造和提高区域人力资本的生力军,也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科教优势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是形成京津冀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另一方面,京津冀高等教育自身存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三地存在各自的发展瓶颈。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也是京津冀区域自身的内部需求。
  当然,博洛尼亚进程是在欧洲区域内各国之间推行的一种高等教育合作和发展模式,而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涉及到的是国内各省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改革模式本身不能直接嫁接。但博洛尼亚进程提供的改革思路,以及所采取的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流动与整合的手段,对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解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的障碍,实现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是博洛尼亚进程改革的初衷。在博洛尼亚进程推行的过程中,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欧洲各国力图搭建一体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平台,构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学位框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终身学习框架等,通过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制度构建,发挥“外溢”功能,最终实现欧洲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起步较早的地区,已经形成了各省市行政首长联席制度,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大学生就业协议等,但目前这种区域合作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和水平,没有进入制度化层面。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首先需要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从区域的角度探索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自主办学为特征的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发挥地方和高校的积极性;统一制定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学校发展、招生就业、专业设置等问题,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模式
  博洛尼亚进程的运行机制是在欧盟主导作用下,以政府合作为特征,代表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的群体广泛参与,具有非正式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相关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从参与国家来看,2009年以后博洛尼亚进程开始吸纳欧盟以外的国家甚至全球的参与;从参与组织来看,博洛尼亚进程牵涉到各类高校、教师、学生、学者、雇主等各个相关利益群体。为了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目前将联系科研、移民、社会安全以及就业等领域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一起参与进来,广泛倾听和吸收社会各界及各类利益相关群体的声音和建议,多元化的群体成为改革的助推者。
  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协调与统筹。就教育体制来讲,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统筹、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京津冀区域中央所属院校占的比重较大,因此,首先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筹和协调。同时,应该充分调动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组织机构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发挥教育决策咨询研究组织、教育信息管理组织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3.试行区域学分制度,共享京津冀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从博洛尼亚进程来看,实践效果最为明显、推行过程没有实质性障碍的改革就是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以及文凭补充说明。因为就这一方面的改革来讲,并不牵涉复杂的国家主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敏感问题,而只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操作,是容易实现的。从其他国家来看,美国也加强了学分制的实施,澳大利亚高校也开始试行文凭补充说明,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国实行学分制的情况并不理想,跨区域的学分制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改革,打破所涉及的制度和体制障碍,促进教师、学生、学者的流动,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可以在京津两地有条件的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并逐步推行区域内的学分制度,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4.以区域合作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京津冀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10年来,欧洲国家通过从区域、国家、高校层面构建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区域认证机构,组织周期性的质量评估活动,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效果显著。
  就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来讲,合作并不是目的,质量的提高才是关键。可以尝试以区域合作为切入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区域内优质教育科研资源联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专业设置应考虑区域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建立区域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总之,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流通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高等教育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5.发挥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构建京津冀学习型区域
  博洛尼亚进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欧洲社会的一体化,为知识欧洲的建立创造条件。因此,倡导终身学习,实现欧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系统的协调衔接是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已经构建了欧洲区域的终身学习体系。从区域整合的角度来讲,经济、政治、社会的一体化,最终也体现为文化的认同和整个区域社会的和谐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在我国已经形成共识,尤其是2007年北京市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以来,成效显著。因此,发挥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区域内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构建一个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的京津冀学习型区域,也将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在获得丰富生活享受的同时,“今天你团了吗”——这句话对很多团购迷甚至商家也写满了吃亏上当的记忆,隐隐约约的失落无以言表。本人在知名大团购网站供职,把日积月累的见闻门道跟大家总结交代一下。    不能说的生财之道  团购的风生水起,俘获了众多想省钱又怕麻烦的网上一族。那么,这种低门槛低投入的网站是怎样在“省钱”需求中捞金不止的呢?    白捡的钱——过期没有消费的钱  参与过团购的朋友或许有过这种经
这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快速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中国汽车销售可能要达到1700万辆,达到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去年较前年46%增幅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就业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大,大学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种种因素导致许多高校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习倦怠等情况。研究显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能够
期刊
对于“李艳梅”的大名早有耳闻,第一次对上号是在2009年8月26日的本科生迎新现场。李艳梅一袭红衣、一个双肩背包,在化学系迎新现场忙前跑后,长发飘飘,朝气蓬勃。 As for th
编者按:虽然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早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之前就已显现,但高油价显然加剧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严重程度。石油价格高企引致的石油财富的迅速积累,加剧了石油进口国与石油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收支失衡,此外,石油美元回流石油进口国的贸易与投资途径并不通畅,则进一步加深了失衡程度。从长期来看,增加石油出口国的消费支出是应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必然选择。    不可小觑石油美元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近
[摘 要] 目的:明确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辩论式CBL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方法:选择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共70名实习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LBL教学法与辩论式CBL教学法两组。结果:无论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还是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以及实践能力方面,辩论式CBL教学法均优于LBL教学法。结论:辩论式CBL教学法能够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 键
家庭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应积极采取家庭教育与学生管理相互融合的管理政策,并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摘要: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那不仅是一场军事战争,而且是一场“文化战”、“思想战”。“文化侵略”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相始终的。  关键词:日本对华文化侵略;有形文化;无形文化    一、抗战时期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内容    (一)对中华民族“有形文化”的破坏  1.对文化名城、历史古迹的毁损。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六朝古都南京成为一片废墟,建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