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与建构的高校普通话网络课堂设计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推普工作的日渐深入,普通话已成为高等学校的校园语言,但普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训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中不能准确模仿标准音等,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和熟练程度尚需进一步提高。不少高校建立了普通话学习网络课堂,用以拓展普通话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课余没有任何指导的学习状况,但其设计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不少网络课堂重视系统实现而忽视教学内容,较多关注的是技术而不是学生和学习过程,使用了五花八门的教学手段,容易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普通话学习效果的提升并不明显。
  我们认为,任何学习环境的设计都要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依据,普通话网络课堂的设计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认知语言学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早已展开,作为一种共性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成果也可以运用于普通话教学,它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认知意识、培养普通话语感都将产生积极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这种基于认知与建构理论的高校普通话网络课堂的设计,力求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认知与建构理论运用的合理性
  
  (一)目前普通话网络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于网络的现代技术手段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片面追求技术而忽视教学内容设计的倾向,目前不少普通话网络课堂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过于推崇人机对话也必然导致减少人人对话,而普通话教学归根结底要提高运用标准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普通话网络课堂的设计中必须分清主次,不能只追求网络课堂中各种技术手段的华丽外表,而应重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上下功夫;在网络课堂中应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利用人与人的交流和对话促进认知发展、提高语言水平。
  (二)基于认知与建构的普通话网络课堂设计原则
  认知是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资源,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普通话作为一种母语标准语,其学习也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影响语言能力,普通话水平是在学习者不断学习和认知语音理论知识、不断建构普通话语感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个过程的完善是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因此,普通话网络课堂的设计必须牢牢抓住学习者这一关键内因,借助外部环境的强烈刺激,全面认识学习者内在认知过程的进展,从认知与建构角度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主动建构标准普通话语音模式。
  设计中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引导学习者主动认知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行为和认知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产物,而语言能力是客观环境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2],因此普通话技能的发展必须要首先重视学习者的作用。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适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其中图式最为关键,指相关知识及信息网络。我们认为,经过多年的普通话学习,高校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语音图式,关于语音的所有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其中既有较为稳定的方言图式,又有学习形成的普通话图式,它们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习得了普通话语感,但仍存在较难纠正的错误发音习惯,这时仅靠刺激——反应的机械练习很难凑效,必须以认知的发展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网络课堂建设的首要一步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认知发音缺陷,进而对个人语音图式网络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出方言图式与标准普通话图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利于下一步标准普通话图式的建构,达到新的平衡。
  2.改组旧图式建构新图式
  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能力是客观环境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图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外力作用下个体会对旧有图式进行重组,以适应外部环境,达到重新建构新图式的目的[3]。在普通话学习中,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听说练习形成普通话语音印象,重构标准语音图式,但此时被动模仿应与主动体验认知相结合,反对单纯的机械模仿。因此,普通话网络课堂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标准语音材料进行示范,还必须给学生讲解系统的普通话语音知识和发音原理,帮助他们语音知识的指导下正确模仿,主动进行语音联想,从而有效利用和修正旧有的语音知识,建构全新的标准普通话图式,完成认知的适应过程,达到由混合的语音图式到标准普通话语音模式的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通话语音难点难以克服的难题。
  3、在交际语境中建构普通话语感
  普通话教学是口耳之学,往往以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进行,但学习的最终目是提高交际中运用标准普通话的技能,因此,网络教学要帮助学生完成从课堂到现实语境的技能转移,引导个体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变换,保证环境与学习者形成互动。但网络课堂极易形成相对单纯的人机交流环境,这势必影响学生的普通话交际技能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在普通话网络课堂中营造真实的交际情境,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师生交流和更大范围内的普通话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拟将普通话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分为认知与建构两个部分,通过听辨感知——体验建构——参与互动三个单元予以体现;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在每一单元提出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辅以有效的技术手段,使整个网络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普通话语感的建构。
  
  二、基于认知与建构的普通话网络课堂的实现
  
  (一)听辨感知单元
  与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套习惯,语言习得也不仅仅是模仿,不能单纯由“刺激-反应”来完成,语言能力是客观环境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以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高校学生已经习得一定的普通话语感,但由于普通话语音知识有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语音面貌,对已形成的错误语音现象无法听辨、识别,造成普通话语音认知能力方面的欠缺,进而又影响到模仿和发音练习,造成语音难点无法纠正。因此,听辨是说普通话的第一步,在网络课堂中通过设置听辨感知单元,强调对学习主体的主动认知,重点训练学习者对普通话语音的听辨、联想和内省,从而感知个人发音缺陷和与标准普通话的差距,并建立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自我认知是学好普通话的首要一步。
  笔者所在的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说吴方言,而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别较大,形成的方言普通话习惯比较顽固,方言环境影响较大;但方言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可以对普通话学习产生正迁移,也可以为培养和训练自我监听系统提供参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的自觉比较来分析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同,总结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再通过加强语音听辨练习,由听而辨,逐步在大脑中建立吴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的语音印象,并反复刺激形成习惯,做到一听到方言语音就能马上联想到对应的普通话发音。
  本单元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以下任务实现:
  任务一:让每位进入网络课堂的学生首先搜集吴方言和次方言材料,对方言语音特点进行总结,并得出个人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的对应规律,这是认知的第一步。
  任务二:进行语音听辨练习,寻找个人发音缺陷。在学生了解了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对应关系这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语音听辨(如普通话测试用《表一》、《表二》,朗读篇目、普通话不同等级测试者真实录音语料等),以获得最直接的听感刺激,并由听感刺激联想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语音缺陷。
  任务三:设置语音听辨测试题,对重点语音(如舌尖后因、前后鼻音等)进行听辨,通过测试结果发现自己在听辨方面的差距,并有目的地进行进一步训练。
  听辨感知单元的任务设置,不仅能使学生在普通话“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上得以训练,而且能够有调动学生思考,利用分析、比较和思考将语音理论和语言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主动认知,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体验建构单元
  刘照雄认为,“母语标准语的训练,是在母语(方言)习得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对语言规则的无意识到自觉认识的过程,是运用自身语感体验语言规则的过程,是对母语(包括方言和标准语)规则的认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4]而要使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突破瓶颈有质的提升,就必须走出简单模仿阶段,通过学习语音理论自觉地体验发音原理,揣摩普通话标准发音的方法,进而准确练习形成稳定的发音习惯。
  由此,体验建构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在听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语音理论的建构实现标准语音的进一步认知。这里充分考虑了学习主体的特点——高校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此时输入必要的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体验标准语音的发音方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促进其普通话认知过程,从而带动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设计:在听辨感知单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已经明确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异与对应关系,在体验建构单元中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方言语音,通过对原有混合图式的重组完成普通话语音图式的建构,使方言对普通话学习产生正迁移。如吴方言区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可以自觉保留吴方言中与普通话中相同的语音图式,重点建构不同的语音图式,针对其中的难点音进行训练;还可以利用两种语音图式的相通之处,如利用吴方言中的“鱼”的发音训练普通话后鼻音的发音等。这种语音联系也是在这两个单元学习的认知与建构中完成的。
  本单元也可通过任务的设置完成体验建构。
  任务一: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普通话语音知识,特别是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发音(包括元音的发音方法、韵头、韵腹、韵尾发音注意事项,吐字归音原理等)。通过练习测评语音知识的掌握程度;
  任务二:体验重点难点语音的发音原理,如对舌尖后音zh、ch、sh的发音要领和训练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验外物法、带音法、手势法等多种发音方法。为提高学生兴趣,发音原理的讲解以搭配相应的图片和FLASH动画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普通话发音的方法,帮助建构标准普通话语音图式。
  (三)参与互动单元
  普通话学习主要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其学习过程也是个体同化和适应的过程,需要不断修改自己的语言行为以适应语言环境,处于建构中的普通话语音图式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加强。因此,在本单元中,要使学生在掌握语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以输入的普通话语音不断刺激语言中枢,将抽象的语言信息转变为具体的语音印象,反复训练形成习惯,以建立较为稳定的标准普通话语音图式。而要保证实践效果,就必须重视学习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效度。因此,本单元中我们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以学习者个人参与实践、师生互动、学习者之间竞争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经历参与者、合作者、竞争者等角色的不断转换,是普通话训练更具有吸引力,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进一步建构标准普通话语感。
  1.学生个人参与:
  任务一:要求学生建立个人语音档案。如将个人模拟测试录音后上传,在网络课堂中引入语音评测系统,对学生的语音面貌进行评定,分析其问题所在;除机评外,学生还可以熟悉评分规则进行自评,以正视个人的发音问题,帮助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这种任务的好处有三: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不少学生在建立个人语音档案时反复录音直至满意为止;二是便于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音问题,并及时针对问题进行纠正;三是能够及时了解个人学习进展,从期初、期中到期末,学生既能获得进步的满足,又能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还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2.师生互动交流:
  以往的网络课堂设计过于强调人机对话,而事实证明,语言技能的学习必须重视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达到有效认知。网络学习属于地理空间上分离的学习,学习者与教师在网络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以师生互动共同促进普通话语感的认知。
  任务二: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堂中与教师在线互动交流,充分利用公告栏、聊天室、QQ、E-mail及课程专用电子信箱等网络资源进行同步或异步讨论;还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语音材料进行评定,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这种学生输出——教师反馈——学生调整——教师再反馈的方法,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这是在真实课堂中受时间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实现的。
  3.学习者间交流竞争: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学习的场依存性能够有效促进语言技能的学习与习得[5]。因此,除保证个人的语音常规训练与师生互动外,我们的网络课堂中还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形成普通话学习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交流与竞争,营造类似于真实课堂的学习氛围,利用学习场的力量提升学习积极性。
  任务三:利用QQ、播客等形式建立互动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学习资料的共享,提高学生参与效度。教师角色也可以由其他学习者充当,相互对语音材料进行评定。互评可以使学习者在知己的基础上更多地知彼,同时在评彼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这也是完成普通话标准语音认知与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还原真实语境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提高普通话交际技能,但不少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够发出难点音,但一旦进入日常交际的真实语境就又会恢复不规范发音状态,这是由于普通话语音图式尚未稳定造成的,因此,网络课堂还需要通过建构真实语境提出任务让学生完成,帮助他们强化普通话交际图式,形成稳定的普通话语感。
  任务四:提出真实性较强的交际项目让学生使用标准普通话完成,并根据课程进度不断更新交际任务;
  任务五:图片、视频与文字同步,保证网络课堂的语境感,如可以链接经典影视剧片段,让学生与其他学习伙伴根据字幕配音或自编台词配音,注意要力求普通话标准而非语言完美。
  本环节中学生个人或与伙伴合作的语音材料仍旧可以上传,由网络课堂中的学习者进行相互评定,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中进步,并能在交际中提高普通话水平,形成稳固的普通话语感,避免出现测前集中突击、测后普通话“回生”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能够突破普通话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展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基于认知与建构的普通话网络课堂设计则通过重点关注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作用,有效利用已有的方言语音图式,使学生主动认知和建构标准普通话语音图式,进而形成运用标准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希望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为主、教学手段使用为辅,注重从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网络课堂设想,能够为普通话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18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189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刘照雄《再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与特点》91页,《语言文字应用》,2008
   [5] 林鸿《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7期
  [6]张景生、洪智凤、郜智霞《普通话多媒体综合学习网站的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2月。
  [7]郑艳萍《普通话课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认识》,《文献资料》2005年第27期。
  [8]冷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丛铁华主编《汉语教学新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0]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版。
  [11]吴洁敏编著《新编普通话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
  (通讯地址:310018浙江财经学院)
其他文献
“2010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于11月底开始,岁末前闭幕,历时二十天。报端坊间研讨会评介的多是林兆华与易立明的戏,国人们赞扬年逾古稀的大导林兆华艺术青春永驻,关注灯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