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诫鲍超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50776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世名臣曾国藩素以“识人知人”著称,晚清曾有“天下督抚,半出曾门”之说.虽然该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曾国藩不遗余力地培养和识拔人才却是实情,特别是对于一些政治上不成熟、心性上有缺点的军事将领,他总是能够悉心给予提点,尽显其爱才惜才之意.这其中,被曾国藩誉为湘军“第一著名骁将”的“霆军”统帅鲍超就是一例.曾国藩曾三次在紧要关头对鲍超殷殷教导、谆谆告诫,其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可谓不厌其烦,使鲍超从出身穷苦的一介小兵,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一代名将.当然,鲍超有时也任性使气,罔顾曾氏劝诫,这也导致其仕途最终未能大进.
其他文献
太庙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太庙中供奉的,除了本朝历代帝、后,还有生前勋业卓著的宗室、名臣,他们陪伴扈从着旧主,也享受后代皇家的供奉,这就叫“配享太庙”.毫无疑问,“配享太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殊荣,是多少为人臣子者不敢奢望的美事.有清一代,得配享太庙者不过二十来人,其中张廷玉最为特殊,因为他是唯一的汉臣.
期刊
远离家乡许多年,对家乡的眷恋从未消减,不知道什么时候,对家乡的当代文坛暗暗生出两个期盼.rn一是期待一本刊物.那是源于我到苏州后,看到陆文夫先生创办的《苏州杂志》,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只发表与苏州相关的文字,就这样的一本杂志持续办了30多年,至今仍然生气勃勃.我的老家开封的历史积淀、精神遗存、物华人文、世风民情并不次于苏州.苏州是说不尽的,开封也是说不尽的,为什么就不能办一本只谈开封的杂志?
期刊
最近听到王信去世的消息,看到赵园的文章《兄长王信》,我也很难过,想起一些往事.我第一次见到王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哈尔滨的现代文学年会上.当时我已经在《文学评论》及《文学评论丛刊》发表(或即将发表)两三篇关于郁达夫的论文(一部分是我的硕士论文),因此也曾和《文学评论》的编辑王信有过几次通信.通信都很简短,王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具体什么职务,我都不知道.即使在哈尔滨会上,也很少有机会交谈——因为他总被各地大学的教授们包围着.这些教授有的已经很有名(我当时研究生刚毕业),他们很惊讶地问我,怎么你已经在《文评
期刊
在诸多伦理学引介作品中,斯多亚学派传入中国较早,爱比克泰德、塞涅卡等诸家单行本早有零星面世,2009年前后,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三本《沉思录》,分别收录三家斯多亚学派哲人著作,尽管作者生涯殊异,却巧合斯多亚学派共同特点又各自呈现三个特殊面向,值得通观.
期刊
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其经典名著《图像证史》中这样描述图像的作用:“绘画、雕像、摄影照片等等,可以让我们这些后代人共享未经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去文化的经历和知识……它们能带回给我们一些以前也许已经知道但并未认真看待的东西.简言之,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正如批评家斯蒂芬·巴恩(Stephen Bann)所说的,我们与图像面对面而立,将会使我们直面历史.”(1)《鲁迅全集》1938年版即已在文前配备大量插图,中经1958年版,到1981年版,四十三年间这些插图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提
记得上大学时,老师曾讲道:检验一个作家是不是伟大作家,就看他能不能写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长篇小说的内容时间跨度长、社会关系复杂、人物角色众多,不容易驾驭好.这也是人们每每把成功的长篇小说称为“史诗”的主要原因.
期刊
对杂文的编选,除去“遍读”之难,另一个让人进退维谷之处便是老生常谈的文体问题.实际上,杂文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一种“集合”式的文体概念,明代吴纳《文章辨体序说》有云:“文而谓之杂者何?或评议古今,或详论政教,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也.”(2)现代以来,在鲁迅等人的思考、匡正之下,杂文开始具有文体意识,一度有从“文体的一类”变为“文体的一种”的趋势.但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指点江山的激情,又不乏激扬文字的平台,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尽是短小的文本,影评书评、时事议论、随笔游记,甚至一个别出心裁的广告文案、一
期刊
近代世界的起点rn以往人们一般将“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或“工业革命”等,视作近代世界的起点.但这是已经受到普遍批判的“西欧中心论”的看法,人类历史发展,不是某一种文明的独力作为,而是多种文明的合力推动.这在近代世界的起源上,同样如此.近代世界的主体力量,并非西欧一种文明,同样还包括阿拉伯文明、俄罗斯文明与中华文明.相应,这四种文明的角逐,而非西欧文明的一枝独秀,才构成了近代世界的整体图景.
期刊
几年前偶翻《琴曲集成》,翻至第四册《五音琴谱》,由于是难得的明代藩王的辑谱,又是海内孤本,于是特别留意了一下.书前查阜西先生提要云“明藩王朱珵辑”,这引起了我的疑惑.按说明宗室以五行命名,名字偏旁总要带个“金木水火土”,难不成这“朱珵”是个例外?且根据书前《刻琴谱序》,此谱的纂辑者为“沈国保定王德轩”,查阜西先生所谓的“明藩王朱珵”是从哪来的?
期刊
一、生与死的终极追问rn存在与死亡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几千年来,文学家们对于它的表现与探讨在终极意义上是为了弥合生命中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裂隙,弥合的努力也就是对个体生命的“救赎”过程.在浪漫主义作家眼中,死亡是人生的一个大谜团,对于死亡的自觉意识是人类自我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尺.这或许也可以算作是对于孔子的话的颠倒运用:“未知死,焉知生?”出于对生死问题的敏感,徐訏将浪漫主义文学的这一义理欣然接受,这就使得他的创作和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派有了质的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