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舌尖上的浪费”说“NO”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ang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体验过饥饿的年轻人,只能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定义节约与浪费的社会价值。但是,他们的父辈,却对饥饿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与体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因为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带来的粮食短缺,让一代人,对粮食充满了尊重。而今天的我们,则能够从一个时代的记忆中,找到新时代的中国,弘扬节约精神、杜绝粮食浪费的理由。
  今天的都市,进入粮食过剩的时代,粗粮、野菜,已经成为钟情养生的人们之心头所好。但是,如果你到农村,让老人以此为主食,他们一定是拒绝的。理由简单而直接:在缺少米面的日子里,他们曾经吃过太多这一类“缺少营养”的粮食。
  那时的中国农民,常年吃粗粮煎饼、地瓜面窝头和咸菜。白面馒头,是奢侈的存在。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有几个硕大的陶缸,那是腌制咸菜用的。每年秋天收获的萝卜、黄瓜扭、芥菜疙瘩等,用盐腌制起来。在漫长冬天里,这是一家人必备的菜肴。那时候,没人在意里面产生的亚硝酸盐是不是致癌物,因为,那不是生活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红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主食存在的。它产量大、极富饱腹感,而且还可以磨碎成面,做成窝头。削成片晾干,更便于保存。甚至连红薯秧,在粮食特别稀缺的日子里,都会从做饭的柴火,变成桌上食品。
  至于春天地里的野菜,树上的榆钱、槐花,在那吃厌了红薯的日子里是最好的调剂。连粮食生产都难以保障的日子里,是没有多余的耕地拿出来种植蔬菜的,所以农家人很少炒菜吃。而一年才用自家花生榨出的那点花生油,只有来了亲戚时,才偶尔炒回菜。
  今天被认为代表山东形象的煎饼卷大葱,其实也是艰苦生活的代表。曾经的煎饼,可不像今天这样原料丰富,大米、小米、面粉、豆类齐上阵。那是玉米煎饼都是“高配”的年代。用煎饼卷上大葱,再到咸菜缸里捞块咸菜,就是一顿饭。有些口味重的,摘上几个生辣椒,再舀点腌咸菜水拌一下,就是最過瘾的下饭小菜了。
  最隆重的日子是过年和婚丧嫁娶,过年蒸馒头蒸出来的年味,是今天的我们无法体会的。因为,那时的年,是真的“过年”,不只是新衣服,更是最能一饱口舌之欲的日子,收获了豆子的年份,会做一个大大的豆腐,煎炸焖炒包水饺,样样都有,再配上热腾腾的白馒头,年味怎么能不足?怎么能不让人日盼夜盼?
  改革开放带来了衣食富足,曾经吃不饱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红薯、野菜、槐花重新回到了人们的餐桌,在一代人“忆苦思甜”的玩笑里,在老一代人教导后辈的故事里,也在这被定格的影像里。而勤俭节约的习惯,也应该与它们一样,一直保留在我们的餐桌上,保留在我们的传承里。
  (编辑/王立群  助编/李潇雨)
其他文献
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治安大队三中队中队长  清晨6点半,春雨过后的济南仍有些寒意,街头三两行人不由得裹紧外衣,而在济南历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内,一群坚守在防疫前线的人早已忙碌起来,济南历城公安治安大队三中队队长李文辉就是其中之一。疫情发生以来,跟着命令到处跑是李文辉的常态,他需要完成辖区内外来人员的排查、登记、稳控等工作。  大年三十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李文辉却早早出门,来到济南历城防疫站开始一
期刊
潍坊豪宸物业和春住小区绿化工人  一大早,潍坊市坊子区和春住小区的绿化工人徐会青就准备好了消毒器材,开始对小区道路、垃圾箱以及健身广场进行全方位消杀。今年58岁的徐会青原本只负责小区绿化维护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小区防疫人手紧缺。这时,她主动站了出来,扛起了防疫消杀这份重活。  为了保证防疫效果,消杀工作要分早中晚三次进行,这就意味着徐会青每天要背着沉重的消毒箱近6个小时,“一天各喷3遍,1遍就2桶
期刊
在支援湖北黄冈的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勇士”,她就是来自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感控专家、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孔立。孔立是援鄂医疗队感控专家,负责医疗队感控制度流程的制定、医护人员培训、感控督导等工作,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很累,但她却说:“做好医院感染控制,提前为队友们做好防护,让他们能在安全的环境内工作,是一名感控人员应该做的事情。”  医疗队到达黄冈后,孔立犹如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母,每天
期刊
临邑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科员  德州市临邑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科员王振国,是一名“90后”,疫情发生后,他每天负责疫情信息核对、汇总、上传下达。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自腊月二十九开始,王振国吃住都在办公室。  今年29岁的王振国,2016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安民警。自临邑县公安局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成立以来,王振国主动请缨到专班工作。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工作量与日俱增,王振国每日汇总上报人员、车辆信息千
期刊
泰山『瞻魯台』,位于日观峰南。又名『爱身崖』『舍身崖』,题刻年代不祥。三面悬崖峭壁,下临万丈深渊。登临者可俯瞰齐鲁胜境(曲业芝/摄影)
期刊
王言森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困难,我们要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今年已经56岁的王言森是山东省立三院呼吸内科知名专家。抗击非典,阻击甲流,每逢“大敌当前”,这位“沙场老将”总是冲锋在前。  若有战,召必应!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王言森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向党支部写下请战书。他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医疗前线是战场,疫情面前我们是战士,
期刊
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此起彼伏的仪器报警声、冰冷的抢救设备、生命垂危的病患……这里是ICU,蒋进皎工作的地方。这里常常被人称为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在这里,生死常常只是一线之间。这里也是离生的希望最近的地方。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这里更成了“前线的最前线”。  46岁的蒋进皎,温婉大方,小小的身体里有着大大的力量,她治得了病人,带得了团队。从2001年山东省立医院ICU开始筹建时她就在这里工作,如今已
期刊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合写的《平郊建筑杂录》中的一段文字。诚如二位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每一座穿越时光而来的建筑,都是曾经过往时光的见证者。  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有城市因她而兴,有建筑因她而起,有太多东西因为她被写进了厚厚的历史里。但唯有留存下来的建筑,能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触摸历史的痕迹。  百年前
期刊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礼记·字记》中言:王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术有序,国有字。从专注儿童启蒙教育到“以教学为先”“以教化为大务”,“美教化,移风俗”的观念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付出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四十多年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前宋家村(后改名南山村)。村里有一群仅受过小学教育的年轻人,虽然他们看似与其他年轻人没多大区
期刊
运河沿线的城市与建筑布局,因其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呈现着不同的风格与面貌。延续到今天,展示给我们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信息。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老建筑、老城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更好地去认识她,并加以开发和利用,成为运河保护的重要内容。  聊城、济宁、台儿庄,三座貌似相同的运河之城,却让我们看到了运河山东段截然不同的历史风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姜波就对运河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