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立峰:我非记录下这座城市不可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文人。这是祁立峰给我的第一印象,戴着细长眼镜,身穿笔挺衬衫,走进露天咖啡馆里的他态度热切,一派书生模样,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却是“我真的不是文青”。否定一件事之前,总该有个定义吧?于是他开始细数“文青”应该要有的标签:看艺术电影、泡咖啡馆、会用单眼、读文学书籍……说得头头是道,令人想起他在书里对于“好人”“犀利”等一些热门词汇的剖析,想必他也曾如此分析了自己一番吧。在中文系担任助理教授的祁立峰,钻研六朝文学,是颇受期待的年轻学者,但骨子里却是个地道的“乡民”,网络上的许多笑点和时事梗都能朗朗上口。不断自言“很宅”的他,擅于观察各种网络现象,城市的地景变迁,不断变换的流行文化,他一一透过自身的情感予以记忆、书写,收进散文集《偏安台北》里。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是纪念,也是对过往青春的凭吊。
  不文青的一本书
  “我没有那种骆以军所言的,文艺青年的教养。”谈起写作之始,祁立峰说得坦白,他崇拜纸本,对铅字印刷自小就有种莫名的迷恋,却不是那种极早就对文学“开窍”的写作者,高中时跃跃欲试,想投稿校内的文学奖,却连初选都没通过,“事后国文老师还叫我到办公室,送了我一本类似解释怎么写小说的书……”这类听来有点好笑的经历,形成了祁立峰书写的基调。如他不停强调他真的“不文青”这件事,也搞不懂为何自己仍持续创作:“除了写作之外,我的生活极端的不文青,没有单眼、不看影展,不会剪齐刘海,电影只看爽片,听的是什么Popu Lady……”谈起自己,祁立峰说得直接:“所以这本书,也不是什么纯粹的文青之书啦。”现在大学任教的祁立峰,生活和普通人没两样,原本喜爱的学术工作在繁杂的事物消磨下,难免也变得无趣起来。但研究已经是工作,不得不做;他说人本来就不能把兴趣当成职业,“那样就没有兴趣了。”他选择将散文、随笔等文字创作当成个人兴趣,是严肃学术生活的调剂,却也为他开辟了一条异于同代人的写作之路。
  他擅以城市固守回忆,让流行记录青春。《偏安台北》里写了许多台湾人熟悉的时代记忆,广告片、歌词、日剧、跨年烟火,从中森明菜到周杰伦……都是祁立峰成长的脚注,也是岁月的痕迹,文字中难掩感叹,读得出作者的多情,但因为叙事者的人称都是“你”,又隐隐有种与时间面对面的距离感,仿佛对着茫茫人海中,曾一同度过这些岁月的人说话。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是曾发表在报章杂志上的集结,篇幅皆不长,多写现代生活所见所感,热门话题或网络流行语。问他会不会怕这样的文章无法“恒久远”?祁立峰说创作对他而言,仅是作为一种标记,一个抒发;无法写进论文里的想法,就归于简短的散文:“况且我也真的就生存在这个新世代,硬要写些很宏大的东西,只会落入虚构的套路里。”他认为写作应该从自身出发,不该特别避讳那种轻薄、日常的时代产物,而是将它们容纳进作品里,“并且呼应自己所处的当下。”这种姿态,其实也正是祁立峰所谓的“偏安”美学。
  偏安台北城
  在学术界里,祁立峰专精六朝文学,对“偏安”这个历史名词也有个人的见解。“中国第一个偏安的朝代就是南朝,因为版图比较小,文人所能看见的世界也比较狭窄,文章里面关注的都是一些琐碎细物;他们集体写咏物,咏的都是屏风、蜡烛之类的。而以我们这个岛屿来说,似乎也受限在这个地方。”祁立峰也坦言,这本书所指出的“偏安”观念,让很多人联想到台湾的情势,“我觉得确实也不能说没有。台湾就是一个狭小的世界观,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会有着偏安的美学也是理所当然,例如现在流行的微电影、小清新、小旅行等等,其实是对应到所谓的壮游、史诗片。”祁立峰说:“但‘壮游’最初是谁起的头呢?是少年时的司马迁,他跟着汉文帝第一次到泰山,受到当时壮丽的风景所感动,觉得整个世界都开阔了。但可能在台湾,我们不是也不适合走这个模式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跟谢旺霖一样去‘转山’,写一本很伟大的书。如我就是比较宅,可能就是去了一个没去过的、很近的地方,像走到温州街,就已经算是我的‘转山’了。”祁立峰也强调,“偏安”仍是一种美学,就跟“肚脐眼文学”同样是这个年代的标志,有种小小的坚持和任性,是属于新时代的态度,更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读这本散文,不难发现祁立峰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在书写台北城。即使这座充满现代感且不断流动的城市,早已被大多数人熟悉,他仍以自己的方式予以捕捉。台北对他而言究竟是什么?“是我的青春记忆。”从陌生到熟悉,那样一来一往的过程,时间在此流逝:“跨年、第一次恋爱、中正纪念堂、新公园;接着是我开始认识西门町、贵阳街,在那和女孩第一次牵手。然后赫哲数学,然后才是东区,还有第一次在信义区跨年,看烟火……”
  他的青春,其实也正是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就像评论家王德威说的:时间往往是空间的,而历史也会成为地理。台北是我很重要的青春地景,而更重要的是许多时间轴上发生的大事件,可能有点国仇家恨或创伤经验,但都因为我们用无限青春来看待它,让它成为另外一种面貌。”祁立峰说:“小历史批注了大历史,也记录了我们曾经存在的意义。”
  宅男的逆袭
  不知是否因“经验丰富”,祁立峰在书中对男女关系的描述也颇有趣味。无论苦情或自嘲,都将这时代的网络恋爱关系写得相当到位,也因过往遭遇使然,他开玩笑地以网络用语“仇女”自称,意指仇视女性。这类“仇女”的男性族群在BBS上相当多,祁立峰自认和这些BBS的“乡民”有些共通点,也善于在文章里使用这类网络用语:“但我可能不只是加入乡民的队伍里,在陪着他们走了一段之后,也会站到外面来观察他们的样态。”谈到这,他忽然没头没尾地补了句:“其实这是本怨念之书。”表情认真,看来背后大有一段辛酸往事之势。其实书中几篇文章,如果不是全盘虚构,便从那情节里可瞧见端倪:曾被当成呼来喝去的“工具人”使用、追求过程的失败、共同养了兔子却无法增进感情、女孩移情别恋等等恋爱血泪史。那么,将这些听闻的、网络上看来的、亲身接触的恋爱故事书写下来,是否也可以说,这是种“宅男的逆袭”呢?
  祁立峰称两性之间,不善交际的男孩们若想一亲芳泽,只得阿腴吹捧、力求表现、漫天胡诌……最终可能还是落得失败的下场。而他笔下的女孩一贯的古灵精怪、易感善变却又极具魅力,“利落的金发,白皙的后颈散发淡淡柠檬草香……”这些词汇太过美好,明知只是资本主义包装下的陷阱,却叫人忍不住想和她们演一场偶像剧。祁立峰将那种笨拙的男人心事写得如此真实,带点无奈或自嘲,但仍是浪漫的,“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只凭爱与勇气──甚至不用拿出护照机票,就可以闯进登机门?”在他心中始终有个单纯的男孩,即使明白世界如蔡明亮的电影般孤独,仍在爱情的世界里一试再试。书中也有一些篇章以“妳”为叙事者,是他的一种尝试:“希望可以回避主体,甚至扮装、变装,享受不是‘自己’的自己那种快感。且逃避主体,更可以在文章中调度一些不敢说的经验,就像变装派对,在那里人们才敢做自己平时不敢做的事。”这或许也是他揣测女性心理的另一种方式吧。   人是忽然就变老的
  “如果说人类平均年龄是七十岁,那么三十五岁这样的年纪,就像是游泳池畔的转身时机,不好也不坏,有些疲惫却也还能再游下去。”对于时间的一种界线,村上春树的“转身”隐喻相当精准。跨越青春,紧跟着来到而立之年,书中也不乏这类面对时间的困惑与心境。在《三十自述》里,祁立峰形容那是一条“起跑线”,残忍、没得商量地逼近自己:“坠落,退化或衰老,本身并不可怖,惶恐的在于从壮盛到颓圮的转戾点。”不同于村上春树,祁立风相当古典地借了唐朝盛世,安禄山被任命平卢兵马使,风风光光地穿过繁华的市街,大量商队出入,贩卖高级器皿、贵重金属,那些极讲究的瓷器陶俑被人一一赏玩,盛大的豪奢场面却是败坏的前奏曲──以后人的角度看来,也只能给出“由盛转衰”此一成语,来捕捉这美好却脆如薄翼的“瞬间”了。这是时间毫不留情的巫术,而祁立峰自己呢?已跨越30岁的他,又怎么去面对“由盛转衰”的时刻来临?
  “我觉得人好像是忽然长大的,忽然就变老了。我上次读到一篇网络文章,作者说他大学时期的女友,原本最喜欢穿星星帆布鞋。出社会之后,她跟男生的话题变了,不再是哪个女生很贱或考试很难,换成了日本的客户、工作的业绩之类。下班后,她穿了高跟鞋跟那男生约会,男生发现穿着套装、坐在小绵羊机车后座的女孩,好像真的长高了,心烦和不安都丢到另一个世界了。”祁立峰说:“但后来男生就发现,女孩跟自己的话题越来越少,她不想出去玩只能坐機车,不想生日收到大眼怪、史迪奇的玩偶;而是想要香奈儿的提包,不再是二十、二十一岁被单纯的惊喜而感动的女孩了……”这样一个随处可见的故事,却触动了祁立峰心底的某个角落,“大概是这个故事里的男孩还在‘偏安’的国度,女生却已经长大了。这件事告诉我们——我们是突然长大的,突然就变老了,所以那一瞬间很难承受,甚至很难察觉。我要怎么应对呢?其实我更希望自己干脆就不要察觉,那样更好。”
  电影《黑客任务》(大陆译作:《黑客帝国》)里,基诺·利瓦伊(Keanu Reeves)挣开了虚拟的牢笼,选择吃下蓝色药丸,在一无所有的现实里化身英雄与机器搏斗。但祁立峰的选择却截然不同:“我宁可相信一切的虚拟都是真实,选择在那里面,当个继续苟延残喘的角色。”于是我们发现,一直躲在“偏安”国度的男孩或许就是他自己。但即使消极,即使虚假,祁立峰仍是提起笔,“在它如预言般堕坏之前”将这座城市纪录下来。
其他文献
中国知名翻译家傅惟慈于3月16日早晨因突发哮喘去世,享年91岁。傅惟慈出生于1923年,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87年退休,退休前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高校。50多年来傅惟慈的翻译生涯有口皆碑,他通晓英、德、俄等多种语言,翻译了包括匈牙利、波兰、德国、奥地利、瑞士、希腊、英国、美国等多国文学精品30余部,共计三四百万字。他的译著中,尤其以《狱中书简》(罗莎·卢森堡)
期刊
随着各种形式的媒体、出版商出现,书籍出版行业深深受到了互联网崛起的影響,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作者发现,避免传统出版流程也许能更容易地成功。然而传统书籍出版行业已经完全过时、毫无价值了吗?Inkshares 并不这么认为,所以他们准备打造一个混合型的众筹出版平台——既有传统出版行业过去为作者们提供的一些服务,又吸取了众筹模式的优点。  作家阿曼达·霍金(Amanda Hocking)在 Amazon K
期刊
据台湾《中国时报》消息:九歌年度文选堪称举世独有的“台湾特产”,今年分由纪大伟、柯裕棻、王文华编选年度小说选、散文选、童话选。小说家纪大伟选出16篇反映去年诸多社会议题的作品,3月3日他在年度文选新书发表会暨赠奖典礼,检验去年创作成果:“官方制订官方历史的课本,但台湾小说家却在写另类历史。”作家李桐豪以《养狗指南》获年度小说奖,描写同居的男同志伴侣进入家庭关系后的“伴侣之痒”,细腻深刻。  近来文
期刊
据《新华日报》消息:继微信抢红包、微信理财通、微信嘀嘀打车之后,3月4日微信所属的腾讯电商宣布,于3月6日在微信“精选商品”栏目开售图书,推送的第一本书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据《文化苦旅》出版方时代华语图书公司副总裁刘杰辉介绍,微信与出版方、余秋雨“密谋”数月之久,力求微信售书平台一炮打响。此次销售的《文化苦旅》为修订版,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三分之二以上。腾讯公司电商图书销售负责人赵靓告诉记者
期刊
“新书资料卡”是出版业术语,指的是一本书的规格、属性和内容简介,也就是那些你一点开某本书的产品主页,会出现在你眼前的书名、书系、出版社、售价、ISBN、内容简介、得奖纪录、好评推荐等等资料。  过去在实体通路时代,编辑几乎不需要为新书数据卡烦恼。即使面对最计算机化的门市,翻开版权页抄一抄也就完工了,门市销售系统(POS)需要的数据并不多。但到了虚拟书店时代,新书数据卡的地位大逆转,资料卡里面的内容
期刊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  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  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  ……  可否不分肤色的界限  愿这土地里  不分你我高低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  分开每种色彩……  国人大多熟悉Beyond的这首《光辉岁月》,但并不是太多人知道,这首传唱甚广的歌,是为南非国父曼德拉而作。如同骤然离世的黄家驹为万千歌迷留下伤怀和纪念,让人徒留唏嘘,2013年12月5日
期刊
不少市民有到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习惯,但有出版社和作家指出,图书馆系统虽然有助推动阅读风气,但亦同時打击书迷买书意欲,影响行业收益,促请政府引入“授借权”机制,由政府按照书籍借出量向版权持有人付费。日前,有香港作家联同本地出版社组成大联盟,并发表联署,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制定“授借权”机制,每年按借阅次数,向出版业付出若干款项。该组织名为“授予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权大联盟”,冀在本立法年度结束前,向立法
期刊
《见星庐赋话》(下简称《赋话》)十卷,广东吴川林联桂辑。对此书,马积高在《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曾作过专门介绍,而何新文在《中国赋论史稿》中评价它“是赋论、赋史特别是清代律赋研究中的颇具特色之作”。然而,是书长久以来并无一标点整理本问世,读者意欲参考,往往只能求诸《赋话广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全六册,2006年)中影印的《高凉耆旧遗集》本,实属不大便利。此番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见星庐赋话校
期刊
记得中国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吗?所有的创世神话都告诉我们,世界原本是混沌无序的,直到某个创世神/人的出现,替世界制定秩序,然后人类才诞生到世界上来。  社会现象学者认为,天生失明的人,如果成年之后突然获得重见光明的机会,打开眼睛之后,光凭眼睛所看见的世界,是混沌一片,无法分辨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界线。因为人眼观看的功能,是在人生下来之后,透过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一点一滴建构起来的。举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假设
期刊
从府前街、本町通更名为重庆南路,这条从日据时期就充满人文故事的台北街道,在五十到八十年代間曾经书店林立,是许多文人作家笔下的珍贵回忆。目前正在“国立台湾图书馆”举行的“思想,重庆南路特展”,试图用老照片重建重庆南路书店街景,让民众重温当年盛况。其中更打造与人等高的书店模型,包括世界书局、东方出版社与即将被拆除改建的台湾商务印书馆大楼等,一走进展场,仿佛走进五十年代的重庆南路老街。  重庆南路是台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