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爱情”的背后

来源 :中外妇儿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蓉感到欠缺的是生活的刺激感,问题是她现在选择的目标太危险了——爱情毕竟是一个人终身的幸福,不是刺激的游戏。
  当阿蓉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眼前一亮的美丽。而且,她的美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漂亮,而是一种“不俗之美”。
  因此,可以想象,她是很受男人欢迎的。但是,她的苦恼也恰恰出在这里。
  我万万没有料到,阿蓉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我的恋爱为什么这么艰难?”
  阿蓉的追求者很多,他们不是被女性青睐的白马王子,就是自恃魅力无穷的英俊小生。但是,他们对阿蓉的追求都纷纷以失败告终。
  让人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阿蓉最后选择的对象竟是这样一个男人:一个劳教出来的离婚男人!
  难道果真是应了那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从此,阿蓉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公司同事们中流传的“鲜花”与“牛粪”的流言蜚语,到父母作为过来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再到同事好姐妹们高瞻远瞩充满理性的分析,都让阿蓉觉得不无道理,但又始终动摇不了她的决心。
  阿蓉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从理智上分析,她也觉得这种关系很荒唐,应该终止,但却始终割舍不下。
  “他到底是怎么吸引你的?”我问。“说实在的,我也说不大清楚。有时我也觉得奇怪,他长相、身材都很一般,性格也比较暴躁,还没有上过大学。论条件,他跟追求我的那些男人根本没法比,我到底看上他什么呢?大概这就是爱情的不可理喻吧。”
  不可理喻是一个托辞,究竟是什么因素成为了这种爱情的潜在动因?我相信阿蓉的确是不知道的,这也恰恰是帮助她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于是,我有针对性地了解了阿蓉儿童时期的经历,并通过有关心理测验了解了她的一些性格特点,经过几次的交谈,我对阿蓉的问题有点底了。
  阿蓉是在一片宠爱和赞许声中成长起来的。她聪明、漂亮、乖巧,是小伙伴心目中的偶像,同时,她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用偶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十几年过来了,她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大学毕业后,她对这样的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她觉得这样活着挺累,也挺乏味,用她自己的话说:“如果—辈子都这样单调重复的话,太没意思了。”
  阿蓉是那种为数不多的安全感较强的人,然而,她感到欠缺的是生活的刺激感。当然,如果她选择一个正确的目标来满足这种刺激感,也许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问题是她现在选择的目标太危险了——爱情毕竟是一个人终身的幸福,不是刺激的游戏呀。
  由于长期受社会规范的压抑,阿蓉的意识里已经很少存在“我愿意”的自由了,强大的“超我”使“本我”难得有所宣泄,对于阿蓉来说,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她非常想满足一种“叛逆性的快感”,挣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乏味”的行为模式,获得一种新鲜感和刺激感。
  于是,她背离了社会的标准,选择了一个“不应该”的对象,这种择偶行为本身满足了她两方面的欲望:一方面她选择了一个为社会、大众、通行的标准所不看好的人,向人们标示她的一种卓尔不群的审美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虽然这样的人不被社会看好,但有一点却被阿蓉所青睐,那就是离经叛道(在阿蓉的言谈中,已经有多次提到这个人“很特殊”),这一点足以让阿蓉产生“求同作用”。
  我的这些分析让阿蓉有些震动,这是她以往所不曾意识到的,但她还是有些不解:“我一向都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可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却一意孤行呢?”
  阿蓉的不解使我想起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话:“本能欲望永远随着挫折的增加而高涨”,“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这就是说,要想使原欲保持较高的兴奋度,某些阻碍是不可少的。其实,这恰好也符合阿蓉的思维逻辑。应该看到,家人以及各方面的反对声音本身也是一种“禁”,这刚好是阿蓉要冲破的,因此,反对声音越强烈,越能激起她去“叛逆”的欲望。
  我想,这就是阿蓉“叛逆爱情”背后的深层动因。
  当认清了这曲爱情游戏的真面目后,阿蓉陷入了沉思之中,因为她也懂得“玩火自焚”的道理,我相信她会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他文献
人们并不是单纯依靠理性进行支配,还会受到来自思维和行为的制约。行为规范的期待可以当作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需要统一知、情、意、行,转变外化为内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自身
民间相传,我国宋代有一个叫邵康节(又名邵雍)的“活神仙”,他那感知未来的能力惊骇后世。他临终前,感知将来有人要来盗挖他的墓,而盗墓贼的母亲当时还只有7岁。于是,他叮咛家人:一是墓中不要放任何值钱的东西;二是要请那小女孩来吃斋饭,并将入敛衣物让她一一过手。小女孩转眼成人,有了儿子。她儿子不成器,有一天晚上准备出门。母亲问他到哪里去,他回答说要去盗挖邵康节的坟。母亲就将自己7岁时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