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给高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契机。它要求我们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全方位地审视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在扬弃的前提下,实现教学规范的转型、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而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必将发生从形式到理念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下面,笔者从操作层面来谈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既重预设又重生成
上课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结合具体的文本,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作前瞻性的细致的考量和预设,以期教学的有序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灵动而丰富的,在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会产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有的问题往往是比较有价值和挑战性的生成性问题,能激发兴趣、优化思维品质。此时,教师应视之为教学的关节点,平等地坦诚地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讨论、辩论达成共识;即使问题不能当堂解决,也不要淡化甚至回避,可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让生成因预设而闪光。
二、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达成共识的真理性知识——结论,所以学生必须掌握教纲和考纲上明确要求的结论性知识,如《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窦娥冤》语言的本色特质,《药》的明暗双线索等。但结论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诱导和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读和赏读,水到渠成地获得。学生读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体验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 兴趣和学习动机、探求学法、绽放思维和张扬个性的过程。
三、既重主体又重主导
课堂上,教师要以生为本,真诚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听、自己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讨论、辩论、争论。但学生毕竟经验不足、知识欠缺、能力有限,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点、难点,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合作中的首席作用,用教学智慧指导、引导、诱导、教导和帮助学生,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四、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方法,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结构方式、表达技巧以及情感态度等进行全方位而有深度的解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情感渗透,饱含深情进行教学,让教师情成为学生情与文本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品味语言的精妙、意境的优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美好。
五、既重合作又重独立
学会合作、能够合作,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但合作并不排斥独立,在现代社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测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
六、既重规范又重灵活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并进行规范训练: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书抑扬顿挫,作文起承转合,答题紧扣文本、紧扣题干……但在回答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时,只要学生立论正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赞赏,而不必强求统一。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的文章。
七、既重讲授又重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但要精讲,要讲在重点和难点上,要讲在学生的“愤”“悱”处,让学生醍醐灌顶、获益匪浅;也要营造问题氛围,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讨论和争论,去钻研和探求,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
八、既重课本又重课外延伸
课文是例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一个个“例子”的剖析和赏析,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回归课本十分重要。但仅满足于课本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课外读物。如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学了《失街亭》,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切实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蔡铁权.高中新课程实验100问[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既重预设又重生成
上课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结合具体的文本,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等,作前瞻性的细致的考量和预设,以期教学的有序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灵动而丰富的,在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会产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有的问题往往是比较有价值和挑战性的生成性问题,能激发兴趣、优化思维品质。此时,教师应视之为教学的关节点,平等地坦诚地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讨论、辩论达成共识;即使问题不能当堂解决,也不要淡化甚至回避,可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让生成因预设而闪光。
二、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达成共识的真理性知识——结论,所以学生必须掌握教纲和考纲上明确要求的结论性知识,如《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窦娥冤》语言的本色特质,《药》的明暗双线索等。但结论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诱导和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读和赏读,水到渠成地获得。学生读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体验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 兴趣和学习动机、探求学法、绽放思维和张扬个性的过程。
三、既重主体又重主导
课堂上,教师要以生为本,真诚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听、自己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讨论、辩论、争论。但学生毕竟经验不足、知识欠缺、能力有限,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点、难点,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合作中的首席作用,用教学智慧指导、引导、诱导、教导和帮助学生,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四、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方法,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结构方式、表达技巧以及情感态度等进行全方位而有深度的解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情感渗透,饱含深情进行教学,让教师情成为学生情与文本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品味语言的精妙、意境的优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美好。
五、既重合作又重独立
学会合作、能够合作,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但合作并不排斥独立,在现代社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测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
六、既重规范又重灵活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并进行规范训练: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书抑扬顿挫,作文起承转合,答题紧扣文本、紧扣题干……但在回答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时,只要学生立论正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赞赏,而不必强求统一。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的文章。
七、既重讲授又重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但要精讲,要讲在重点和难点上,要讲在学生的“愤”“悱”处,让学生醍醐灌顶、获益匪浅;也要营造问题氛围,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讨论和争论,去钻研和探求,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
八、既重课本又重课外延伸
课文是例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一个个“例子”的剖析和赏析,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回归课本十分重要。但仅满足于课本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去阅读课外读物。如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学了《失街亭》,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切实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蔡铁权.高中新课程实验100问[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