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销商不要嫌弃小品牌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8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经销商,就是在市场中实力较强、规模较大,在行业圈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代理商。由于从业较早,或成长较快,或实力较强,他们往往经营思想较为先进,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品牌产品,具有掌控下游客户的条件、实力和能力。
  一般来说,大经销商不愿代理小品牌。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自己在本市场已成了“头面人物”,与合作的厂家门当户对,而代理小品牌则会影响自身的品牌形象。其二,小品牌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做大、做强,在所代理的产品中缺少影响力。其三,小品牌操作难度大,费心费力,稍有不慎便会劳神伤财造成损失。
  
  大经销商为什么要代理小品牌
  
  大经销商代理小品牌,是为了更大发展的需要,这可以从几方面体现出来。
  1.赢利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大经销商,大品牌越接越多,销售量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资金及成本同样也越来越大,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因此,低成本高利润的小品牌既是赢利的需要,也是其运营模式转变的需要。
  2.对话大品牌的需要。再大的经销商在大品牌厂家面前永远都是弱势,都要随着厂家的“指挥棒转”。经销商稍不留神,让厂家不满意,就可能被厂家告知“拜拜”。出于对大品牌产品销量及影响力考虑,经销商又合不得轻易放弃。“爱恨交加”的矛盾心情,使他们饱尝煎熬,备受折磨。
  所以,经销商可以通过现有的有利条件,选择同品类中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品牌,有意识地将小品牌逐渐培养成替代大品牌的“储备品牌”,以此作为对话大品牌厂家的“撒手锏”。进,可以抗衡大品牌厂家的“霸气”,使他们从此对你另眼相看;退,则可以在与大品牌厂家闹翻分手时,让小品牌顺利接替“当家品牌”的位置,不致影响自己的整体销量。
  3.争取厂家资源的需要。大经销商代理小品牌,很多时候是强势一方,在与厂家合作中能享有一定话语权,所以容易争取到厂家更多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市场操作。
  4.调整产品结构的需要。再大的经销商资金都有一定的限度。由于大品牌产品资金占用大,所以大经销商不可能做到任何品类产品都能代理大品牌。小品牌代理是既不占用太多资金,又能对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的较好选择。
  5.缓解资金压力的需要。大品牌产品动辄十万、几十万地打款,有的厂家甚至“强迫”经销商预付货款和交纳保证金。巨大的资金压力,常使经销商有“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而小品牌产品则不会过多地占用经销商的资金。
  
  怎样选择小品牌
  
  小品牌对大经销商虽然有品类结构补缺和增加利润等作用,但在选择产品及品牌时仍需要慎重,切不可以为凭借自己现有的条件,随便接下什么产品都能成功。这种想法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对自己操作市场能力造成一定的声誉影响。
  那么,经销商怎样选择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确保成功呢?从众多经销商操作实践中得出的具有实效性的经验是:应掌握好“三选六看”原则。
  “三选”主要是:
  1.选潮流。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选择具有引导消费新潮流的新品类产品,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一个新品类产品的推出,很多时候预示着这一品类潮流的到来。也许,推出这一品类产品的品牌还没有影响力,拥有这个品牌的厂家名不见经传,甚至是一个刚刚成立的小企业,但只要这个产品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大经销商就一定不要失去这一难得的发展机会。因为一旦这一品类成功,其就会成为品类中先入为主的第一品牌,你也会随之成为代理这个品类品牌的龙头老大。
  案例:B市场经销商老吕,代理了多个品类的大品牌。2005年,他接触到了上市不久的冲饮类新品类——奶茶。当他对产品品质、口感、包装及卖点作了综合分析后,意识到这将是引领消费新潮流的新品类。他带着样品对市场走访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新品。
  后来的市场实践验证了他当初决策的正确性:新品一上市就产生了轰动效应,“香飘飘”这个早先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小品牌,也随着产品的旺销而成为消费者非常青睐的新品牌。仅仅几个月时间,该品牌就红火起来,月均销量达1万多件,最高月销量达2万余件,2006年为其带来了近100万元的毛利润,而且引领了这一品类消费潮流。结果,该品牌稳坐该经销商经销品类的头把交椅。
  2.选潜力。经销商应选择品类中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品牌,其前提是这一品牌的品类在市场中已被接受。这种选择不像选择新潮流产品的品牌那样,要承担“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其具有相对的保险性,有较高的成功概率。
  3.选差异。同质化的产品无疑给竞争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差异化产品则是品类竞争中独辟蹊径的成功之道。这种差异包括品质、口感、口味、价格、包装等。
  “六看”的内容是:
  1.看利润率。大经销商选择小品牌,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看中小品牌较高的利润率,以此提高整体赢利水平;二是希望通过市场发展使小品牌逐步成长为品类中的大品牌,在品牌成长过程中获取利润。这两点都是把利润放在第一位。通常情况下,对小品牌产品利润率衡量基本标准为流通毛利率在10%以上,终端毛利率在25%以上。
  2.看产品力。不具备生命力的产品,利润率再高也不会给代理商带来效益,反而会造成损失。所以,产品力在选择品牌中尤为重要。代理商除自己判别外,还应带上样品走访客户,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
  3.看市场表现。一个知名度不高的新品牌产品市场表现如何,需要经销商从两方面了解:一是了解离本市场较远的外地成熟市场。经销商可以要求厂家业务人员提供2~5个客户电话号码,通过电话了解外地市场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3个月以上)运作后,产品的全程表现情况,据此获悉产品市场表现的稳定性。二是亲自到周边已开发市场实地了解相关情况,因为周边市场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与本市场基本接近。
  需要提示的是:对厂方业务员提供的客户反馈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为业务员在提供这些资料时多数会对问题避重就轻,专拣那些做得较好的市场或与自己关系不错、能为自己说好话的客户来反馈情况。(当然,这只是业务员操作市场的一种技巧,并不意味着不诚实。)
  4.看厂家实力。接手小品牌之前,最好亲临厂家考察,此行可得到3个收获:看厂家规模,了解厂家实力;看厂家产品库存、生产情况和发货车辆的多少,了解其销售的好坏;看厂家人员精神风貌,了解企业运营态势。
  5.看厂家思路。通过与厂家业务人员交谈及了解相关市场运作方案,分析厂家市场操作思路是否与 市场实际接轨,是针对性较强的务实行为,还是纸上谈兵的务虚行为;对市场是良性投入的培育性长期行为,还是对市场掠夺性的短期行为。
  6.看厂家支持力度。通过已开发市场的经销商了解厂家对市场投入情况,以此分析该企业、产品、品牌的未来发展前景。
  
  接手小品牌初始如何操作
  
  大经销商决定代理某一品牌后,在介入初期不要过于理想化,把前景看得过于美好。即使相信该产品会成功,也应做到谨慎从事、稳步发展。为确保新品运作成功,接手前期应做好“十要十不要”。
  1.要品齐量少,不要品少量多。代理小品牌,前三次发货要掌握品种齐全而单品量少的原则。品种不齐全,无法检验哪类品种、哪个规格适合本地销售,无法为今后的市场重点推广筛选产品;单品发货量过大,一旦有不适销产品,则会造成经济损失。
  案例:Y市场大经销商小刘,2006年9月代理了一个锅巴类小品牌。根据业务员介绍其他市场销售情况,小刘首单发贷3种口味就达到了1000箱。由于厂家业务员刚来本市场不久,不熟悉本地消费习惯,加之小刘在订货时也忽略了此事,一个月后,其中两种口味的锅巴连续追加发货两次,最终五分之四的麻辣味锅巴未销售出去。尽管厂家给予了一定的费用支持,小刘仍损失了4000多元。
  2.要量出为入。不要量入为出。新产品进入市场前期,厂家会给予相当诱人的政策,以此激励经销商多进货。经销商在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一定要量出为人,根据市场实际订货。否则,就会因贪小利而吃大亏。
  3。要提供差异化方案。不要盲目地接受统一方案。有些经销商代理新品时,不懂得向厂家提供针对本市场实际情况的差异化方案,而是盲目地接受厂家的统一方案。这样做虽然省心省力,但往往因不切合本地市场而导致效果不佳。
  案例:Q市场大经销商老傅,2006年8月代理一个休闲食品小品牌。厂家业务员提出按公司统一推广方案执行——从传统渠道做起。老傅根据该产品价格定位、消费对象定位等特征,结合自己现代渠道和特殊渠道的优势,向厂家提出了以现代渠道和特殊渠道为切入点,逐步影响、渗透和带动传统渠道销售的推广方案。厂家觉得有道理,采纳了老傅的建议,结果使新品推广大获成功。老傅在确保了自己成功的同时,还为厂家提供了一条新品推广的新路子。
  4.要以老品带新品,不要以新品促新品。很多厂家在新市场开发前期会给市场一定力度的支持,采用的方法多数是买本品送本品,以此达到较高铺市率的目的。
  从道理上讲,这种力度较大的促销活动应该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是,作为一个新品的小品牌,这样的促销方式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很简单:渠道销售商们原本就对刚上市的小品牌持观望、迟疑甚至怀疑的态度,而你又用新品促新品,这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对此,经销商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厂家给予的支持费用折算成自己代理的成熟产品,以其作为新品牌产品的促销品,达到以老促新的目的。二是把老产品厂家促销费用折算成新品牌产品,买老产品搭赠新产品,达到以老带新的目的。通过几轮以老带新、以老促新的促销活动,把新品牌逐步推向市场。
  5.要点多、品齐、量少,不要点少、品少、量多。新品铺市时,对渠道、网络的售点要尽可能地做到点数多、品种多、数量少,而不要点数少、品种少、数量多,只有这样才利于产品的全面推广,提高成功概率。
  6.要制定新品专案推广。不要由其自然销售。有些大经销商接手小品牌后,认为凭借自己现有网络和影响力可以顺其自然地带动新产品。新产品依托原有网络、渠道是可以得到有效带动,但问题关键在于,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其相对应的网络、渠道、售点、消费群体、推广方法等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制定新品推广专案,更有利于新品有计划、有效地推进。
  7.要提高奖励政策,不要等同于成熟产品考核。新上市的小品牌推介成功与否,除品牌自身的产品力以外,经销商业务员尽力与否是小品牌成败的关键。
  市场反映的实际情况是80%以上的经销商业务员不愿推新品,尤其是小品牌。因为成熟产品已不用推介,省心省力出业绩,而新品推介费心费力却难保效果。为此,经销商在新品上市之初,应给予业务员较好的奖励政策,以激励其尽力推介。
  案例:R市场经销商老吴,2006年10月代理一个方便面小品牌,为使新品成功,他制定了极优厚的新品推广奖励政策,大大地提高了业务员的积极性。不足两个月的时间,R市场到处都可以见到该品牌产品,其销量一路飚升,而且成为几个大厂矿发放员工福利的指定性团购产品。
  8.要跟踪管理,不要一推了之。小品牌产品推广过程中,经销商要密切关注其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推进方案,不断跟进管理,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直至走上成功轨道。
  9.要及时反馈信息,不要坐等厂家向你了解情况。代理商要及时准确地向厂家反馈市场信息,并就此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厂家政策支持;不要坐等厂家向你了解市场信息后再制订应对方案,这样往往会延误市场,失去最佳机会。
  10.要稳步发展。不要急于求成。一般来说,新上市的小品牌,不可能在瞬间催生成“巨人”。因此,经销商市场操作要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第一单货销完后,不要急于追加第二次发货。因为短时间内销完货只是新品上市初次铺货的假性销售,此时铺出去的货尚在渠道链上,还没有到达消费者手中。即使有少数客户第二次要货,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销售。经销商应等到产品真正进入销售环节后再追加第二次发货。一般情况下,这种周期计算时间是特殊渠道:15天~25天;现代渠道:20天~30天;传统渠道:25天~35天。
  (编辑:唐人2001tr@sohu.com)
其他文献
明明自己信心满怀,甚至各方面实力也不比对手差,却仍然吸引不住采购的眼球。到底怎样才能得到采购的欢心,引起采购的重视?    有个做小家具的供应商朋友在MSN上向我抱怨:“××卖场华东区的采购不是个东西!前年自己做了1000万元,去年被压制得只做了200万元,今年估计就更少了。他处处跟我过不去,要什么不给什么,对那个××品牌却支持得不得了。那是个什么玩意啊,在全国其他地方被我们打得跟孙子一样!”我问
期刊
优秀的代理商是连锁加盟企业的宝贵资源,但这样的资源不是“招”来的,而要靠自己创造。    到处都有连锁加盟的招商广告,但是对代理商的渴望,并不能掩盖连锁加盟企业面对的问题和疑虑:代理商的思路和企业不统一怎么办?代理商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自作主张,把市场做成“夹生饭”怎么办?其实,这样的问题,恰恰是来自代理商加盟前后都会有的担心:加盟是否真的能带来利润?  那么,好代理商在哪里呢?或者说好代理商是怎么
期刊
当一个中小企业在困境中迅速做大,并在销量和品牌方面双丰收时,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要探究其营销方面的神奇之处。下文没有给出关于神奇的答案,但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既要快速帮助客户提升销量,摆脱亏损的状况,又要在品牌管理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提升品牌形象,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但是,客户没有办法拿出更多的钱来同时在两方面进行大投入了,怎么办?  这不是一个假设的问题,而是笔者所在的咨询团队,曾经面临的一
期刊
叶茂中策划机构董事长  叶茂中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从创造力和想象力上下  功夫,而不是在前人的经验和基础上下功夫。”  ——叶茂中策划机构董事长 叶茂中  记者:最近您在思考哪些问题?  叶茂中:如何建立奥运营销、体育营销。对我现在接洽的客户,我都建议他们赞助奥运,如果没有能力赞助奥运的,也会建议他们赞助亚运会。像德尔地板,我们就提出“奥运在我家”的口号。  记者:最近有什么新的尝试? 
期刊
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回归到对利润的追求,对销售的管理也转向了利润考核指标。但是,变革就会出现问题。利润考核——爱你不容易。    利润考核,我们该考虑什么  振 华    翻开新的营销纪年,一切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来提升品牌地位、创造利润的时代似乎戛然而止。不是我们的追求错了,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已向着充分竞争和过剩迈进,企业的营销成本成倍增长,而消费者又比
期刊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会和国内一批智业领袖聊天。最近在与蜥蜴团队长官何坊和著名策划人叶茂中聊天时,发现他们对“机会和创意”有了新的理解。  站在策划人的角度,何坊给我讲述了一个案例: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一家隶属NH连锁酒店的阿卡拉酒店.有11年的历史,打算在今年夏天进行装修.这家酒店将装修这件事,策划成了一个事件。考虑到现代人经常面临着巨大压力,于是“发泄压抑的沮丧情绪”便成为了这家酒店与顾客沟通的一
期刊
“选择是痛苦的,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怕被选择综合症折磨的我们,很容易倾向于让感觉快速决定,或让事情自发走到别无选择的境地,然后释然于“只能这样啦”一这种做法看似正常实则傻。    我发现自己是傻瓜无疑,尤其是接受了16年学校教育后更加确认自己就是一个傻瓜!或者精确地说,每天除了睡觉8个小时以外的16个小时中,有90%的时间是傻瓜。如果你阅读了《别做正常的傻瓜》(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书以后,也
期刊
终端是产品接触消费者的最后一米,如何抓住消费者就在于能否建立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终端敢死队,从而直接将产品与消费者的最后一米变成零距离。只有锁定终端人员,才能最终锁定消费者。    导购也招了,培训也做了,为什么终端出货的能力还是上不去?激励也有了,工资也提了,为什么优秀的终端人员还是不断流失?到底怎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既高效又稳定的终端队伍?笔者在多年深入一线并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摸
期刊
国际品牌攻破时尚“重镇”,本土男装应以设计崛起  安 杰    中国男装进入了残酷的“冠军崛起阶段”,但更残酷的事实却摆在了眼前:国际品牌蜂拥而入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最具流行指数的商圈,并在这些地盘轻松地压制住了中国本土品牌的扩张。国际品牌攻破上海等时尚重镇只是他们初试牛刀的第一站,还无法与食品、饮料、手机、汽车等行业巨鳄在中国的惊人突破相提并论。  实际上,当我们还在服装领域里钻研生产与成本、营
期刊
未来的药店应该怎么开  沈燕元    未来的药店应该怎么开,开什么样的店才能盈利?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这两年医药零售业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困惑:开大店的,每开一家店都不理想,甚至多数处在亏损状态;开社区店的,每开一家也是半死不活,惨淡经营。举国上下的药店老板们都在想:未来开什么样的店才能有竞争力?  我们如果把2002年平价大卖场出现以前那种高毛利低客流、封闭式销售的药店定义为“第一代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