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i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面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没有简单照抄照搬国外的道路与经验,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坚持从多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总任务出发,紧密结合自己的国情实际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艰辛探索.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创新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理论政策,终于形成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累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百年探索历程基础上,尝试归纳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所遵循的五大基本理念,即坚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的民族观,以各民族共创中华(四个共同)为主要脉络的中华民族史观,人民至上的政权观以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观.文章认为,上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民族工作的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困扰译界发展的问题之一."两层皮"现象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导向值得深究.翻译实践基于语言事实不断向纵深发展,但本体研究易被忽视.译法虽常用,却较少系统研究.文章对翻译方法"增译"进行了系统研究,综述翻译史中有关增译的观点及分歧,辨明其称名的术语化结构及在翻译单位中的层级关系,廓清了该译法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联合作用.
中美两国在商标获得显著性制度立法上有明显的差异.在获得显著性制度适用情形方面,中国《商标法》列举可以适用的情形,而美国《商标法案》列举排除适用的情形,两者在立法的角度上相反,在包含兜底条款上不同.在获得显著性的认定方面,中国只有一种证明途径,即举证证明标志经过使用具有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而美国除了有与中国相似的"其他证据"外,还包括"拥有在先注册"和"商业中五年实质独占的持续的使用".另外,中国获得显著性认定规则的详细、明确程度远逊于美国.
历史形成结构,结构塑造行为,文章构建“历史—结构—行为”分析框架,阐释中国特色疫苗监管的制度逻辑.不同于工业化国家经验,中国疫苗供应和监管体系以计划经济为起点,逐步引入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和市场失灵并存,政府秉持培育活力和维护秩序双重政策目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反向演进带来两方面制度挑战:一是中央与地方事权结构性错配,剩余监管权弱化了专业监管能力并催生基层营利动机;二是行政吸纳市场的行为选择,导致疫苗产业基础系统性薄弱.2019年颁布的疫苗管理法致力于创新监管范式,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重构中央与地
文章从国际比较视角入手,以中美英三国媒体2000—2019年对本国青年的报道为语料,对其中呈现的各国青年形象及历时变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三国媒体在呈现青年形象时均选择了既全面立体又突出特色的策略,但由于各国媒体对本国青年群体所持态度不同,出现了中国青年媒体形象更偏积极,而美英青年媒体形象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差异.三国青年不同时期的媒体形象既有历史共性又有时代特性,中国青年积极的媒体形象从笼统模糊逐渐转向具体细致,美国青年消极的媒体形象从暴力易怒转向情绪不满,而英国青年粗鲁的媒体形象则在逐渐弱化.另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