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文化跨区域之传播模式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gh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闽籍人士在河南南阳地区供奉妈祖,传播妈祖文化,共有三处,其中宛城天妃庙由闽籍游宦士人创建,邓州天后宫由闽籍屯垦移民创建,赊店福建会馆由闽商创建。此三座妈祖庙宇的创建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古代民间文化跨区域传播的模式:游宦士人传播、屯垦移民传播、客商传播。庙宇供奉乡土神既是团结同乡的精神纽带,又是张扬本土文化的强力手段。这种模式使妈祖文化在南阳地区落地生根发展。
  关键词:宛城天妃庙;邓州天后宫;赊店福建会馆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5-0111-04
  由于人口流动,民间文化跨区域传播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异地生根、发展。如同俗人,神祇欲落户异乡,也须有栖身的茅庐;欲光扬神迹,也须有宏大的庙宇。基于唯灵是从的心态,稍具规模的庙宇一经创建,除非动乱兵燹,或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或利益的强力驱动,一般都会持续存在下去,庙宇所代表的文化也就有了发展光大的载体。因此,庙宇实为民间文化跨区域传播的重要前提,其创建方式就成为民间文化跨区域传播的模式。河南南阳地处内陆,与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及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本无关联,但由于种种机缘,南阳市宛城区淯阳桥畔天妃庙、邓州市天后宫、社旗县福建会馆以不同方式在此创建,妈祖文化也因之流布南阳。本文拟以此三座建筑的创建为中心探讨古代民间文化跨区域传播模式。
  一、闽籍游宦士人创建的宛城天妃庙
  宛城天妃庙,或称天后宫,位于今南阳市宛城区淯阳桥北200米的新街路北。天妃庙始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嘉庆四年(1799)、光绪十年(1899)曾两次修葺,现存有古建筑七座,基本保留了原有布局。关于其创建,当地一些文化人士说:“外地来宛的及本地的船商、船户、商人很多,为了祈求海神妈祖的保佑,特建妈祖庙于宛城的白河岸畔。”①有学者说:“我觉得天妃庙跟闽商的关系密切,它建立在康熙统一台湾之后。”②然而,通过对庙内康熙三十五年《南阳天妃庙碑》及功德碑残块进行考证,我们发现天妃庙的创建与船户及包括闽商在内的商人毫无关系。
  《南阳天妃庙碑》为荣禄大夫左都督管南汝镇标中□游击兼左营事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仍带余功莆田陈斌所立,南阳知府朱璘撰写碑文。碑文云:
  余友西翁陈公与余同官于宛,公为民祈福,首建天妃庙于郡城。镇宪郭公、副戎林公共襄盛事。宛人无远近胥趋跄鼓舞,庆祝于斯,固知神之陟降于斯也。我圣天子之庙谟成算而神效灵,水营将士仰视云端,麾幢隐现空中,闻剑槊声如万马突阵。于是迅扫台湾,开立郡县,溥海内外,悉隶版图。
  西翁陈公即陈斌。“陈斌,字朝岐,廷武侄,幼习儒业,兼通韬略诸书。值闽多故,乃投笔从戎。”“康熙癸亥,随靖海侯施烺(琅)师出铜山,击杀伪镇邱辉等,得澎湖三十六岛,全台就抚,加世袭骑都尉,迁南阳镇中协,授荣禄大夫。”③南汝即南汝镇,又称南镇。“南汝镇,镇守南汝总兵官一员,驻扎南阳府,标下左右二营,管辖邓新营、汝宁营、归德营、襄城营、陈州营。”④清军入关后,招降和招募的汉军以绿旗为营标。“标、协、营为绿营营制三大系统,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所属叫做标,副将所属叫做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叫做营。”⑤“为总兵总理营务的游击,称镇标中军游击。”⑥据此,碑文“镇标中□游击”所残当为“军”字。南阳镇总兵下不设副将,左、右营游击即相当于副将,陈斌以中军游击兼左营事,副将所属为协,故谓之中协。
  镇宪郭公、副戎林公襄助陈斌创建天妃庙。镇宪即总镇,亦谓总兵。郭公即郭文魁,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任南镇总镇。《河南通志》卷三十九《职官十》《总镇》云:“郭文魁,顺天人,将材,左都督,镇守南阳,康熙三十一年任。”《职官十》《南镇》云:“陈斌,福建人,投诚,康熙三十年任。”“林国贤,福建人,行伍,康熙二十八年任。”⑦
  水营将士云云即传说妈祖佑助施琅平台澎事。为酬答神佑之功,施琅奏请朝廷加封妈祖。《天妃显圣录·历朝褒封诏告致祭》云:“臣拟于班师叙功之日,一起题请加封,近接邸报,册封琉球正使汪楫以圣德与神庥等事具题请封,因先以其灵异详陈,伏乞皇上睿鉴敕封,并议加封,奉旨该部议奏。”⑧然未能获允,“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八月二十二日乙卯早,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请封天妃之神,礼部议不准行,但令致祭”⑨。为弥补请封未果有负神明之愧,施琅曾在台湾同诸镇将士捐俸建妈祖庙。陈斌身历平台战事,熟稔妈祖佑助神迹,且以战功迁升南阳镇中协。如同施琅,陈斌任职南阳时亦鼎力倡建天妃庙。林国贤亦为福建人,郭文魁为其上司,故二人共襄陈斌创建天妃庙。
  在天妃庙院内,我们还发现四小块汉白玉残碑,经过拼接,可断定为同一碑刻。其中三块有碑文:一为碑额残块,仅存一“镇”字;另外两块为可拼接之碑体残块,其上所记多为人名或职务,可识且可考者有知县平鄗鼎、知县张光祖、□阳知县陈时□、中军都司管守备事傅为斗、邵登云、刘伏振、分防陈州、邓新营守备、林麟焻等。
  《河南通志》卷三十七《职官八·南阳府属知州知县》《唐县》云:“平鄗鼎,浙江山阴人,监生,康熙三十三年。”《南阳县》云:“张光祖,山东历城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舞阳县》云:“陈时泰,江南溧阳人,进士,康熙三十三年任。”⑩据此,碑文所云当为唐县(今唐河县)知县平鄗鼎、南阳县知县张光祖、舞阳县知县陈时泰。卷三十九《职官十·南镇》《右营守备》云:“傅为斗,浙江人,难荫,康熙三十三年任。”专为副将统领营务之都司为中军都司,傅为斗又为右营守备,故碑文云“中军都司管守备事傅为斗”。《汝宁营守备》云:“邵登云,直隶人,进士,康熙二十五年任。”《襄城营守备》云:“刘伏振,陕西人,随征官,康熙二十九年任。”《陈州营守备》云:“方凯,陕西人,外委,康熙三十年任。吴烈,徽州人,进士,康熙三十五年任。”《邓新营守备》云:“李得时,河南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碑文所云陈州营守备或为方凯,或为其继任者吴烈;邓新营守备即李得时。   残碑碑文“带余功六次”“哈番又一拖沙喇”与前揭《南阳天妃庙碑》所云陈斌封衔“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仍带余功”相近,所列平鄗鼎诸人任职南阳均逢陈斌创建天妃庙之时,故此残碑当为天妃庙建庙功德碑。碑文中处于相对显要位置的林麟焻则非任职南阳。《清史列传》卷七十《文苑传一》云:“林麟焻,字石来,福建莆田人,康熙九年进士,官内阁中书。二十一年,检讨汪楫奉命册封琉球,麟焻为副,却宴金廪费,琉球人德之。”林麟焻之所以不远千里积极参与修建天妃庙,一则他是福建莆田人;二则他曾任册封琉球副使与正使汪楫出使琉球,途中遇险亦受妈祖佑护,回国后曾稍先施琅为妈祖请春秋祀典,亦未获允。“今检讨汪等奏请海神天妃春秋祀典之处,应无庸议可也。”陈斌建庙时,林麟焻任职贵州学政。《贵州通志》卷十八《职官·提督学政》云:“林麟焻,莆田人,进士,康熙三十三年任。”名列功德碑显著位置,表明林麟焻曾积极参与了庙宇创建。
  庙内现存嘉庆二年《施银功德碑记》云南关善士郭登泽因病祷祝天后而大愈,遂捐银37两以酬神佑。郭登泽病殁后,妻薛氏、刘氏及同族亲、化主、山主等又施银500两赎回庙地两顷。受此激励,两年后南关绅士、商民又募化重修天妃庙。嘉庆四年《重修天后宫山门戏楼碑》详载此事。此次重修纯属民间自发行为。先由“南关绅士商民”募化,次由小西关善士募化。碑文撰写、刻石亦由普通的南阳府儒学生员完成。在立重修碑的同时还立有《天后宝录》碑及虽未标明立碑时间但极有可能亦为同时所立的《历朝显圣褒封》碑。
  光绪九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陈履忠任南阳县知县。此时距嘉庆四年重修又历80余年,天后宫复“栋宇倾颓”,邑人因请修缮。经十余月重修告竣。陈履忠撰《重修宛郡天后宫碑记》及功德碑详述修缮、募捐情况。由于知县参与,人们捐款的积极性和数目远愈前次重修。光绪重修百余年后的1989年,天妃庙被公布为南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升格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因获佑许诺请封未果,自觉有负神明,陈斌、林麟焻遂以其亲历神迹和强烈信仰倡建天妃庙,并以其地位赢得上司和地方政府支持,继而使众多下属捐资,天妃庙因而得以在淯阳桥畔创建。光绪九年重修也由于知县陈履忠的参与而顺利进行。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闽籍游宦士人于妈祖文化异地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因则如莆田人刘克庄《到任谒诸庙·圣妃庙》所云:“某,妃邑子也,属时多虞,惕然恐惧。妃其显扶默相,使某上不辱君命,下不贻亲忧,它日有以见鲁卫之士,妃之赐也。”以此同样原因,客居异地的其他福建人也尽己所能积极传播妈祖文化。
  二、闽籍屯垦移民创建之邓州天后宫
  邓州天后宫由被朝廷安插到此屯垦的明郑降清闽南官兵(即闽营人)创建。黄廷在南阳闽营人中具有“始祖”地位,原籍福建同安(今厦门有同安区)。光绪《同安县志》云:“黄廷,字甫朝,号华明,积善锦里人。有大志,具韬略,貌魁梧。初在郑成功处挂伪将军印,留守厦门。及成功亡,投诚,国朝封慕义伯,驻扎河南(南)阳等处地方。”降清后,黄廷受封慕义伯。《圣祖仁皇帝实录》卷十二康熙三年六月云:“庚戌,授福建投诚伪侯黄廷为慕义伯。”康熙六年,湖广道御史萧震疏言投诚开荒之策,为朝廷采纳。次年,黄廷率本标兵丁至邓州。《重修邓县志》卷二十《兵事志·闽营》云:“到邓州则有五营,分驻于黄渠、新店、茶店、曲河、冠军等五里四十八村。黄廷亦住城西十八里伯府寨,另建议事厅于伯府寨西二里许之太山庙西侧,又建伯府于外城之花园街,建营房于外城东南隅福建会馆左首。所有垦兵仍归节制。凡官一员、兵二人,各领地五十亩,眷属五口以上者加田一倍,并分给房屋、牛、种。至于钱粮只纳正供,杂派差徭概行蠲免。”清廷是因担心明郑投诚官兵在原籍生变,才实行异地分散安插屯垦之策的。因此,闽营人在邓州不仅有独立的生活、生产区,赋税只纳正供,免除杂派差徭,还有武衙门、营房、议事厅。因属军籍,须听从朝廷调征。乾隆《邓州志》卷十三《武胄·武功》云:康熙“十三年,从征吴三桂。十五年,杨烈嘉掠杀城,征粮于邓,廷与战二狼冈,败之,邓以无恐。二十一年从平台湾,二十三年剿罗岔,具有功”。
  独立的身份,黄廷显赫的地位,以及身处异地凝聚人心的需要,使得闽营人初至邓州就在营房右前方建立起颇具规模的家祠。乾隆四十四年,闽营人在营房右边家祠对面(今城关第二小学)又修建了规模更大的天后宫。天后宫坐北面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戏楼、前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等建筑,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近70米,占地9000余平方米。大门为石质,上嵌一石门楣,书有“天后宫”三字。前殿殿内正中供奉妈祖站姿镀金铜像。20世纪80年代,曾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后宫被毁坏殆尽,现存唯有保留在学校的一块镌刻“天后宫”三字的石门楣和数通埋在地下的功德碑。石门楣高约1米,宽0.45米,厚0.1米,浮雕大字,阴刻,字径0.2米,楷书,边框双龙戏珠。2010年1月25日,我们在花州书院杨存德、常振会及黄廷后人黄宪敏等帮助下,将学校操场上一块半露于地面的功德碑挖出。遗憾的是,碑文仅仅记载了捐款人、商号及捐款数目,没有透露出任何有关天后宫的信息,亦无立碑年月、立碑人、立碑事由等。
  尽管是投诚,尽管是异地安插屯垦,闽营人凭借其军事建制及军功,在数千里外的邓州依然顺利保持其闽南风俗。本来供奉在家祠中的乡土神妈祖,于乾隆四十四年还有了独立的、更大规模的天后宫。天后宫的创建,成为妈祖信俗在邓州光扬的象征和基础。
  邓州闽营人实为历史上常见的屯田移民。这种有组织的移民,是民间文化跨地区传播的重要载体。身处遥远的异乡,家乡的宗族纽带让位于地缘的同乡纽带,移民们更加需要以地缘为核心的凝聚力,更加需要以地缘为标志的精神慰藉。因此,出于构建和强化移民秩序的需要,闽营人不仅修建武衙门,修建各姓家祠、闽营家祠,还在到邓州百余年后修建了更具涵括性的天后宫,以彰显其族群特质。
  三、闽籍客商创建之赊店福建会馆
  赊店镇为荆楚入中原的要道,清代赊店镇成为四方客商兴贩之墟市。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地客商纷纷在赊店兴建会馆。
  福建会馆位于赊店镇地势最高处的南磁器街南端。其主体今得以保存,有古建筑50余间。会馆坐西向东,占地近2000平方米,整体布局呈“日”字形。“主楼的三面青砖墙体完全保留,青砖略显潮湿,粘着一片片墙土,二楼木楼板也保留下来,黑黑的木板上多处已经发霉变白,南北两座陪楼基本保留了原貌。通过一个窄窄的入口上楼,一根粗木房梁上依稀可见‘嘉庆元年’(1796年)字样。”如今主楼一楼供妈祖、茶神陆羽、财神赵公明,以祈祷行船风顺,利市生财。
  经商回报高,风险亦高。高风险的恐惧,加之客处异乡,身与家相睽,时与命相关,使商人更加企盼神灵佑助。“去父母之邦营利千里之外,身与家相睽,时与命相关。祈灾患之消除,惟仰赖神明之福佑,故竭力崇奉,出于心之诚然而同然与?”会馆是商人乡愁的极好慰藉。“我乡贸易诸公,每遇朔望,咸集于此,敬修祀神。虽异地宛若同乡,皆得以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焉。”而且,会馆之用尚不止此。祀神是会馆的主要用途。“以谓人无论智愚,未有对明神而敢肆厥志者。”神灵,特别是乡土神,成为会馆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徐陈谟嘉庆十八年《重修禹王宫碑记》云:“予尝观天下各郡国之会馆,皆祀其乡所产之神。”祭祀乡土神既是团结同乡的精神纽带,又是张扬本土文化的强力手段。“其后各祀其乡之神于馆,则其意又惧人心不齐,或有相欺相诈者,因质诸明神以为凭,而培修禋祀之不绝,以致其尊崇而抒诚敬然。”会馆初建缘于提供同乡岁时聚会议事、笃厚乡情、慰藉漂泊苦痛之处,于其中祀神又有凝聚人心、戒欺戒诈以萃善举之用。建庙立像,神有所凭,人有所寄。因此,古时民众热衷建庙祀神,客居异乡热情甚或更高,亦在情理之中。
  就民间文化的跨地区传播而言,南阳市天妃庙由莆田人陈斌倡建,南阳各地军政官员捐资修建而成,属于游宦士人传播;邓州市天后宫由闽营人创建,属于移民传播;社旗县福建会馆由闽商创建,属于客商传播。游宦、移民、客商是民间文化跨地区传播的三种重要途径,其动机均可概括为“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相对而言,客商活动范围更为广泛,影响也更为深入,其于民间文化的跨地区传播贡献尤其显著。
其他文献
摘要:随迁老人在脱离乡土场域后面临着顺应城市惯习、重构社会关系等问题,其精神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对深圳市随迁老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对经济社会地位、迁移后的压力显著影响其精神健康,社会资本既能促进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对此,应从社会政策等方面予以积极回应。要完善地区间社会医疗保障的转换制度,构建促进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社区支持体系,通过“增权”
期刊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性的时空紧张,从而使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缺乏介入时空的困境。所幸的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内容上的包容性特征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武汉两所学校的社工介入实验的研
期刊
摘要:《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卷帙最多、编纂持续时间最久、参与人员范围最广的一部综合性丛书。乾隆皇帝一方面宣称“稽古右文”,另一方面“寓禁于征”,并谕令各省督抚助其完成这项声势浩大的文化工程,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统治政策,也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乾隆皇帝实施的这项史无前例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各省巡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乾隆皇帝转变治国策略、大兴文字狱之举的过程中,十多
期刊
摘要:21世纪儒学界开始注意“社会”概念的儒学解读。“社会”虽是近代日本人对“society”的汉字对译,却体现了一般“社会”概念与汉语传统的“社”“会”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严复将“society”译为“群”,源自荀子。确实,荀子的“群”概念即是一般“社会”概念。为此,有必要明确提出荀子的“群学”,但不是严复那样的社会学的理解,而是生活儒学的理解,即理解为基于生活方式转换的社会哲学或一般社会理论。
期刊
摘要:在住房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然而,中国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上热情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日益强烈。此外,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困难和建设监管薄弱等问题突出,保障性住房的社区管理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应该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加大社会资本对公租房、各类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投入力度的同时
期刊
摘要:接受义务教育已逐步从一种特权福利发展为公民权利,这一权利需要社会福利体系予以保障。从社会福利指标“去商品化”和“去分层化”两个维度对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去商品化”程度虽有提高但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去分层化”趋势不显著。主要表现为:目前农村儿童享受教育权的资格限制条件依然存在,享受权范围未完全覆盖所有农村儿童,二元教育分层并未消除,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程度较低,
期刊
摘要:《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观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
期刊
摘要:市场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引导、社会体制对流动人口的保障、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个体及其子女发展诉求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动力。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选择规律、阶段性融入规律和互构性接纳规律。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应当从改革完善居住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流动人口对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归属感等方
期刊
摘要:民国前期,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及通商口岸。传统的农村金融组织不仅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无法满足正常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农村的现代金融机构虽然有所增加,但地区分布仍然不平衡;现代金融业对农村的渗透虽然不断加深,但其作用仍然有限;农村金融的借贷利率虽然整体偏高,但借贷期限普遍较短;各地对高利贷的称谓虽然不一而足,但变相增加利息的形式
期刊
摘要: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近年来呈现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而经营收入比重上升;农村居民的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下降,而工资收入比重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也不断提高,这种有利于收入提高的多元化结构,可称之为“优势收入结构”。这是民间创业创新行为、民营经济、城市化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的差距。政府应更大程度地支持民众创业创新,优化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