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园保平安

来源 :国土资源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ch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全市一片青山绿水,为建设“幸福娄底”作出积极贡献是娄底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愿景。
  
  2011年9月,中共娄底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娄底市委书记林武提出今后五年娄底的目标是“为建设幸福娄底而努力奋斗”。究竟何为“幸福娄底”?在林武的诠释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宜业城市”。
  地处湘中腹地的娄底,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降水充沛,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仅以2011年为例,由于降雨大大超出历史同期水平,1-10月娄底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8251起,其中滑坡7103起(约占86.2%),崩塌571起,泥石流477起;损坏房屋536间,其中倒塌房屋102间,另有大量农田、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41亿元。
  除了自然因素外,娄底的地质环境工作还有着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由于域内资源丰富,矿山林立,以“百年老矿”锡矿山为代表的诸多矿山在长期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成为了一个老大难问题,面积广阔的开采区内,为数众多的老百姓生产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地质环境的保护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会和有着清醒的认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积极防治地质灾害,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让群众安居乐业,是建设‘幸福娄底’的重中之重,是430万市民的共同愿望,国土资源部门义不容辞。”
  这既是方向和目标,更是责任与担当。
  
  科学预警,化天灾于无形
  娄底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点多面广,突发性强。
  从2004年开始,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气象局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预报预警明显进步,信息交流由临时通报改为了日常通报;加强预警平台建设,市国土资源局与市气象局共同出资在全市200余处与降雨关系密切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安装了自动雨量监测器,每小时报送一次当地降雨量,为及时有效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统计,娄底全市近年发布预警消息过百次,成功预报双峰杏子群发性滑坡、涟源荷塘滑坡等30余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500余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近4500万元。
  除了及时有效的气象预警平台外,娄底还打造了一张强大的群测群防网。
  近年来,娄底建立并逐步健全了市-县市区-乡镇-村组-监测员的五级监测体系,1200余名基层监测员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日常监测,并与水利、建设、交通、铁路等部门建立了良性互动,形成了竖向联动、横向协作的群测群防网络。
  根据“预案进社区,预案进企业,预案进学校”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在去年的强降雨期间,组织了规模庞大的群测群防队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对新化县水车镇正龙村大湾里滑坡等规模大、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专人盯守,并向受威胁的村民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共7500余份,在危险地段树立临时警示牌共500余块。
  同时,充分发动乡镇、村组等基层组织及监测员,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进行排查和实时通报。
  扎实有效的预警监测机制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2011年,娄底根据预警信息提前按应急预案转移地质灾害危险性高区域内群众15000余人次,共成功避让新化县荣华乡张家村泥石流、涟源市桥头河镇檀木村滑坡等7起突发性地质灾害,避免82人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151万元。
  
  快速应急,挽狂澜于既倒
  2009年6月初,娄底出现大范围的强降雨,根据气象预警,娄底随即启动了应急预案。6月8日晚上,双峰县洪山国土资源所得知该镇新湖村梓山组3户村民的房屋因煤矿采掘沉陷开裂,迅速赶到现场,将村民安置至安全地带,而在当晚4时左右,3户房屋出现了部分倒塌。而在一天之后,蛇形山镇双泉村山体滑坡点再度出现险情,隐患点临近公路,排查抢险突击队日夜监守在现场。6月9日下午,山体出现滑坡现象,排查抢险突击队员看到险情出现,马上冲上公路将一辆载有10多个小朋友的幼儿接送车及时拦截,仅仅几十秒后,一处塌方将道路掩埋,分秒之间挽救了十几条生命。
  这便是快速反应所带来的现实效果。
  为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指挥能力,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娄底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均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并紧紧依托地勘等技术单位的力量,将经验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纳入应急分队。强化应急分队的硬件建设,各应急分队均配有专用车辆、手持式GPS、对讲机、发电机等照明和抢险设备及用于远程会商的数码摄(照)像机和无线上网设备,并且每年均举行应急演练,提高组织、指挥、协调的能力,增强应急反应技能。
  据了解,近几年来娄底各级应急分队共开展应急处置80余次,转移群众12000余人次,减少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并为各级政府提供调查报告65份、建议27份,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标本兼治,融和谐于发展
  正如刘会和所言,“对于地质灾害,必须采取防治结合的原则,防固然是重点,治理却是根本”。
  近年来,娄底共筹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资金9200多万元,对近60处地质灾害采取砌筑挡土墙、填埋裂缝、清理防渗、恢复植被、退耕还林等治理工程和应急处置措施,消除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针对域内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娄底还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对一些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区进行了治理。
  双峰县坳头山磺矿、冷水江市锡矿山宝大兴沉陷区、资江浪石滩专项防治经费累计达5亿元。通过多期治理,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安全隐患逐步减小。如双峰县坳头山磺矿,昔日严重危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磺渣堆及含硫废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和绿水。同时,充分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的契机,督促、指导矿山企业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程。近年来,共有120余家矿山企业投入治理资金4200余万元,极大改善了当地矿山地质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
  据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罗果勇介绍,目前娄底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大规模沉陷区如金竹山、斗笠山、冷水江等煤矿区都纳入国家的棚户区改造范围,并按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搬迁安置,并在2011年申报了恩口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并逐步启动绿色矿山行动。
  除了项目治理外,娄底还大力推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村民建房的地质环境条件审查。同时,在矿权新设、延续等审批时,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还全市一片青山绿水,为建设‘幸福娄底’作出积极贡献。”是刘会和对于娄底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愿景。可以预期,通过国土资源人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努力,这个愿景的实现并不遥远。
其他文献
国土资源所的种种困难并非湖南独有,其实是一个根源于体制与大环境的全国性普遍存在。  眼下,随着标准化、规范化国土资源所建设活动不断推进,全国大部分国土资源所办公条件得以改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有部分国土资源所不但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而且人员配置不科学,责权利不对等,办公经费缺乏,人员编制得不到解决,甚至有的国土资源所连地位都不是特别明确,导致国土员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   与此同时,不少国土资
期刊
10月20日上午,2011年湖南科技论坛国土资源分论坛在长沙开幕。本次论坛由省地质学会、省土地学会、省测绘学会联合主办,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国土资源服务保障能力。论坛共评选出优秀论文59篇,其中一等奖19篇,二等奖40篇。  省国土资源厅方先知厅长在会作了题为“理性利用资源,促进科学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中南大学教授郭建华分别作了题为“新时期湖南省土地合理利用与区
期刊
在约定的时间来到刘建跃办公室,他正拿着手机低头拍照,近视眼镜不时从鼻梁上滑下,他不得不用手往上托镜框,手机也随之一颤,只得重拍。他一边热情招呼我们坐,一边道歉说“对不起,稍等。”  凑近一看,原来是在拍一张名片。刘建跃解释说是一张工作联系人的名片,拍照留存,方便以后查阅、联系。  这个在国土资源系统工作25年的资深国土局长以这样一种时髦的方式做了简单开场白。但生活中,他却不是一个时髦的人,甚至是有
期刊
专 题  编者按:2011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开展了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评选,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101个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其中湖南省邵阳武冈市、岳阳汨罗市、常德临澧市、长沙望城区四个县(市)榜上有名,被国土资源部授予“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荣誉称号。本刊将对这4个模范县(市)进行专题报道,集中展示湖南省国家级节约集约模范县(市)风采,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  
期刊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专题  开篇语:湖南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逾5.4万亿元,采掘业及其延伸加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然而,发展迅速的矿业经济背后,却也潜伏着开发秩序混乱、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隐患。从2011年5月开始,湖南展开了为期一年的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超深越界开采、非法出让转让、浪费破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一场由政府主导,国土资源
期刊
地理·“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系列之一  开篇语:地理标志是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部分,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备受重视。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地理标志已经成为一项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而受到保护。  我国在1995年3月1日开始正式受理证明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申请。2005年7月15日,我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之前已批准的原产地域产品全部自动转为地理标
期刊
目前,在国内认可度最高的玉石就是翡翠与和田玉,而市场占有率以及喜爱群体最多的还是翡翠。  翡翠之所以这么被人们喜爱有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多样性。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翡翠器物。我非常认同这句话,翡翠从颜色、透明度(水头)、形状、均匀程度、杂质裂隙分布到大小等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那么,如果想要一块翡翠,就需要看它是不是真的,我就在此谈谈翡翠的简易鉴定。    区别与翡翠相似
期刊
这是个被遗忘的地质博物馆。    湘江一级支流捞刀河,发源于长沙市东北70多公里的海拔1359.7米的石柱峰。  捞刀河曾有三源说:北源为石柱峰北麓周洛河,西源为西麓百崖河,南源为南麓枫林河,至龙伏镇培文塔下汇合。三源以周洛河最长。  因此,周洛迷人谷、土嘴一带当为捞刀河源头(旧说源于石柱峰北麓湘坑),包括浏阳市社港、龙伏、淳口等3镇,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  1998年,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组
期刊
湖南今年将投入38亿元用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领域廉政风险增大,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建设。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该领域资金使用较为密集,一旦监管不善,极易蜕变为“民怨工程”或“腐败工程”。3月16日,湖南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着力打造土地开发整理阳光
期刊
摘 要:本文认真分析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用地现状,对开发区内土地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总结了目前经开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要做好开发区规划、节约集约用地、改变供地方式、清理闲置用地等建议。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程度;集约利用评价  从1979年我国首次建立经济开发区开始,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开发区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对促进我国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