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清选装置主要参数试验优化

来源 :农机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小麦联合收获机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主要作业参数调节不当导致清选损失与含杂较高这一问题,对双出风口多风道离心风机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小麦台架试验,寻找各因素对收获质量的影响规律,并以清选损失率、含杂率作为评价指标,寻找最优参数组合.选择对小麦台架试验影响较大的3个试验因素,即喂入量、风门开度及风机转速,利用Design-Expert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理论,对3因素3水平进行响应面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各主要因素对损失、含杂2个指标规律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台架试验表明:对损失较显著的影响因素有风机转速、风门开度;对含杂较显著的因素有风机转速、风门开度.通过对3个因素进行目标参数优化得到最优组合参数:喂入量4.68kg/s、风门开度10°,风机转速1600r/min.利用最佳组合参数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损失率和含杂率分别为0.71%与0.43%,满足国标损失率≤1.2%、含杂率≤2.0%的要求,可为多风道离心风机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针对大豆是否适合机器收获这一问题,研究大豆的适收性。以安徽濉溪20个品种的大豆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各个品种的机收破碎率和大豆籽粒压缩应力,通过对大豆机收破碎率和籽粒的压缩应力进行对比,得到不同品种大豆的适收性高低。试验结果表明:当大豆破碎率较低且压缩应力较大时最适宜机器收获,20个大豆品种机收破碎率和压缩应力的关系基本符合这一规律;豌豆35适收性最高,豌豆701适收性最低,其余品种适中。所得研究结果可为大豆收获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第一大秸秆产出作物.目前,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玉米秸秆焚烧压力巨大.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离田耕作
根据肥料效应函数法,结合最佳环境和经济效应模式,研究了河南郑州地区夏玉米的中期追肥模型。以土壤耕层NO3--N含量及玉米目标产量为施肥依据,设计了夏玉米品种郑单958的种植、基肥、追肥等试验方案;利用Greenseeker植物冠层仪,测定追肥期玉米冠层的NDVI指数值,结合试验中依据线性加平台模型计算的最佳施肥量,进行了线性和2次多项式数据分析,构建了郑单958品种的线性追肥模型,用于指导玉米中期不同行数的变量施肥,拟合函数的决定系数为0.9239。
设计了一种对行式密植棉秆铲拔铺条机,可对采用机采棉种植农艺的田间棉秆进行压秆、铲切、导向、抛拔、输送及铺条作业。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机具进行三维几何建模,对主要工作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以保证机器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对传动系统进行计算,得出锥齿轮传动比,设计出合适的锥齿轮齿数,保证行走起拔装置正常工作。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对行式密植棉秆铲拔铺条机进行整机建模,再提取机架和铲刀保存为x-t格式,导入到ANSYS workbench上进行静力学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机架在正常工作下的最大位
为了解决纵轴流脱粒装置在作物喂入量较大时易出现分离不彻底、破碎率高、损失率高及脱粒功耗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联合收获机360°脱粒分离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脱粒滚筒、上部
针对马铃薯在辊式清选分级准确率低、容易产生马铃薯表皮机械损伤的问题,改进辊子材料与形状,设计了一种清选分级一体的辊式尼龙刷马铃薯清选分级机。针对影响该分级机性能的3个因素(即上料电机转速、辊组电机转速和辊组倾角),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设计试验,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处理试验数据,研究3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分级准确率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上料电机转速为56r/min、辊组转速为80r/min,辊组倾角为1°时,分级准确率为82.02%,分级工作效率为8.38t/h,分级综合性能最优。该机可清选分级一
以内充式花生排种器为研究对象,研究花生种子尺寸及排种轮转速对内充式花生排种器性能的影响.介绍了排种器的工作过程,建立了花生种子和排种器的仿真模型.选取3种不同尺寸的
针对传统寒地玉米种植时由于环境气温与土壤积温等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生长品质差等问题,以玉米育秧温湿度参数优化为目标,借鉴闭锁式育秧技术,通过均匀试验和逐步回归方法确定
基于气力雾化与风送施药技术,并结合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研发了一种二次气液二相流超低量喷雾器。将该机具与传统的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在种植网纹瓜的设施大棚内进行田间喷雾试验对比,结果显示:经试验测算,二次气液二相流超低量喷雾器单位面积施药量最大为20L/hm2,仅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的26.7%;雾滴在作物叶片正反两面上均有明显沉积附着,且正反面上雾滴覆盖率差异为3.076%,沉积量差异为0.268μg/cm2,远小于担架式机动喷雾的33.272%、3.278μg/cm
目前,机械化硬枝嫁接接口形式均为传统手工嫁接接口形式,存在结构复杂、接口易开裂等缺点,不适用于机械化硬枝嫁接。为此,对其接口形式进行研究,提出了4种机械化硬枝嫁接接口形式。为了确定最优的嫁接口形式,分别对4种接口形式中的砧木与穗木设置8.4°、11.4°和14.4°等3种角度差,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砧木与穗木进行对接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应力、接口开裂难易程度与夹持力分析。结果表明:斜V型嫁接口短削面外部区域的应力较集中且应力值较大,易使短削面产生塑性变形;瓶颈型嫁接口由于颈部的圆弧形结构减少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