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种国际形象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dan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不好不坏、坏、好、超好。事实上,西方国家未必就一定对中国没有好感,而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有许多是中国的邻邦。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世界各国对中国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对22个国家公众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中国在国际上实际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
  
  中东国家:“不好不坏”的中国
  
  在皮尤全球态度项目2010年的民意测验中,中东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褒贬各半。虽然参加民意测验的中东三国有超过半数的人对中国有好感,也有接近半数的人对中国没有好感。黎巴嫩的公众56%对中国有好感,而42%没有好感。在约旦,53%对中国有好感,而46%没有好感。埃及的公众52%对中国有好感,但43%没有好感。
  中东各国对中国的暧昧态度或许与中国在中东的政策有关。自从1992年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在中东的政治争端上一直基本保持低调。当问到中国是合作伙伴还是敌人的时候,中东国家大都选择“两者都不是”。
  当然,在“合作伙伴”和“敌人”之间,中东国家更倾向于把中国当作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在埃及,28%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5%认为中国是敌人。在黎巴嫩,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的占35%,认为中国是敌人的占10%。在约旦,47%的公众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13%认为中国是敌人。
  中东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态度与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态度截然相反。大多数人欢迎中国的经济崛起,但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普遍表示担忧。埃及和黎巴嫩人中认为中国的经济强大对他们国家是一件好事的都占54%,而约旦人有71%持有类似观点。但三国都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强大对他们本国是件坏事。具体说来,这样的人在埃及占55%,在约旦占56%,在黎巴嫩占59%。
  在中东地区,埃及对中国的态度值得注意。埃及不仅是一个中东国家,也是一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埃及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其建交的非洲、阿拉伯国家。1956年5月30日同中国建交,1999年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两国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实施纲要。相对于官方关系的升温,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却大大回落。2007年65%的埃及人看好中国,而到了2010年只有52%对中国有好感。这种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大多数的埃及人对中国的了解依赖于西方媒体,容易产生负面看法。其二,埃及人在同中国做生意时,遇到诸多不便,也影响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此外,波兰——个东欧国家——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在这个国家里,对中国有好感的(46%)和没有好感的(41%)各半;超过半数(55%)的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而且,波兰人认为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崛起还是军事崛起对他们都不是好事。
  
  个别西欧国家和邻邦国家:“坏”中国
  
  中国媒体常常喜欢把西方国家归为一类。认为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报道,使得西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普遍持有负面看法。皮尤全球态度项目民意调查所显示的则是另外一个情景。西方国家未必就一定对中国没有好感,而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有许多是中国的邻邦。
  事实上,只有一部分西欧国家和中国的一些近邻认为中国是一个“坏”国家。在法国和德国,对中国没有好感的超过对中国有好感的。在法国,59%对中国没有好感,41%有好感。在德国,61%对中国没有好感,只有30%有好感。中国的三个邻邦韩国、日本、印度都对中国缺乏好感。在韩国,56%对中国没有好感,38%有好感。在日本,69%对中国没有好感,只有26%有好感。在印度,52%对中国没有好感,34%有好感。在这些国家里,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最负面。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国家并非一直不喜欢中国。法国和德国都曾看好中国。但时过境迁,这些国家变得不喜欢中国了。然而,西欧两国和中国近邻不喜欢中国有着不同的原因。法、德两国在战略上与中国没有重大分歧,而亚洲邻邦与中国有利益冲突。
  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普遍表示担忧,但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知各不相同。87%的法国人和73%的德国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强大对他们本国是件坏事。64%的印度、86%的韩国人和88%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军事崛起表示担心。
  而67%的法国人和58%的德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强大对他们本国是件坏事。印度人的态度也是如此,56%的印度人对中国的经济崛起表示担忧。韩国人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则莫衷一是:49%认为是挑战,45%认为是机遇。日本人欢迎中国的经济崛起:61%认为是好事,29%认为是坏事。
  应当指出,这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带动了它们的经济发展。例如,德国的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对中国出口的增加,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对华贸易的迅速增加。因此,这些国家并不是对中国的经济崛起担忧,而是对中国崛起本身忧虑。
  
  美国、欧洲、亚洲、拉美国家:“好”中国
  
  如前所述,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西方世界。尽管有些西欧国家对中国印象不佳,但是有许多西方国家仍然认为中国是个不错的国家。在美国、英国、西班牙,对中国有好感的超过对中国没有好感的。在美国,49%对中国有好感,36%没有好感。在英国,47%对中国有好感,35%没有好感。在西班牙,47%对中国有好感,38%没有好感。而从最近几年的调研情况来看,2008年美国和西欧国家普遍对中国不看好。那年春季奥运火炬事件后的民调结果显示,这些国家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最低。
  与一般印象相反,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把中国当作“敌人”。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认为中国是敌人。西班牙的情况类似。在英国,大多数(71%)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17%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8%认为中国是敌人。
  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崛起和经济崛起看法大不相同。美国和西欧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崛起和经济崛起普遍表示忧虑。在美国,79%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坏事,12%认为是好事。在英国,74%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坏事,11%认为是好事。在西班牙,66%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坏事,11%认为是好事。在这一点上,俄罗斯也不例外。71%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坏事,只有14%认为是好事。
  而美国和西班牙对中国的经济强大略表忧虑,其它国家则乐见中国的经济崛起。在美国,47%的人认为中国的经 济崛起是坏事,40%认为是好事。在西班牙,48%的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是坏事,36%认为是好事。英国略有不同,42%的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是坏事,44%认为是好事。
  
  亚洲、非洲国家:“超好”中国
  
  很显然,中国不但被许多国家看好,而且还有一些粉丝。在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老百姓眼里,中国是一个“超好”的国家。巴基斯坦、肯尼亚、尼日利亚都认为中国是个“超好”的国家。85%的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有好感,只有3%对中国没有好感。在肯尼亚,86%的人对中国有好感,只有10%对中国没有好感。在尼日利亚,76%的人对中国有好感,只有15%对中国没有好感。
  这些国家都把中国当作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84%的巴基斯坦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2%认为中国是敌人。84%的肯尼亚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4%认为中国是敌人。75%的尼日利亚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8%认为中国是敌人。
  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军事崛起都表示欢迎。79%的巴基斯坦人和90%的肯尼亚人和尼日利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强大对他们本国是件好事,而只有5%的巴基斯坦人和尼日利亚人以及6%的肯尼亚人认为是件坏事。这些国家同时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一件好事。在巴基斯坦,70%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好事,7%认为是坏事。在肯尼亚,66%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好事,25%认为是坏事。在尼日利亚,64%的人认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是好事,20%认为是坏事。
  巴基斯坦是中国全天候的伙伴,对中国的发展赞赏有加。非洲国家与中国从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传统友谊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又赋予新的含义。这些国家对中国有好感,欢迎中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日益强大。
  
  中国形象的提升战略
  
  总而言之,中国在国际上不是只有一种形象而是有四种不同的形象。中东国家和波兰把中国看作是一个不好不坏的国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在中东问题的中立态度使得很多中东国家很难把中国当作—个盟友。另一方面,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直接影响了这里民众对中国的看法。要想改善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形象,首先要敢于声张正义、为弱者发声,其次要使中东国家的老百姓了解到—个真实的中国。
  把中国当作坏国家的有两类:西欧国家和邻邦。西欧国家与中国的冲突是价值体系的冲突而不是战略利益冲突。随着中国不断学习、认同一些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的冲突会逐步减少。近邻一些国家与中国的冲突是潜在的利益冲突。实际上,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在经济利益上并没有根本的冲突,只是由于领土相邻、彼此难免有些不信任。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特点都是官热民冷。如何进一步促进民间交往、消除隔阂是一个挑战。
  中国在美国、拉美、欧洲一些国家中虽然没有“糟得很”,但远远谈不上“好得很”。虽然对中国有好感的超过没有好感的,但对中国看好的一般都不过半。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报道基本比较负面,而拉美国家对中国了解甚少。如果能“矫正”西方的负面报道、增加拉美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也许会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最后,中国应当珍惜一些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尊重,继续发展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防止出现下滑。
  当然,中国国际形象的全面提升有赖于中国本身的全面提升。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不会成为一个见利忘义、以强凌弱的帝国,而应当成为一个民主、自由、博爱、平等的典范。如果中国能够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营养并发扬本国文化传统、中国人民能够真正过上幸福、安康、自由的生活的话,那么中国在世界上必将是追崇的对象。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不是一劳永逸,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把中央在改革问题上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的今天,一方面,改革在势不可挡地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深层次问题日渐浮现,改革无法回避地进入了打攻坚战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偏颇,恐怕也是难免的。但是,对于其中一些
2008年的历史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意外事件组成的。虽然“5·12”大地爆发完全使人猝不及防,但经济增长的高速列车陡然打住,更加让人意外,事先所有的调控、部署和计划全部被打乱。2007年中国的GDP,总最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的消息尚未来得及引起关注,温家宝总理“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的讲话,已被媒体广泛刊载。计划不如变化快,得到了充分验证。  社会矛盾没有像设想的那样随着经
车企的发展不再靠单纯的新车型拉动,东风日产已经将重点放置于品牌力的提升,实践日产品牌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价值承诺。    和所有的行业一样,2009年的中国车界同样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外部环境低迷,车市增长滞缓成市场共性,就在这样的“气候”之下。东风日产却有“迎难而上,逆市而进”架势,依然制定38.8万台的年销售目标,继续保持超越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优势。“当多数厂商苦愁产品积压的时候,东风日产的现
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无数条。但房价仍然难止涨势。更多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房地产宏观调控举措注定效果不明显。  自2003年之后,中央政府也开始进入了楼市的动态调控阶段,然而,一个极其尴尬的现实是,迄今为止,房地产市场并没有按照人们期望的那样去发展。过去的6年中,关于房价下跌的预测被证明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传说。  这个市场纠缠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宏观经济的过热过冷、土地供应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
公共工程的期待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有着令人难忘的自然风光,但现在,这里最宏大的景观是人造的坝陵河大桥。到明年完工时,这个长达2.25公里的庞然大物会是21世纪建筑科技的顶峰之作,但周围的农舍和田地几百年来都是一个样子,两者的对比是如此的突兀和扎眼。  但对旁边镇上的居民来说,这座桥意义重大。这个镇只有一个红绿灯,人均年收入不足150美元,居民把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到这座桥上。
在1998年,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的韩国传来一个词儿——“身土不二”,本意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近,被韩国人用来鼓励国民消费国货。连带着,一个泰国和尚带头向政府捐献金子共纾国难的故事,也被讲述。彼时舆论,并未多作解读。  而今,“买房爱国”与“消费爱国”的“两爱论”,在经济危机中高调出场,虽乏新意,却恰逢其会。这下子,人们都知道是需求出了问题,要“刺激消费”。  消费社会究竟始于何时?简单说,
曹雪芹跟他的情妇一起谋杀了雍正,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红楼梦》热持续发酵之下,中国中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已成了任人解构的香饽饽。侦探小说,情杀小说?且听当今红学第一人冯其庸先生娓娓道来。  电话已经响了两声。  “快接!拿!”  冯其庸挪步到书画房门口,指挥着早于他出现的女儿。午休后的一段采访中,隔壁房间的电话响了数次。86岁的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的反应一点也不赖,电话声一响,耳朵
我之所以对张艺谋“印象”系列超豪华、超规模投资特别愤怒,是反感他作为国际瞩目之公众人物的那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创意的简单贩卖”,我觉得地方政府把巨资投在这个上面是不值得的。    自嘲为“闯入官场的怪物”的湖南临湘市原副市长姜宗福,曾因网上讨伐张艺谋“印象”系列,痛斥高房价、质疑官员财产公示等帖子,一度被媒体称为“个性官员”、“另类官员”和“高炮市长”,后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被岳阳市委组织
这个夏天的亚洲政治戏剧一再令世人感到吃惊,从韩国生成最大规模的抗议进口美国牛肉集会到马来西亚在野党领袖安瓦尔再遭鸡奸罪指控,从蒙古选后因计票问题引发冲击执政党总部的骚乱到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从巴基斯坦总统在弹劾前夕无奈退隐到日本首相在内阁改组失败后引咎辞职,短短几个月内,人们已经遭受了多重的心理冲击。  泰国沙马政府似乎要创造新的惊讶指数。他在9月2日凌晨宣布曼谷进入紧急状态,要求
看病难是民生的一大问题,而药价高在很多人看来则是造成看病难的原因之一。2007年2月28日,国家发改委决定进行第22次大规模药品降价。调价涉及1000多个具体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15%。3月1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在北京聚集100多家医药企业,准备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  与国家发改委酝酿第17次大幅度降低部分药品价格之前,包括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在内的24家医药行业协会